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鸭共育应用技术研究

2014-02-26宋素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增产增收

宋素梅

摘 要: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关键词:稻鸭共育技术;田间示范;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30-02

发展生态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而稻鸭共育生产技术则是目前在南方水稻种植中广为推行的一项生态、高效农业的集成技术[1-3],其采用鸭子全天候在稻田中生活栖息,发挥鸭子在稻田除虫、食草,中耕浑水及鸭粪肥田等作用[4],促进了水稻健壮发育。同时,稻田也为鸭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稻田的杂草、害虫及部分水生小动物等都可成为鸭子成长中的优质天然饲料[5],以稻为主,以鸭为辅,两者间共育共长、双向互补,是这项技术的特点。我地区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3hm2,绿色产品基地0.67万hm2,有进行稻鸭共育技术的条件,为考证稻鸭共育技术在本地区实施的效果,本课题组在2010年对稻鸭共育技术进行了田间实验研究,为稻鸭共育技术在本地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数据和经验。

1 试验研究概况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在本区的贺疃乡古岗村,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田,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制,前茬小麦。土壤样品检测结果:pH6.0,有机质19.20g/kg,碱解氮93.58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180mg/kg,该土壤肥力在当地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材料 水稻品种:协优084(川香优),具有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好,有利于鸭在稻田活动。鸭子品种:麻鸭,个体小中型,成年鸭每只重1.25~1.6kg,在稻株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适于稻田放养[6]。

1.3 研究方法 设置稻鸭共育大区试验并以常规稻田(未养鸭田)为对照,测定调查水稻生长状态、产量及两种种植方式的收益情况。稻鸭共育区试验设置: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稻连片的地块作为稻鸭共育区,田埂加高到20cm,加宽80~100cm,稻田灌水10cm深左右,采用宽行、宽株的栽植方式,株行距30cm×30cm,每667m2栽1.0~1.2万穴,水稻栽秧活棵后,在晴天放鸭入田,每667m2放养25只。鸭子开始啄食稻穗时,将鸭群赶出水田,待水稻成熟后测量水稻的农艺性状,单打单收进行考种,计产(水稻分蘖、穗粒结构,作物产量等),同时做对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对照区和示范区成熟后的水稻进行考种,得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

2.1 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稻田放养鸭子后,对水稻生长带来了很极大有影响:水稻的株高比对照平均高了0.7cm,穗长长了0.4cm,对分蘖的影响,是水稻分蘖中后期,苗鸭逐渐长大,食量和活动量大幅增加,减少了水稻后期无效分蘖,控制了水稻最高苗数,成穗率有所提高,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最高苗数每667m2减少1.8万,成穗率提高4.3个百分点。穗粒结构方面,稻鸭共育水稻区的每穗总粒、实粒、理论产量和实产,明显高于常规稻对照区,每穗总粒增加14.8粒、实粒增加14.8粒,实际产增加56.5kg/667m2。由此说明稻鸭共育技术的实施,在本地区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2.2 稻鸭共育技术对农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稻田养鸭对田间杂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稻田中的牛毛草、鸭舌草,鸭子基本上能吞食,践踏消灭;对其它杂草如四叶萍、稗草、莎草类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稻鸭共育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通过鸭子的来回活动,改善了稻田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遮蔽度,明显降低水稻纹枯病危害;鸭子对害虫稻飞虱纵卷叶螟等的吞食,也明显的抑制其对水稻的危害,因此稻鸭共育区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水稻平均减少治虫次数2次,可节约成本约10元;稻田养鸭另一个方面是肥料成本投入减少,鸭子在田间活动,不但可以消灭害虫,防治病害,其粪便也是是很好的有机肥,鸭子排泄的粪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每667m2地可减少约5kg纯氮的肥料施用量,减少成本近30元;当然,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区水稻的增产,也为农户带来了收益,按表1所示,每667m2增产水稻56.5kg,可增加约120元的收益;稻田养鸭除了可在农业上获得增收外,养殖鸭子也有一定的收益,稻鸭共育区平均每667m2养鸭子25只,成活率在96%左右。平均每只鸭子重2kg,售价20元,除掉成本每只可获利10元,每667m2比对照区增加养鸭收入200元。

通过对稻鸭共育水稻示范区和对对照区的水稻产量、施肥量、喷施农药量和养殖鸭子所得收益计算可知,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每667m2增加收入约360元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3.1 稻鸭共育技术对当地水稻生产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2010年的田间示范试验显示,稻鸭共育技术可使水稻667m2增产56.5kg,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了投入成本,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说明本地区适宜稻鸭共育技术的实施,但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1)购置鸭苗前,首先应建好大棚。大棚可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建,大棚建好后将购置的雏鸭放在大棚内饲养15d左右,每m2放养40只雏鸭。

