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 衣》: 戏 如 人 生

2014-03-06钱映雪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
关键词:青衣毕飞宇林黛玉

钱映雪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江苏 南京 210097)

《青 衣》: 戏 如 人 生

钱映雪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江苏 南京 210097)

毕飞宇的一部《青衣》让筱燕秋家喻户晓。在筱燕秋的心中,《嫦娥》是她的全部。她因《嫦娥》而生,因《嫦娥》而死,这戏蕴涵着她的一生。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强烈的矛盾对比,将筱燕秋的执着、骄傲与美丽刻画得无可替代,同时也让人引起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刻追问。

毕飞宇 青衣 筱燕秋 人生

热闹的街头,一个人在寂寥地甩袖,周围来来往往的行人,止不住的喧嚣,依旧穿透不了她的世界,她骨子里的悲伤是谁也模仿不了的。莫名地,如今想起青衣,总免不了想起筱燕秋最后的画面。那一瞬间,或许她是最悲哀的,她的舞台彻底被春来所替代,但是,或许她又是幸福的,因为她真正变成了嫦娥,一个别人永远无法替代的嫦娥。

有时候,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演着演着连自己都骗了。而筱燕秋就是这样的人。不得不说,毕飞宇的确称得上是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筱燕秋的嫉妒、执着、不甘、沉迷……都被他刻画得十分细腻。但是,也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男人写女人和女人写女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男人写女人,文字里总是透着一份理性,一种淡然、旁观者的姿态,读完依旧可以感受到他写小说时的仔细斟酌、小心翼翼。这一点,从作品中一段对女人的评论就能体现出来:“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青衣是接近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①(1)在毕飞宇的笔下,女人比男人来得复杂得多,男人只有一张脸谱,而女人的基本形态却总是在不断变化。或许,正因为如此,毕飞宇对筱燕秋的心理描写才会显得尤为细腻小心,感觉生怕将她刻画得超出了某个属于她的形象圈子。但是,同时,我们又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作者并没有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去评价过,甚至没有怜悯,而仅仅是以一种淡淡的笔韵勾勒着这个女人,勾勒着这个戏剧世界,他是带着理解与伤感的,但是也仅止于此。

而女人写女人通常是凭着一份情感,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人物当中,无形之中,总是有那么一份契合和共鸣,让人觉得仿佛自己也走过这么一段路,有过这样一种情绪。就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的一段描写:“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②张爱玲在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是非常成功的,她通常采用通感的方式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容易感染人。就如上述那段描写,七巧的眼泪仿佛也浸湿了你我的心,那是一个女人对自己爱情的窒息绝望,是无助的。看到这段文字,我感觉仿佛自己也在轻轻地抽咽,那一瞬间,我会想起自己的经历,我会感觉我就是七巧。而相比较而言,毕飞宇笔下的筱燕秋,我永远只能表示理解,却永远无法感到能走入她的世界,永远无法与她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佛洛伊德认为,放纵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追求自我从一开始就具有破坏性,与社会规范和约束格格不入。从燕秋成为青衣开始,或许她自己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嫦娥。毕飞宇在小说中说道:“出色的青衣最大的本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哪怕你是一个七尺须眉,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头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只能是水做的,飘到任何一个码头你都是一朵雨做的云。”③(2)在戏台上,筱燕秋是嫦娥,并且戏台要求她必须是彻彻底底的嫦娥,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其实,她对艺术的美的追求指引着她在生活中也与嫦娥慢慢同化。渐渐地,她的一切都变成了嫦娥。尽管外在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互通的,是合二为一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筱燕秋生来就是演嫦娥的。她用自己一生的命运阐释了嫦娥,那在风雪中忘情舞唱的几许悲凉,那执着扮演嫦娥不容许别人上台的几许疯狂,那因嫉妒而错失戏台的几许悔恨,那因不甘而年华老去的几许焦虑……隐隐中似乎总是透着一股子嫦娥的气息。

看完《青衣》,总是不免想起一部电影《黑天鹅》,总觉得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容上来讲,两部作品都是讲述的女主人公扮演角色扮演得把自己都忘了,以达到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从作品主题上来讲,它们都凸显艺术精神达到完美境界时肉体的局限,最终通过放弃肉体来追求她们心中的“完美”。从表面上看,这是她们人生的悲剧,是属于个人的小悲剧,但其实,从整体上来讲,这是艺术的大悲剧。最后的她们精神与肉体都已经分离,或许,以正常人的眼光,她们是疯了,但她们自己知道,她们自己想要的、坚持的,她们追寻着自己的灵魂,此时,她们的人生就只剩下自己扮演的那个角色了。无论是《青衣》中的筱燕秋,还是《黑天鹅》中的Nina,她们都是艺术的殉道者。其实在精神与肉体彻底分离之前,燕秋也迷惘过,挣扎过,她曾试图用爱情来填补她失去舞台的空虚,但最终不过像流沙滑进了水里,泛起些许涟漪后就归于平静了。她既没有拥有真正的爱情,又无法摆脱失去舞台的空白。她最大的悲剧就是现实与梦想的无法调和,而她在艺术的天堂里得到的安慰与满足将她内心深处的悲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简单点说,筱燕秋,也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她的世界是干净的,没有其他任何杂质的,因为,她只关注她所在乎的戏而已,其它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舞台是她唯一的爱。她将她所有的精力与爱都奉献给了《嫦娥》。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容不下她的简单与纯粹。生活在世上,总有纷繁杂事,总有别人投来的目光,她的无声的反抗与倔强让她连自己也输了。但其实她的人生就已经是她出演的最好的一出戏了。当她踏上青衣这条路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没有选择了,她的悲剧性是早就注定好的了。

