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

2014-03-06李心悦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

李心悦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浅析当代怀旧电影的形式美学

李心悦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近年来日益火热的怀旧电影以一种深邃渺远的时代追念和富有冲击力的立体美学成为了电影消费市场一道别致的风景。同时这种行之有效的、充满了浓厚商业气息的“怀旧旋律”也成为了众多营销宣传手段当中的一个热点噱头,引发了一大批电影爱好者和怀旧粉的追随。这些影片中有很多经典镜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推敲、去细细斟酌和品茗,它传递的是一种具有温情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穿越时代的反思与感悟。

怀旧 形式美学 人文情怀

一、当代怀旧电影影像美之视觉冲击

现如今,精神层面日益匮乏的都市青年群体们在百无聊赖的闲暇时光都渴望通过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来充斥自己日益空虚的灵魂世界。这种“麻醉剂式”的精神路径依赖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转化为对于艺术上、视觉上的时尚审美的感官诉求,“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这就是相应我们的形式感觉和形式情愫,对一个更美好现实的需求。”所以说,电影中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是可以迅速让观众产生一种短暂的快感,而影片当中展示或者推崇的那些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和情调也点燃了受众炙热追慕的火焰。

精致考究奢华富丽的《花样年华》、天真烂漫狂放无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明丽轻快浓墨重彩的《我的父亲母亲》、纯洁干净无私无暇的《山楂树之恋》以及激情缠绵忧郁沉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影片都是以风情万种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影像风格、人物服饰还是道具包装的视觉审美都引领观众陷入无边的沉醉和遐想中,使观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的揭开已经尘封的点滴回忆录。其中,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执导爱情片《我的父亲母亲》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静静地绽放在当代怀旧电影这片幽静的花圃里。

影片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城市青年骆常余就是“我”的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自愿来到三合屯当小学教师,章子怡饰演的招娣也就是“我”的母亲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美人胚子,可自从见了父亲以后,内心便不再安宁,暗自喜欢上了他,由于当时学校还未盖好,村长就让村里人给建学校的人送“公饭”,有心思的母亲便换着花样给父亲做好吃的,满心希望他能吃上她亲手做的,还特地用了一个青花瓷碗盛好,不久之后,二人便擦出了爱的火花。娇嗔甜美可人疼爱的母亲,淳朴憨厚内敛正直的父亲,“我”的母亲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和回眸,穿着红色的棉袄在满是盛开的白桦林间一次次的奔跑追逐着,善良的母亲为了一次派饭,一个红发夹,一个不知未来如何的誓约而尽情的守候着。“父亲”的憨笑,是那么的纯朴善良,这个典型的造型,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也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象征。年轻时候的“母亲”,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扎着两个小辫儿,身穿红色的花棉大衣和花棉裤子,特别在跑起来的时候,是那么的笨拙,有一种笨拙的美,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女孩的形象,显得那么的纯真与可人。

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山楂树之恋》则像一首幽怨含蓄的小诗,清新明亮的场景,静秋清澈明冽的双眸,干净整洁的白衬衣蓝裤衩,永恒的山楂树这些代表着纯爱的物象和影像装饰都鲜明的衬托出诸如类似单纯而又执着、真挚而又唯美的爱恋是我们当下社会正渐次失落的信仰,这已不单单是视觉上的冲击转而升华为一种情感上的冲击。

如果说上文提到的情感是一种精致的追忆,那么《花样年华》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部影片则营造了一种迷离、讲究、奢华、浮华的一种生活调调,不遗余力地在向观众呈现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生活方式。影片中极具诱惑力的视觉性冲击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刺激人们的窥视欲望:老式陈旧的楼房走廊、旧时玩耍的胡同弄堂、歌舞升平的舞厅歌厅、装修考究的餐馆咖啡馆、变幻莫测的旗袍貂绒等等这些物象符号的展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过去,重构了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观众都能够从色彩、影像、道具、服装乃至配乐带来的感官刺激中找回昔日儿时美好的记忆场景。这些影片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紧紧维系在一起,带有深刻的个人烙印,为每个喜欢怀旧风格电影题材的人提供了一次重返记忆的心灵旅程,情景交融的共鸣感油然而生。

二、当代怀旧电影声音美之旁白叙述

在当代具有怀旧风格的电影中,有些导演会运用画外音的形式来塑造一个拥有特殊视角的叙述人由此来弥补画面描摹、场景镜头方面的不足,以一种娓娓到来的“说”的形式勾起人们对往事年华的回忆和追思。

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剧情片,影片把我们拉回到了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忙着“闹革命”的大人根本无暇理会自己的小孩,加之学校停课,生活在部队大院以马小军为突出代表的一群热血少年们便开始自己找乐子玩了起来,又是打架抽烟,又是起哄闹事的,玩的不亦乐乎。马小军还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趁主人不在家的空当用万能钥匙开锁进去玩耍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他发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米兰。在那个懵懂无知更加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心里,代表情欲的荷尔蒙开始隐隐作祟了……而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开门见山的通过旁白叙述的方式告诉观众这段青葱岁月是主人公“我”所经历的一段萦绕心间的青春期的记忆。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情感的画外音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之间的心灵距离,这种美的特点就在于它拥有神奇的带入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以叙述人的视角和平台来审度这描绘的一片蓝图。观众跟随着马小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起蹦蹦跳跳玩耍打闹,一起无忧无虑顽皮地成长,一起经历那似曾相识的青涩情愫。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