(2)雏鸭15d左右方可下田,放前应做好鸭病防疫。同时由于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加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

(3)在放鸭初期,水层以3~5cm的浅水为宜,栽插后灌深水有利于秧苗活棵,栽后5~7d返青活棵后,适当调整水层,以利放鸭。

(4)水稻搁田时,大田丰产沟要挖得深些,并在沟内保持10cm深的水层,以供鸭子洗澡。

(5)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不用追肥或少追肥。

3.2 稻鸭共育可以促进养鸭的发展 由稻鸭共育养殖的鸭子由圈养改为稻田放养后,首先是减少了鸭子的饲料成本,平均每只鸭子减少饲喂配合饲料2.4kg,减少饲料成本4.8元/只。其次是增强了鸭子体质,减少了交叉感染病菌,从而减少鸭子疫病发生。 由此也会使农民收益增加

3.3 稻鸭共育可以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鸭共育的过程中,鸭子的排泄物直接排入水田中,供水稻生长施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行家鸭野养,也减轻了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稻米和鸭子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潘余文.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07(12):14-15.

[2]张琳.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及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24-25.

[3]熊国远,朱秀柏.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程序及技术要点[J].农村养殖技术,2003(11):12-13.

[4]陈育新.中国水禽[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5]谢成侠.中国养禽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沈文新.绍鸭发育与营养研究[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摘 要: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关键词:稻鸭共育技术;田间示范;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30-02

发展生态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而稻鸭共育生产技术则是目前在南方水稻种植中广为推行的一项生态、高效农业的集成技术[1-3],其采用鸭子全天候在稻田中生活栖息,发挥鸭子在稻田除虫、食草,中耕浑水及鸭粪肥田等作用[4],促进了水稻健壮发育。同时,稻田也为鸭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稻田的杂草、害虫及部分水生小动物等都可成为鸭子成长中的优质天然饲料[5],以稻为主,以鸭为辅,两者间共育共长、双向互补,是这项技术的特点。我地区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3hm2,绿色产品基地0.67万hm2,有进行稻鸭共育技术的条件,为考证稻鸭共育技术在本地区实施的效果,本课题组在2010年对稻鸭共育技术进行了田间实验研究,为稻鸭共育技术在本地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数据和经验。

1 试验研究概况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在本区的贺疃乡古岗村,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田,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制,前茬小麦。土壤样品检测结果:pH6.0,有机质19.20g/kg,碱解氮93.58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180mg/kg,该土壤肥力在当地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材料 水稻品种:协优084(川香优),具有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好,有利于鸭在稻田活动。鸭子品种:麻鸭,个体小中型,成年鸭每只重1.25~1.6kg,在稻株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适于稻田放养[6]。

1.3 研究方法 设置稻鸭共育大区试验并以常规稻田(未养鸭田)为对照,测定调查水稻生长状态、产量及两种种植方式的收益情况。稻鸭共育区试验设置: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稻连片的地块作为稻鸭共育区,田埂加高到20cm,加宽80~100cm,稻田灌水10cm深左右,采用宽行、宽株的栽植方式,株行距30cm×30cm,每667m2栽1.0~1.2万穴,水稻栽秧活棵后,在晴天放鸭入田,每667m2放养25只。鸭子开始啄食稻穗时,将鸭群赶出水田,待水稻成熟后测量水稻的农艺性状,单打单收进行考种,计产(水稻分蘖、穗粒结构,作物产量等),同时做对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对照区和示范区成熟后的水稻进行考种,得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

2.1 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稻田放养鸭子后,对水稻生长带来了很极大有影响:水稻的株高比对照平均高了0.7cm,穗长长了0.4cm,对分蘖的影响,是水稻分蘖中后期,苗鸭逐渐长大,食量和活动量大幅增加,减少了水稻后期无效分蘖,控制了水稻最高苗数,成穗率有所提高,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最高苗数每667m2减少1.8万,成穗率提高4.3个百分点。穗粒结构方面,稻鸭共育水稻区的每穗总粒、实粒、理论产量和实产,明显高于常规稻对照区,每穗总粒增加14.8粒、实粒增加14.8粒,实际产增加56.5kg/667m2。由此说明稻鸭共育技术的实施,在本地区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2.2 稻鸭共育技术对农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稻田养鸭对田间杂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稻田中的牛毛草、鸭舌草,鸭子基本上能吞食,践踏消灭;对其它杂草如四叶萍、稗草、莎草类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稻鸭共育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通过鸭子的来回活动,改善了稻田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遮蔽度,明显降低水稻纹枯病危害;鸭子对害虫稻飞虱纵卷叶螟等的吞食,也明显的抑制其对水稻的危害,因此稻鸭共育区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水稻平均减少治虫次数2次,可节约成本约10元;稻田养鸭另一个方面是肥料成本投入减少,鸭子在田间活动,不但可以消灭害虫,防治病害,其粪便也是是很好的有机肥,鸭子排泄的粪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每667m2地可减少约5kg纯氮的肥料施用量,减少成本近30元;当然,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区水稻的增产,也为农户带来了收益,按表1所示,每667m2增产水稻56.5kg,可增加约120元的收益;稻田养鸭除了可在农业上获得增收外,养殖鸭子也有一定的收益,稻鸭共育区平均每667m2养鸭子25只,成活率在96%左右。平均每只鸭子重2kg,售价20元,除掉成本每只可获利10元,每667m2比对照区增加养鸭收入200元。