毕飞宇刻画女性,也总是首先从人出发,他不会刻意强调主人公的性别,但青衣这篇文章却流露出一种特属女子的阴柔之美,除了筱燕秋的执念与抗争的那股刚强之外。这也是本部作品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筱燕秋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还是对于种种人生遭遇的反应,都体现了她作为一名青衣的特质。从再次登上舞台,这条路是漫长的,一段沉重的路途,就这样搁在一个女子柔弱的肩膀上,在谁也不知道终点是什么的情况下,这女子是让人怜惜的,但她又不需要别人的怜惜,她自己在精神上就是独立自强的,有了自己坚持的方向,再柔弱的人都会刚强起来的。她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可怜之处。她仿佛真的变成了嫦娥,只是淡淡地站在一定距离之外看着一个叫筱燕秋的女子的悲喜,她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女人。

有时候,筱燕秋的无奈与困顿会让人不禁想起林黛玉,她们都是现实的献身者,在精神上也都是独立的,但她们最终还是都没能战胜自己的命运。两人在性格上也是有一定的相似点的,首先,她们都是骄傲的,都有份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傲气,但有时候,一个人的傲气也不过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无助与自卑。这也是她们俩的不同之处吧,当然,两人的傲气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林黛玉的傲气其实也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对寄人篱下的一种自卑,而筱燕秋不同,她天生就有傲气的资本,她骨子里就是嫦娥,嫦娥是傲气的,她就也是傲气的,她因为与嫦娥融为一体而有一份优越感,但是,现实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她因嫉妒而被惩罚,只能去学校任教,此时的筱燕秋就像只受伤的小猫,虽然时不时的挥舞着她的爪子,但旁观者却只是当挠痒一般,她一下子变得无力,就像林黛玉得知宝玉要和宝钗结婚的时候一样。回归生活的她,反而像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她排斥着身边的一切,她觉得局促不安,但她一直坚持着她所坚持的。而林黛玉在失去贾宝玉的那一刻,也是了无生机的,但是她不像筱燕秋一样有所坚持,她彻底放弃了她的爱情,包括她的生命。说到底,林黛玉还是为爱而死的,但是筱燕秋不同,她是为她所坚持的而死的。在逝去的意义上来说,筱燕秋的意义来得远大得多。在嫦娥出现的那一刻,筱燕秋就注定活不了了。其次,她们的身上都被披上了一层与众不同的色彩,筱燕秋是广寒宫的嫦娥仙子的化身,而林黛玉是前来报恩的绛珠仙草的今生,她们仿佛本来就不属于人间,所以她们的毁灭仿佛是一种升华,一种脱去凡胎真正获得自由的升华。最后筱燕秋在街上舞唱,那一刻,谁也说不清她到底是悲伤的,还是自由恣意的。在那一刻,她达到了别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筱燕秋身为青衣的舞唱时的阴柔之美和她无所畏惧的坚持的阳刚之美,以及她对艺术至高境界的追求与她遭遇的现实的强大落差,毕飞宇就是通过这种阴与阳、现实与梦想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而达到故事的高潮,使整个作品能够时不时地拥有一种爆发力,一种让读者婉转之后又直爽的畅快。无论是筱燕秋受不了李雪芬对她扮演的嫦娥的侮辱冲动地将开水浇在脸上的那个场景,还是筱燕秋时隔二十年重新登台的那个场面,作者都在强烈的冲突对比下达到了表达力度上的高峰,尽管毕飞宇的文笔很朴素,但那一瞬间的爆发力还是让读者酣畅淋漓。对这两个场景作者都没有很浓墨重彩地描写,只是以在极其平淡客观的立场上讲述着发生的事情,却能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冲击,可见其文字功底。

有时候,性格即命运,命运主宰了人生。筱燕秋最后消失了,只留下一个纯粹的嫦娥,继续着如戏的人生。她是寂寥的,她又是至上的。她所追求的决定了她的寂寥,艺术的道路上注定无人能同行。但是,同时,又是她所坚持的赋予了她无限的力量,让她攀登上了别人达不到的艺术的高度。她以抛弃自我为代价,换回了一个永生的艺术形象。她既是凄凉的,但她同时又是满足的。她拥有人性的嫉妒,但她又有超脱人性的追求……这一切的冲突,都在筱燕秋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筱燕秋的悲剧性质常常引人唏嘘,但其实,悲剧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更加让人坚定的闪光的东西。她的悲剧是挽回不了的,但是她对艺术的自始至终的追求却是可以被继承的。毕飞宇通过细节对筱燕秋的心理状态描写得十分到位,虽有异于女作家描写女性,但依旧将她的性格与遭遇、坚持与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能强烈地引起读者对于人生意义以及艺术成就的深刻思考。人生如戏,不演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

注释:

①③青衣.

②金锁记.

[1]毕飞宇.青衣.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青衣毕飞宇林黛玉
青衣覆雪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毕飞宇: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