徐静蕾导演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书写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对人世最绝望的时刻,饱含着一生的热情与痴情对暗恋了十八年的男人倾诉所有的衷肠,写下了一封令世人凄婉的长信,这是爱的呼唤,是发自内心的呻吟,同时也道出了她爱的深沉,写出了爱的重量。女主人公几乎是从始到终都在叙述自己这一生从遇见的第一眼开始对男作家产生的爱慕之情,那种一往情深的、真切的、热忱的、带着无限怀念和遗憾的伤感落寞无不让观众跟着她一起走进那个独白世界中去,就好似一个闺蜜朋友在面对面地和你诉说着她的情感故事,倾吐着那段珍藏在她心底的隐秘回忆。那片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私密的地方被毫不掩饰的和盘托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期许和窥探欲望。

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亮点和不同就是导演站在一个女性本位的视觉角度和思考角度来细腻的刻画出女主公丰富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观众更快的进入角色从而进一步的走近人物内心深处,那么最要归功的就是画外音了。徐静蕾以一个女主淡淡的、忧伤的口吻温婉动人地为我们徐徐展开那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感书卷。更加为之增色的要数如泣如诉的琵琶配乐了,两相配合就无不让人黯然神伤了。“只要你叫我,我即便是在坟墓里,也会涌生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记得南朝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写的,“侬做北斗星,千年无转移。欢行日月星,朝东暮旋西。”意思是我对你的爱是天上的北斗星,千年不变,而你呢,却如天上的太阳,早上在东边夜晚却去了西边。就像影片里的她与他,她是至死不渝,为爱寂寞一生,而他却流连在莺莺燕燕里,记不清楚谁曾缠绵在他的怀抱,总是轻易承诺,轻易忘却。歌德说得好,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样深情的情感誓言,这种声音之美让人动容让人怀旧的同时也让人唏嘘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年轻人浮躁、拜金、肤浅、经不起岁月沉淀和洗刷的快餐式的爱情。正因为得不到,很难遇见所以才倍感珍惜和无限感慨往日的纯真。

三、当代怀旧电影年代美之特殊时期

作为两会代表之一的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历来是被媒体们所公认的“开炮”能手,当他的“拍摄文革电影”提案一出,就立刻引发了网民和中国电影界的高度关注。在冯小刚看来,一定程度上放宽对于文革电影的限制,有助于让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国发展史,同时铭记历史的磨难。

相关调查显示,高达65%的网友表示因为影视、文学等相关题材的稀缺自己对文革时期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此之前反映“十年浩劫”这个特殊背景特殊年代下的故事的电影屈指可数,这一历史性的符号无法磨灭,唯有正视历史和反思过去并向未来正确前进。在仅有的几部刻此标签的大陆怀旧电影风潮中,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反思文革最优秀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京剧伶人程蝶衣对师兄段小楼从一而终的感情,出于本身对京剧的酷爱和对角色虞姬出神入画的演绎,程蝶衣人戏如一,在现实生活中也爱上了扮演霸王刘备的同性师哥段小楼,然而师哥却不以为意,冲动之下取了风尘女子菊仙为妻。在经历了抗战、文革等社会变迁后,历经沧桑的师兄俩十一年后再次排练《霸王别姬》,程蝶衣感情依旧却被师哥提醒自己终究还是男儿郎,对段小楼的爱只不过是一场唯美凄凉的梦幻罢了。不愿意面对真相的程蝶衣如虞姬一样拔剑自刎了此残生,怀着对师哥的痴爱永远的倒在了血泊里。暮然回首,段小楼终于醒悟,他对蝶衣,蝶衣对他,都不仅仅是兄弟之情。这部影片很完整地将剧中的几个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浓缩在整个大时代背景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历史变迁之中,它把时代的转换与人物命运的转折紧紧联系在一起,集中呈现了人物命运轨迹的悲剧性一幕。段小楼、程蝶衣和菊仙三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让人百感交集。这一感情无比强烈、情节坎坷曲折以及充满了生生死死的诸多矛盾冲突仿佛带着观众一同穿越到了那个我们不曾熟悉、也不甚了解的压抑黑暗的混乱年代,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是一个从人到鬼的地狱旅程。华丽丽的背后所潜藏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被人们认为是“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影片采用了中国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精粹京剧艺术以及艺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几十年的风云变幻来透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思,尤其是对于文革的思考和领悟。此外还有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等影片都把镜头的焦点指向了那个向来被人所禁忌的特殊时期。这就是美的东西,虽然展现的内容可能是残酷的,但是依然有发光的亮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在这浮夸环境中,怀旧像是一股清风徐徐飘来,给正在逐渐迷失自己灵魂的人们一个干净的思考空间。在这个时候,电影所传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了,而是在艺术效果的基础向人们传达一种正确的、向上的、积极的价值观导向,而怀旧电影是最好的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例证。

当代怀旧电影既是个性化的也是符号化的,它以一种极度内涵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出一种独具一格的电影形态。它是在人们走进电影院后满心欢喜的重温一幅旧时的记忆画卷,当幕布落下,曲终人散,才发现这原来是一场梦,一场独属于怀旧的梦幻。梦醒来之后,又让人回味无穷,耐得追思。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90-192.

[2][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7-88.

[3]Xia Li,Christopher Gan,Baiding Hu.Accessibility to microcredit by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 [J].Journal of Asian Arts,Volume 22,Issue 3,June 2011,Pages 235-246.

[4]王德胜.扩张与危机[S].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53.

[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58.

[6][美]戴卫·赫曼著.马海良,译.新叙事学[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1.

[7]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S].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77.

[8][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S].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9.

[9]董立超.怀旧与社会现代性[J].文艺评论,2011(03).

[10]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J].美与时代(下),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