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

2014-03-06吴乐雅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
关键词:芬兰人芬兰跨文化

吴乐雅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

吴乐雅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时间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制约和支配人们的言行,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章以中国和芬兰作为出发点,对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分别从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及思维方式三个层面对两者的不同进行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差异的解决策略,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中国 芬兰

引言

时间被称之为无声的语言,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所说,各国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1]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由于对时间的感知与认识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它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向导,会制约和支配人们的言行,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本文以中国和芬兰作为出发点,结合研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由此来理解中芬双方对时间的理解与时间观念的不同。

一、中芬时间观念的不同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这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和个人素质。笔者教授芬兰留学生汉语多年,并且亲自在芬兰的第二大城市坦佩雷生活半年。笔者发现芬兰人能够科学地安排时间,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利用率。

首先,芬兰人非常重视计划安排,每个芬兰人都会有一本年度记事本,本子上记着一个星期,一个月,有时甚至是数月的安排,这些安排包括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各种标记符号,如果想和一个芬兰朋友定一个约会时间,他首先做的事就是打开他的日记本,查找合适的时间。这是芬兰人也是西方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连家庭主妇出门买菜的内容,都要事先计划好写在小本子上。而这样的习惯笔者在芬兰开始养成,并保持了半年,没想到回到国内却没有能继续下去,这是因为在中国,大多数人的时间表都充满着机动与变化,“到时再说”,“等哪天有空了,我……”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中国人的口中,所以我们很难在几天前,一月前,甚至数月前就预定好所有的事情。

其次,芬兰人非常重视时间的精确度,既不提前,也不迟到。在芬兰很少看到汽车站、火车站月台上站着长时间候车的人们,因为所有的公交车、长途汽车、火车的准点率非常高,而且每辆车到达每一站台的时间也是精确到分钟的,这些时刻表都早已在车站、网络上、生活手册上公开,而且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在芬兰候车只需要在出门前上网查询一下汽车或火车到达该站的时间,准点过去等候一定不会误车。而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到大量在车站长时间候车的人,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该车到达的时间,即使能确定,晚点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如果要能顺利赶上车,必须提前很久才有把握。

第三,芬兰人非常在意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区分。在芬兰,双休日和一些公休假、节假日,芬兰人是绝对不会用来工作的,他们会关闭工作邮箱,完全享受属于自己的休息日。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学校、公司、政府等,甚至出现在了超市与商店。而在中国,这些现象基本上是不可思议的,首先,即使在休假中,如果有工作上的事情没做完或者急需处理,中国的员工是不会介意这是公事还是私事,其次,节假日是生意最好的时候,盈利场所甚至会延长工作时间绝对不会关门大吉。

二、中芬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

人类学家霍尔曾根据他的观察把不同文化群体对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向时间;另一种是多向时间。持有单向时间制的人们把时间看作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而多时制的人们却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他们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提倡同一时间内做很多事,有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事物、交易的完成可以不受日程、计划和安排的限制,灵活性较强。[2]我们根据对芬兰人的了解发现,芬兰就是典型的持有单向时间观念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偏向持多向时间制的国家。接下来,我们将从社会、宗教与思维方式三个层面剖析两国不同时间观念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芬兰是一个高福利的工业化国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也使芬兰人将时间当成了一种商品,去追求单位时间的经济效益。这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导致人们会更加精确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的区分非常严格。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对时间不需精确计算。所以中国人往往忽视时间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缺少对时间观念的严格要求,时间意识比较淡薄。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在中国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时间的安排。所以中国的时间观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只不过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像芬兰人那样人人都有严格的时间计划安排。

