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悟空”与“米老鼠”的隔岸守望与对话——浅析中美动画电影的视听比较

2014-03-06宋依妮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
关键词:米老鼠灰太狼迪士尼

宋依妮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影片青睐度:高分(美国)VS低分(中国)

在展开讨论之前,本文先从豆瓣电影[1]摘录近几年部分中美动画电影的观众评分,并由这些数据展开相关性的文化阶层探讨与社会形态分析:

美国

《飞屋环游记》2009年8.8分

《里约大冒险2》2014年7.9分

《神偷奶爸2》2013年8.0分

《冰雪奇缘》2014年8.4分

中国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2014年6.2分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欢欢喜喜过蛇年》2013年5.2分

《熊出没之过年》2013年7.4分

《摩尔庄园2海妖宝藏》2012年4.2分

由数据入手,本文有以下判断与分析:

直观地从评分的数值上来看,中国动画的评分普遍低于美国动画,说明美国动画比中国动画更受欢迎一些。“在美国动画的发展初期,商业化的雏形已经形成,而在其中表现相对成熟的就是以动画形象作为品牌特征的商业模式。 ”[2]早期,帕特·沙利文通过他所绘制的《快乐的猫》一片中那只聪明然而时运不济的小猫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发了1926年~1928年之间接连出现一批以动物为题材的动画片,如本·哈利孙和曼尼·高尔德创作的《疯狂的猫》,乌布·伊沃克斯创作的《青蛙弗利普》,华特·迪士尼创作的《幸运的兔子奥斯瓦尔多》,以及华特·迪士尼加以利用和改编的米老鼠系列。中美两国在营销上都注重延续品牌战略的意识。《神偷奶爸》、《里约大冒险》等许多电影都出现了续集的制作,然而中国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电影则是以动画连续剧为基础制作的。

从上面的数值可以看到,中国的动画营销方式以“电视剧——电影”为主,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风靡一时的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达到了17.3%,大大得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由此,这部动画片建立了庞大的收视群。就在这部电视动画片建立了扎实的观众基础的时候,《喜羊羊与灰太狼》趁势拓宽了多元的文化资源输出,从而推出了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也收获了不低的票房。《熊出没》系列电影的营销模式也是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相同的。而美国在独立制作动画电影的方面很有造诣,美国电视动画片与动画电影基本都是独立分开的。例如凡伯伦动画制片厂在1937年推出的猫鼠题材的著名动画系列 《汤姆和杰瑞》(Tomand Jerry),又名《猫和老鼠》也大获成就,但是凡伯伦动画并没有趁热打铁,从而推出一系列电影。纵观近几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电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一个个全新的创作。

“不难看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其特殊性。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科学发明、不懈追求,最终获得了‘活动照像’的成功。它的发展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3]迪士尼对于各种电影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突出,他对动画技术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蒸汽船威利号》就是一个从无声电影转变为有声电影的典型成功案例,而迪士尼也多次顶着非议的压力一改制作黑白片的惯例,突破创新,开始了彩色片的制作,“米老鼠”、“三只小猪”系列动画都颇受欢迎。而如今,迪士尼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3D技术能够使得整部影片“活”起来,所有使用了3D技术的动画电影都有着极好的市场效果。中国动画在技术制作和特效方面虽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还不是很成熟。以观众群挑剔的口味来看,美国动画精湛的制图、3D技术确实略胜一筹。

二、角色原创性:“角色”创造“故事”VS“故事”创造“角色”

以米老鼠为例,米老鼠的出生,有着许多传说。华特·迪士尼曾提到过当他在堪萨斯市最艰难的时候,经常有一只小老鼠爬到他的书桌上玩耍,于是喂他一点干酪,随后它就会在华特的手心里蜷成一团安睡。随后,在华特·迪士尼和乌布密切的合作下,一个淘气、勇敢、正义的米老鼠形象,就这样诞生了,很快地,迪士尼就推出了两部米老鼠动画片——《疯狂的飞机》和《骑马的高卓人》。如今,迪士尼早已推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米老鼠系列动画电视、电影,且风靡全球。这就是典型的由一个深入人心的卡通形象,并且以它为主角创作更多故事的例子。

然而,同时期,一直活跃于民俗文化的孙悟空,首次进入中国动画领域。“早在1945年,张光宇创作了彩色连环漫画《西游漫记》,这部作品至今还被漫画家、装饰艺术家奉为经典。”[4]《西游漫记》源于张光宇的一段艰苦的逃难生活,后来,张光宇参考了《西游漫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融入了京剧脸谱的元素创作出了一个成功的孙悟空造型。这一造型深受人们喜爱,以致后来一系列与孙悟空有关的动画片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孙悟空本源自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便是典型的从故事中走出了一个成功的卡通形象的例子。

米老鼠的形象一直在优化和改善,它甚至出现在了别的系列动画中,因为米老鼠是一个自由的卡通形象,它没有故事背景的束缚,现在的米老鼠可以穿着唐装给中国人拜年。而孙悟空却似乎只能止步于《西游记》,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孙悟空似乎不能够演替父从军的故事,也不能够喝咖啡邂逅爱情,只能西天取经。米老鼠这样的视觉形象得到了更深远的发展,而孙悟空这个故事中走出的形象却进入了瓶颈期。

三、角色性格:丰富饱满VS平面化

成功的动画电影的角色设置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把可以这些任务性格特征类型化。然而,美国动画的角色往往性格饱满,而中国动画角色的性格略显单薄。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为例,其中的主角是羊与狼这一对天敌的角色设置非常单一。人物性格虽然拟人化,但并不饱满,聪明且总能让羊群的处境化险为夷的喜羊羊、爱睡觉爱偷懒的懒羊羊、学富五车的村长、反派角色有着“好男人”形象的灰太狼等等,这些角色似乎把性格特征写在脸上,不需要花费心思去摸索。