通过对稻鸭共育水稻示范区和对对照区的水稻产量、施肥量、喷施农药量和养殖鸭子所得收益计算可知,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每667m2增加收入约360元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3.1 稻鸭共育技术对当地水稻生产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2010年的田间示范试验显示,稻鸭共育技术可使水稻667m2增产56.5kg,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了投入成本,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说明本地区适宜稻鸭共育技术的实施,但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1)购置鸭苗前,首先应建好大棚。大棚可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建,大棚建好后将购置的雏鸭放在大棚内饲养15d左右,每m2放养40只雏鸭。

(2)雏鸭15d左右方可下田,放前应做好鸭病防疫。同时由于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加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

(3)在放鸭初期,水层以3~5cm的浅水为宜,栽插后灌深水有利于秧苗活棵,栽后5~7d返青活棵后,适当调整水层,以利放鸭。

(4)水稻搁田时,大田丰产沟要挖得深些,并在沟内保持10cm深的水层,以供鸭子洗澡。

(5)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不用追肥或少追肥。

3.2 稻鸭共育可以促进养鸭的发展 由稻鸭共育养殖的鸭子由圈养改为稻田放养后,首先是减少了鸭子的饲料成本,平均每只鸭子减少饲喂配合饲料2.4kg,减少饲料成本4.8元/只。其次是增强了鸭子体质,减少了交叉感染病菌,从而减少鸭子疫病发生。 由此也会使农民收益增加

3.3 稻鸭共育可以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鸭共育的过程中,鸭子的排泄物直接排入水田中,供水稻生长施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行家鸭野养,也减轻了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稻米和鸭子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潘余文.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07(12):14-15.

[2]张琳.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及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24-25.

[3]熊国远,朱秀柏.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程序及技术要点[J].农村养殖技术,2003(11):12-13.

[4]陈育新.中国水禽[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5]谢成侠.中国养禽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沈文新.绍鸭发育与营养研究[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摘 要: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关键词:稻鸭共育技术;田间示范;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30-02

发展生态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而稻鸭共育生产技术则是目前在南方水稻种植中广为推行的一项生态、高效农业的集成技术[1-3],其采用鸭子全天候在稻田中生活栖息,发挥鸭子在稻田除虫、食草,中耕浑水及鸭粪肥田等作用[4],促进了水稻健壮发育。同时,稻田也为鸭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稻田的杂草、害虫及部分水生小动物等都可成为鸭子成长中的优质天然饲料[5],以稻为主,以鸭为辅,两者间共育共长、双向互补,是这项技术的特点。我地区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3hm2,绿色产品基地0.67万hm2,有进行稻鸭共育技术的条件,为考证稻鸭共育技术在本地区实施的效果,本课题组在2010年对稻鸭共育技术进行了田间实验研究,为稻鸭共育技术在本地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数据和经验。

1 试验研究概况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在本区的贺疃乡古岗村,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田,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制,前茬小麦。土壤样品检测结果:pH6.0,有机质19.20g/kg,碱解氮93.58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180mg/kg,该土壤肥力在当地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材料 水稻品种:协优084(川香优),具有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好,有利于鸭在稻田活动。鸭子品种:麻鸭,个体小中型,成年鸭每只重1.25~1.6kg,在稻株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适于稻田放养[6]。

1.3 研究方法 设置稻鸭共育大区试验并以常规稻田(未养鸭田)为对照,测定调查水稻生长状态、产量及两种种植方式的收益情况。稻鸭共育区试验设置: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稻连片的地块作为稻鸭共育区,田埂加高到20cm,加宽80~100cm,稻田灌水10cm深左右,采用宽行、宽株的栽植方式,株行距30cm×30cm,每667m2栽1.0~1.2万穴,水稻栽秧活棵后,在晴天放鸭入田,每667m2放养25只。鸭子开始啄食稻穗时,将鸭群赶出水田,待水稻成熟后测量水稻的农艺性状,单打单收进行考种,计产(水稻分蘖、穗粒结构,作物产量等),同时做对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对照区和示范区成熟后的水稻进行考种,得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