(二)宗教因素。绝大多数的芬兰人都信仰基督教,在基督的信仰中,时间是上帝赋予自己的生命,所以信徒对于时间像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而且在基督教教义里,时间是线性发展而不可逆序的,它就像轨道一样地清楚显然,每个人都必须顺着时间走向未来[3]。所以线性的时间观给芬兰人带来了提前计划安排,强调预约的习惯,如果请芬兰人吃饭,必需在一周甚至更早的时间发出邀请,临时邀请会使人感到缺乏诚意,往往会遭到拒绝。相对而言,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但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我们发现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线性时间观,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却为环形时间观[4],该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时间的变化呈永恒周期式的运动,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植物的周期生长等等。这样的环形时间观念使得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在时间上比西方人慷慨许多。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慢慢走,请慢用,各位慢慢吃;中国婚礼的开始时间很少有新人严格遵守,请柬上约定好的时间,往往因为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在商务往来中,约定好的交货时间也常常会延期;与朋友定好的约会也会因为各种琐事的插入而不断更改时间地点。

(三)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对自身行为起普遍的、稳定的、支配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5]。由于中国与芬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哲学观、价值观、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上有显著不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其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古人在认识世界或事物时,并不是依靠概念、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来认知,而是大多通过感受到的事实、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积累来判断,靠灵感、直觉和顿悟来完成,比如中国古人将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古代先哲们所倡导的“用心悟道”、“心外无物”;中国画家不注重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而是讲究的“气韵生动”;中国人做解释时所讲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使得我们对概念的表达缺乏逻辑推理,往往带有随意性、多义性、模糊性。相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西方文化圈的芬兰虽然也重视直觉与感悟,但是他们仅把直觉、感悟当作获取智慧的一种手段,而非惟一途径。理性分析才是芬兰人思维的突出表现,所以他们对于概念的表达则更多强调其精确性。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时间观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对待时间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适时观”。即在必要时能随其所需而伸缩,因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显得灵活、有弹性,不那么呆板,而芬兰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上则有些较真与追求精准。比如曾经有一个芬兰学生向笔者抱怨道这门课上课时间是早上的八点半,但是当他准点来到教室时,发现教室前排听课效果比较好的座位已经全被中国留学生占据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学生都提前了半个小时以上就已经坐到了教室里,他表示无法理解。但是当他后来学习到了“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笨鸟先飞”这些名言时,就明白了中国人喜欢在所要求的时间之前就行动,这样可以给自己留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这样的准备也就更充分。另外,模糊的时间观也使得中国人对于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区分不那么较真与精确,这样处理事情时更具有弹性、也更具有人情味,比如中国人在休假时也会接听公事电话或处理工作邮件,甚至一个朋友突然来访谈论工作,中国人也一般会认真对待,这对于讲究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精确区分的芬兰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模糊时间观有时也会显得过于拖塌,效率低下。比如中国人常说的“等一会儿”、“马上”这些模糊的时间词汇经常让芬兰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它们表示的到底是多长时间。

三、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差异的解决策略

以上,我们分别阐述了中芬两国时间观念的不同,并对中芬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那么,如何减少这种因时间观念不同而引发的摩擦,从而保障交际顺利进行呢?

首先,交际双方都应该加强了解、知己知彼。作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我们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文化,还应该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文化禁忌、思维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己知彼,才有助于交际双方发现不同文化间可以形成理解与交流的契合点。对本国文化熟悉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准确传递信息;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接受与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比如,芬兰人若不了解我国模糊的时间观,很难了解马上、一会儿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概念,中国人若不了解芬兰的文化,就会对节假日街道上冷冷清清所不能理解。

其次,交际双方都应该以珍惜时间、守时守信为原则。虽然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具有模糊、随意性等特征,但中国人也深知时间的宝贵,自古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言,现在也常常发出“时间都到哪儿去了”的感叹。其实,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持何种时间观在交际过程中都应该珍惜时间,守时守信。不按时守约既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也是缺乏诚信的表现。我们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人民的时间观念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我方迟到或爽约的现象在逐步减少,接下来,我们也可以逐步学习芬兰人良好的习惯,也就是对每天的日程有一个提前安排,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 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1]HallEdward T.The SilentLanguage[M].Anchor Books,1973:3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3.

[3]汪天文.三大宗教时间观念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9.

[4]葛志宏.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5]刘秉亚.多角度探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外汉语师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增强”(项目批准号20BSJD740043)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芬兰人芬兰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世界最幸福国,芬兰人无感
不爱社交的芬兰人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芬兰人:快乐比挣钱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