然而,美国动画在这一方面就处理得略胜一筹。以2013年上映的《疯狂原始人》为例,主角是一组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家庭,有着传统却占据家庭主导地位的父亲、贤惠且服从丈夫的母亲、有着强大好奇心的天马行空的勇敢女儿、从文明社会而来的“会动脑”的男孩等等。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庭组合,但这个家庭内部却包含着一个矛盾。遵守祖先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携家人离开山东的父亲代表着传统与墨守陈规的思想观念,而总想离开山洞渴望去外面世界的女儿代表着冲破束缚,代表着希望与梦想。

四、电影台词:深刻、有内涵VS随意、表面化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个人,那么主题就是灵魂,情节便是骨架,而台词就是一部电影的血肉。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电影这样一种以逼真性、纪实性为特点的艺术,自然不可能没有语言。电影中,除了对话,还有音响、旁白、独白等形式,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语言使得视觉形象更为逼真可信,且具有感染力。电影中的台词不光能够传达导演思想、塑造人物性格,还对观众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电影《喜羊羊与会太郎》中的人物对白:

“潇洒哥:画个圈圈诅咒你们。

懒羊羊:既然这样,先睡个觉再说吧。

红太狼:灰太狼,你这个笨蛋,你嘴巴大,脑袋圆,长得难看,家里没钱,我当初真是瞎了眼睛才找了你这个连羊都不会抓的白痴。”

不比其他类型的电影,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一定有一部分是儿童或者未成年,上述的一段台词略显随意且肤浅,没有任何正面的引导意义。

例如美国动画《冰雪奇缘》中的人物对白:

“安娜: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

雪宝:好吧,我知道。爱就是永远把你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就像,你知道的,Krist off把你送到Hans的身边然后永远地离开你。

安娜:Olaf!你在融化。

雪宝:有些人值得我粉身碎骨。”

这段台词更像成年人的对话,更成熟有内涵深入人心、且更广为流传,一句“有些人值得我粉身碎骨”温暖了多少观众的心。同时,观看影片的孩童们也可以从影片中得到关于爱的定义更深刻的理解。

五、故事素材:多元化VS单一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大传媒巨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进军中国的传媒市场。”[5]早在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动画就曾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电影院中上映。1937年上映的轰动全球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中国也颇受欢迎。1984年,《米老鼠和唐老鸭》进入中国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为迪士尼重新登录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美动画的交流自此开始越来越成熟。“2001年8月到中国访问的美国迪士尼公司总裁罗伯特·伊格尔就表达了迪士尼公司希望和中国开展交流的愿望。”[6]

美国动画的故事素材非常丰富,王子与公主的爱情(《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鱼历险记》等)皇室家族的亲情(《冰雪奇缘》等)、海洋里鱼儿的历险记(《海底总动员》等)、原始人的奇遇记(《疯狂原始人》、《勇敢传说》等)、森林中的王位争夺(《狮子王》等)等等。而令人惊喜的是,美国动画开始取材于东方,使中西文化完美交融。以1998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一部激动人心、又去、惊险且饱含幽默和真情的影片。它的成功之作成为迪士尼公司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而它的背后还蕴涵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转移现象以及文化全球化的特点。”[7]迪士尼公司一直希望能够拍摄一部取材于东方故事的动画片,于是迪士尼公司首次将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 “花木兰替父从军”搬上银幕,不仅仅成功为一个中国孝女树碑立传,更是将花木兰塑造成为西方人推崇的圣女贞德一样的能够跨越民族和国家的女英雄。“花木兰”无疑已经跨越了种族与国籍语言。这部电影成功地让中西文化和谐交融、各取所长,让这段故事在保留了原来精华的同时,通过迪士尼动画技术的加工有了全新的演绎。

例如2014年7月上映的《神笔马良》为例,这是一部由迪士尼中国创意技术支持、中影电影有限公司发行的电影。而故事内容则改编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先生创作的童话作品《神笔马良》。在华特迪士尼中国的创意技术支持下,影片使用了最新的电影艺术手法和高科技视觉特效,整部影片的画风也是以西方理念设计混搭中国写意风,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动画与美国动画的特点。

中国动画从早期的《西游漫记》,到改革开放后的《宝莲灯》,再到新世纪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秦时明月》等,素材仅仅来自于中国古老的传说,或者是动物世界,抑或是虚幻国度,并没有将多元的文化融入到影片创作中。

结语

由此可见,新媒体浪潮下的中美两国都锐意求变,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国应当互相取长补短,满足当下观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性,使得东西方动画交相辉映,“孙悟空”与“米老鼠”的隔岸守望与对话,正预示着全球语境下动漫碰撞、交融的新纪元的逐步深化与延伸。

[1]豆瓣电影:中国最大与最权威的电影分享与评论社区,收录了百万条影片和影人的资料,有2500多家电影院加盟,更汇聚了数千万热爱电影的人.

[2]孙立军,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09/6:30.

[3]孙立军,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09:29.

[4]孙立军主编.中国动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09.

[5]远东经济评论.“媒体”专题,2002-12-26.

[6]孙立军,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09:275.

[7]孙立军,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09:276.

猜你喜欢

米老鼠灰太狼迪士尼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我是可爱的米老鼠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
喜羊羊与灰太狼(笑传)
喜羊羊与灰太狼 搞笑动漫第一季(4)
妈妈撕碎了我做的“米老鼠”风筝
创造米老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