2.1 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稻田放养鸭子后,对水稻生长带来了很极大有影响:水稻的株高比对照平均高了0.7cm,穗长长了0.4cm,对分蘖的影响,是水稻分蘖中后期,苗鸭逐渐长大,食量和活动量大幅增加,减少了水稻后期无效分蘖,控制了水稻最高苗数,成穗率有所提高,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最高苗数每667m2减少1.8万,成穗率提高4.3个百分点。穗粒结构方面,稻鸭共育水稻区的每穗总粒、实粒、理论产量和实产,明显高于常规稻对照区,每穗总粒增加14.8粒、实粒增加14.8粒,实际产增加56.5kg/667m2。由此说明稻鸭共育技术的实施,在本地区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2.2 稻鸭共育技术对农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稻田养鸭对田间杂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稻田中的牛毛草、鸭舌草,鸭子基本上能吞食,践踏消灭;对其它杂草如四叶萍、稗草、莎草类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稻鸭共育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通过鸭子的来回活动,改善了稻田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遮蔽度,明显降低水稻纹枯病危害;鸭子对害虫稻飞虱纵卷叶螟等的吞食,也明显的抑制其对水稻的危害,因此稻鸭共育区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水稻平均减少治虫次数2次,可节约成本约10元;稻田养鸭另一个方面是肥料成本投入减少,鸭子在田间活动,不但可以消灭害虫,防治病害,其粪便也是是很好的有机肥,鸭子排泄的粪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每667m2地可减少约5kg纯氮的肥料施用量,减少成本近30元;当然,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区水稻的增产,也为农户带来了收益,按表1所示,每667m2增产水稻56.5kg,可增加约120元的收益;稻田养鸭除了可在农业上获得增收外,养殖鸭子也有一定的收益,稻鸭共育区平均每667m2养鸭子25只,成活率在96%左右。平均每只鸭子重2kg,售价20元,除掉成本每只可获利10元,每667m2比对照区增加养鸭收入200元。

通过对稻鸭共育水稻示范区和对对照区的水稻产量、施肥量、喷施农药量和养殖鸭子所得收益计算可知,稻鸭共育区比对照区每667m2增加收入约360元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3.1 稻鸭共育技术对当地水稻生产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2010年的田间示范试验显示,稻鸭共育技术可使水稻667m2增产56.5kg,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了投入成本,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说明本地区适宜稻鸭共育技术的实施,但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1)购置鸭苗前,首先应建好大棚。大棚可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建,大棚建好后将购置的雏鸭放在大棚内饲养15d左右,每m2放养40只雏鸭。

(2)雏鸭15d左右方可下田,放前应做好鸭病防疫。同时由于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加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

(3)在放鸭初期,水层以3~5cm的浅水为宜,栽插后灌深水有利于秧苗活棵,栽后5~7d返青活棵后,适当调整水层,以利放鸭。

(4)水稻搁田时,大田丰产沟要挖得深些,并在沟内保持10cm深的水层,以供鸭子洗澡。

(5)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不用追肥或少追肥。

3.2 稻鸭共育可以促进养鸭的发展 由稻鸭共育养殖的鸭子由圈养改为稻田放养后,首先是减少了鸭子的饲料成本,平均每只鸭子减少饲喂配合饲料2.4kg,减少饲料成本4.8元/只。其次是增强了鸭子体质,减少了交叉感染病菌,从而减少鸭子疫病发生。 由此也会使农民收益增加

3.3 稻鸭共育可以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鸭共育的过程中,鸭子的排泄物直接排入水田中,供水稻生长施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行家鸭野养,也减轻了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稻米和鸭子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潘余文.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07(12):14-15.

[2]张琳.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及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24-25.

[3]熊国远,朱秀柏.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程序及技术要点[J].农村养殖技术,2003(11):12-13.

[4]陈育新.中国水禽[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5]谢成侠.中国养禽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沈文新.绍鸭发育与营养研究[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猜你喜欢

增产增收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助农亩均增产200多斤!徐闻和安镇公港村供销社携手广东恒兴共促虾农长效增产增收
黑龙江江川农场:农田建设带动增产增收
全新机理,5G高效增产——“意得昂”助小麦增产增收
“数字+智慧”开启农业增产增收新时代
丹东市玉米增产增收因素及玉米产业发展分析
福建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喷硼对单胚采种甜菜增产增收的影响
大户时代柑橘增产增收的理念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