APP下载

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2014-03-06张婉琪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
关键词:结绳偶然性金文

张婉琪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张婉琪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与其他早期出现的古文字,如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相比,汉字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流传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除了其自身发展和自主选择所致之外,政治、历史、文化等人为因素对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诸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字才得以发展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

汉字 起源 发展 必然性 偶然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国家,在我国幅员辽阔疆土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了这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汉字这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文字,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和革新的阶段。与某些古代文明国家的文字不同,诸如玛雅和古埃及的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们早已“死”去,有些文字的含义直到今天都无法释读。而中国的文字并没有“死”,它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

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无法确证,至于汉字的发展是否遵循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也不敢断言,但汉字的演变必定是自主发展和外界作用共同驱动下产生的结果,这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影响因素的区别。如果文字的发展只存在必然性的因素,那么所有的文字都会趋向于一致,而世界上的文字种类繁多,有的是音素文字,如英语、法语,有的是音节文字,如日语的假名,汉字则是一种表意文字,正是由于偶然性因素的介入,才使得文字的发展千差万别。下面就分别叙述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首先是结绳说,《周易》的《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记载。其实,结绳只是一种记事方式,基本上是用来记数。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数量的记录产生迫切的需要,收获的粮食、猎物,岁月时日和一些生活琐事都需要用数字来进行记录。于是,他们探索能够帮助记数的多种方式,结绳就是其中一种,可以说结绳与数量密不可分。其次是“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当然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单独创造的,只能说史官在汉字起源过程担任了重要角色,起到收集规整的作用。《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也就是说,当时喜好文字的人很懂,唯有仓颉的名字流传下来,正是因为他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将零散的文字规整为完备的符号系统。

无论是结绳说还是仓颉说,都只是传说而已,关于汉字真正的起源还需要用更丰富的材料去加以推测和证明。但是,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汉字起源的必然性因素。首先,汉字的产生标志文明的开始。不只是汉字,包括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都是自源文字,即不依傍其他文字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而中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的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河流域,水源和动植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条件。文明一旦诞生,作为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文字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的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与众多古老文字一样,汉字也就在中国文明的催化下产生了。其次,汉字应需要而被创造。人类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存储容量都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外部提示才能有所提高,从结绳说看,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增多,为了方便记忆和知识积累,才创造出结绳这样一种辅助性的手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简单的结绳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文字开始孕育而生。而仓颉造字说证明了文字产生于大范围社会交往的需求之中。当社会进入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时期,各联盟之间的外交、战争逐渐频繁,急需要能够共同使用的交际符号。于是,那些出于个人需要而刻画的某些符号就需要整理成共用的文字。总的来说,从文明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汉字的出现是必然的。

当然,关于汉字起源也存在偶然性的因素。汉字从产生之日起,其发展就一直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体系严密的表意文字。既然汉字发展的历史从未中断,那我们向前追溯它的起源,理论上应当是可行的。但现存最早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已经是发展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就算是比甲骨文早一千两三百年的黄帝、仓颉,在当时也只是处于文字收集和整理、规范工作的阶段,证明在仓颉出现的时代之前,汉字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可以说,在此之前,汉字必定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但是可以证明这段历史的文物与文献还远远不够,这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依靠并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凭借可能的发展逻辑去推测和建立科学的假说。另外,汉字流传至今仍是表意文字,有人认为这是文字发展的初期阶段,是落后的表现,高级的文字应是表音文字。但是,在汉字产生之初确实有人或部落试图创造一种表音的文字符号,我国西部出土的青海柳湾陶文就是一种表音的符号。这些陶符基本是由圆点、横线、竖线、弧线等组合而成,尽管有学者将它与陶文相区别,以示其与汉字并无因袭关系,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一种没有表意性质的特殊符号。这种表音符号最终没有成为汉字的主体,可能是由于在部落战争中使用表意符号的部落获得了统治权,也可能是使用表音符号的部落人数太少、地域不够发达,影响力不足。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对于汉字的起源来说,也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

二、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时今日,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反映历史文化内涵的汉字符号系统,从具体的字形到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在汉字发展史上比较公认的几种主流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研究汉字的发展方向,除了从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入手之外,社会文化等这些偶然性的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直接性的影响。

首先从必然性的角度来说,文字必须以满足交际需要为目的而发展,这里的交际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是要书写便捷。汉字最初就是表意的,象形是最基本的造字方式,这也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但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缺点就是字形过于复杂。为了追求表意准确,往往书写笔画繁多,虽然字形与事物本身非常相似,但由于书写上的麻烦,这种力求肖似的字形注定无法长期使用下去。因此,汉字的发展必定会趋向于简单化和符号化。第二是要书写规范。文字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必须拥有社会所公认的意义和字形,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例如甲骨文中的“牢”字,就有从“牛”、从“羊”、从“马”等不同的写法,这些字形变化,若是从欣赏的角度看很生动形象,但作为交际用的符号,难免显得有些混乱。因此,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其构形和意义不断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就汉字整体的发展历程而言,是充满波折的直线前进。殷商甲骨文比较乱,而金文则趋向稳定;六国文字比较乱,而小篆则趋向统一;隶书字形多变,而楷书则趋向标准。同时,甲骨文和金文、秦系文字和小篆、隶书和楷书之间是存在相似性的,而这三个时期彼此之间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汉字本身就是在这种一乱一治的交错状态中循环反复,在曲折中稳步前进,这是汉字从变革到稳定、从稳定再到变革的必然结果。

汉字的发展轨迹是否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敢轻易肯定,但政治、文化这些因素对它的影响不容小觑。就拿甲骨文来说,它实际上是占卜文化的直接产物,而甲骨文“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字体风格也与龟甲、兽骨这些坚硬的书写材料有关。如果当时没有用龟甲来进行占卜这种活动,那甲骨文也就不会产生,汉字的发展史也许要重新书写。金文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风格是圆润丰厚,庄重典雅,精致美观,排列整齐。一方面与它的使用场合有关,金文多运用在青铜器上以显示家族的荣耀和对后代的祝愿,另一方面与它的铸造技术有关,在砂模上写字比在龟甲上容易的多,可以对字形精雕细琢,以求更加美观。可以说,正是占卜文化和宗法文化对汉字字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政治力量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周时期,政治安定,宗法制严格,金文也趋向于稳定。西周之后,春秋动荡,战国时期已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当时诸侯国之间文字差异非常大,而秦系文字与西周金文一脉相承,端庄严谨。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如果从汉字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从西周金文到战国秦系文字,最后发展成为小篆,似乎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历史背景改头换面,秦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最终也不是秦国统一天下,那么汉字还会从金文发展到小篆吗?小篆能够成为一种代表性字体,并作为源头一直发展至今,究竟是汉字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还是依靠政治、文化等这些力量才使之成为可能呢?不得不说,这背后存在太多偶然性的因素。

对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往往拘泥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如果从总体上去审视其整个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发展进程就像一条河流,有其本身流动的大致方向,而种种偶然性因素的介入,就如同对渠道进行改造工程,也许扩大了它的径流,也许改变了它应走的方向,但最终汉字得以绵延不断地延续下来,带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潮水一般涌向日新月异的今天。

[1]王立军,等.汉字的文化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2013.4.

[3]孙俊涛.试论影响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1).

猜你喜欢

结绳偶然性金文
结绳:串联古今的艺术
浅析针织的起源和发展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结绳计数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