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学校学生厌学分析与逆转策略探析

2014-02-25杨华

职业·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厌学

杨华

摘 要:技工学校学生因学习动机和兴趣缺失,导致厌学现象比较严重。逆转厌学现象的策略要点在于借鉴美国STW(school-to-work)理念,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定位;以多元智能理论、科学的职业规划,积极探索实现生计课程目标的路径,完善针对厌学学生、辍学和退学学生的“提振策略”。

关键词:厌学 STW 生计与技术 逆转策略

一、技校生的学习状态描述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厌学状态、游离状态、低迷状态和好学状态。这四种类型只有“好学”状态的学生听讲好,作业好,与老师互动好,其他三种状态的学生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有:

1.睡觉、趴伏现象严重

学生的睡觉行为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雷打不动型。有的学生不管什么课,不管是第几节课,只要坐在课桌前,就会睡觉,这是厌学学生常有的行为。二是选择型。如果老师上课缺乏激情、满堂灌,或者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艰涩难懂、没有应用价值等,就会选择睡觉、趴伏。三是从众型。有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睡觉、趴伏,老师也未制止,因此也跟着睡觉。四是偶发型。有的学生因特殊原因偶尔出现一次。

2.玩手机、吵闹现象经常出现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很多学生的手机开通了网络,网络内容的吸引力超出了他们的自控力,所以部分学生课上与老师捉迷藏,捕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网络小说。还有部分学生喜欢说话、做小动作,扰乱课程秩序。

3.缺课现象时有发生

缺课行为存在于个别班级中,也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自由散漫型。想来就来他,不想来就不来,根本就不怕开除,班主任也奈何不得。二是情绪型。心情好的时候就来上课,不好就自行放假休息。三是请假型。因特殊原因需请假,一般是不错的学生。

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在以动手操练为主的实训课上的表现,与传统讲授课上的表现主要差别在于:在实训课上,一是几乎没有睡觉、趴伏和玩手机的学生,二是吵闹、缺课学生减少。

当然,初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和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状态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见下表。

学习状态 初中毕业入学 高中毕业入学

静坐听讲 动手操练 静坐听讲 动手操练

厌学 10% 10% 5% 5%

游离 60% 10% 50% 5%

低迷

好学 30% 80% 45% 90%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比静坐听讲的兴趣高得多。

二、针对厌学现象的浅度分析

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缺失导致厌学。学生学科体系中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诸多负面情感累积,导致疏离、逃避和对抗,直接表现为厌学。二是职业低成就评价和预期,导致长期持续的厌学行为。三是滞后的仍属学科体系的课程再次伤害,导致学生厌学。

三、厌学逆转策略

1.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CET定位

19世纪中后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已经不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的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不适应高技能岗位以及劳动者不断变换工作而继续学习的需要,传统的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为适应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了《学校工作过渡的多种途径法案》(STWOA)等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概念。

生计教育是由美国政府创办的一个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宣称:“所谓生计教育,就是把劳动所体现的各种社会价值统一于个人的人格价值的结构之中,使劳动成为人人享有的、富有意义的,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满足。公共教育和地区、社会全体成员努力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这些社会价值”。

生计教育不应该是仅仅满足市场需要的教育,而应该是以促进个人发展为目标,就业准备应该适应个人的需要。美国的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起使用“生计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即CTE来替代“职业教育” (VE:vocational education).

因而,现代技工教育适宜重新定位为生计与技术教育,从而和一般性职业教育区别开来。

2.以多元智能理论更新技校学生观

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都是潜在的人才,教师应多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学有所得,得有所长,各得其所,“天生其才必有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体现基于“为多元技能而教”的理念。

3.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激活职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的心理基础就是兴趣缺失。首先,加强技工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职业兴趣。其次,加强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渗透。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和高校联合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做法,加强在大专以上层面预备技师的培养,可直接促进就业的效果,可即时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最后,以霍兰德职业测验等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编制职业规划书,引导在校生准确锚定职业导向,激活学习动机,强化内在学习驱动力。

4.加快完善“生计与技术”课程体系

以通过工作学习、关于工作的学习和为了工作的学习三个维度,“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整合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建立过渡机制,促进多方合作”。我们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梳理,研究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生计课程体系。

5.积极探索实现生计课程目标的路径

一是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孔子在《论语·为政》里率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技校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好,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二是要通过多方合作等方式,构建学校、雇主、工会、政府、社区组织、家长、学生本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联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体系。

三是要积极尝试多种促进STW的方法,如技术准备计划、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特别是要完善针对低成就学生和辍学、退学学生“提振与前进策略”(promising stategies)。其主旨:No Child Left Behind,其要点:提高学生兴趣和成绩,提高毕业率和工资水平,降低辍学和退学率,确保低成就学生和辍学、退学学生继续或重回学校,努力获得社会和企业认可的技能,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娟娟.美国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进展——生计和技术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2]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endprint

摘 要:技工学校学生因学习动机和兴趣缺失,导致厌学现象比较严重。逆转厌学现象的策略要点在于借鉴美国STW(school-to-work)理念,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定位;以多元智能理论、科学的职业规划,积极探索实现生计课程目标的路径,完善针对厌学学生、辍学和退学学生的“提振策略”。

关键词:厌学 STW 生计与技术 逆转策略

一、技校生的学习状态描述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厌学状态、游离状态、低迷状态和好学状态。这四种类型只有“好学”状态的学生听讲好,作业好,与老师互动好,其他三种状态的学生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有:

1.睡觉、趴伏现象严重

学生的睡觉行为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雷打不动型。有的学生不管什么课,不管是第几节课,只要坐在课桌前,就会睡觉,这是厌学学生常有的行为。二是选择型。如果老师上课缺乏激情、满堂灌,或者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艰涩难懂、没有应用价值等,就会选择睡觉、趴伏。三是从众型。有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睡觉、趴伏,老师也未制止,因此也跟着睡觉。四是偶发型。有的学生因特殊原因偶尔出现一次。

2.玩手机、吵闹现象经常出现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很多学生的手机开通了网络,网络内容的吸引力超出了他们的自控力,所以部分学生课上与老师捉迷藏,捕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网络小说。还有部分学生喜欢说话、做小动作,扰乱课程秩序。

3.缺课现象时有发生

缺课行为存在于个别班级中,也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自由散漫型。想来就来他,不想来就不来,根本就不怕开除,班主任也奈何不得。二是情绪型。心情好的时候就来上课,不好就自行放假休息。三是请假型。因特殊原因需请假,一般是不错的学生。

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在以动手操练为主的实训课上的表现,与传统讲授课上的表现主要差别在于:在实训课上,一是几乎没有睡觉、趴伏和玩手机的学生,二是吵闹、缺课学生减少。

当然,初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和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状态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见下表。

学习状态 初中毕业入学 高中毕业入学

静坐听讲 动手操练 静坐听讲 动手操练

厌学 10% 10% 5% 5%

游离 60% 10% 50% 5%

低迷

好学 30% 80% 45% 90%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比静坐听讲的兴趣高得多。

二、针对厌学现象的浅度分析

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缺失导致厌学。学生学科体系中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诸多负面情感累积,导致疏离、逃避和对抗,直接表现为厌学。二是职业低成就评价和预期,导致长期持续的厌学行为。三是滞后的仍属学科体系的课程再次伤害,导致学生厌学。

三、厌学逆转策略

1.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CET定位

19世纪中后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已经不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的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不适应高技能岗位以及劳动者不断变换工作而继续学习的需要,传统的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为适应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了《学校工作过渡的多种途径法案》(STWOA)等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概念。

生计教育是由美国政府创办的一个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宣称:“所谓生计教育,就是把劳动所体现的各种社会价值统一于个人的人格价值的结构之中,使劳动成为人人享有的、富有意义的,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满足。公共教育和地区、社会全体成员努力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这些社会价值”。

生计教育不应该是仅仅满足市场需要的教育,而应该是以促进个人发展为目标,就业准备应该适应个人的需要。美国的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起使用“生计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即CTE来替代“职业教育” (VE:vocational education).

因而,现代技工教育适宜重新定位为生计与技术教育,从而和一般性职业教育区别开来。

2.以多元智能理论更新技校学生观

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都是潜在的人才,教师应多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学有所得,得有所长,各得其所,“天生其才必有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体现基于“为多元技能而教”的理念。

3.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激活职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的心理基础就是兴趣缺失。首先,加强技工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职业兴趣。其次,加强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渗透。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和高校联合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做法,加强在大专以上层面预备技师的培养,可直接促进就业的效果,可即时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最后,以霍兰德职业测验等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编制职业规划书,引导在校生准确锚定职业导向,激活学习动机,强化内在学习驱动力。

4.加快完善“生计与技术”课程体系

以通过工作学习、关于工作的学习和为了工作的学习三个维度,“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整合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建立过渡机制,促进多方合作”。我们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梳理,研究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生计课程体系。

5.积极探索实现生计课程目标的路径

一是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孔子在《论语·为政》里率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技校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好,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二是要通过多方合作等方式,构建学校、雇主、工会、政府、社区组织、家长、学生本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联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体系。

三是要积极尝试多种促进STW的方法,如技术准备计划、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特别是要完善针对低成就学生和辍学、退学学生“提振与前进策略”(promising stategies)。其主旨:No Child Left Behind,其要点:提高学生兴趣和成绩,提高毕业率和工资水平,降低辍学和退学率,确保低成就学生和辍学、退学学生继续或重回学校,努力获得社会和企业认可的技能,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娟娟.美国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进展——生计和技术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2]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endprint

摘 要:技工学校学生因学习动机和兴趣缺失,导致厌学现象比较严重。逆转厌学现象的策略要点在于借鉴美国STW(school-to-work)理念,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定位;以多元智能理论、科学的职业规划,积极探索实现生计课程目标的路径,完善针对厌学学生、辍学和退学学生的“提振策略”。

关键词:厌学 STW 生计与技术 逆转策略

一、技校生的学习状态描述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厌学状态、游离状态、低迷状态和好学状态。这四种类型只有“好学”状态的学生听讲好,作业好,与老师互动好,其他三种状态的学生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有:

1.睡觉、趴伏现象严重

学生的睡觉行为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雷打不动型。有的学生不管什么课,不管是第几节课,只要坐在课桌前,就会睡觉,这是厌学学生常有的行为。二是选择型。如果老师上课缺乏激情、满堂灌,或者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艰涩难懂、没有应用价值等,就会选择睡觉、趴伏。三是从众型。有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睡觉、趴伏,老师也未制止,因此也跟着睡觉。四是偶发型。有的学生因特殊原因偶尔出现一次。

2.玩手机、吵闹现象经常出现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很多学生的手机开通了网络,网络内容的吸引力超出了他们的自控力,所以部分学生课上与老师捉迷藏,捕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网络小说。还有部分学生喜欢说话、做小动作,扰乱课程秩序。

3.缺课现象时有发生

缺课行为存在于个别班级中,也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自由散漫型。想来就来他,不想来就不来,根本就不怕开除,班主任也奈何不得。二是情绪型。心情好的时候就来上课,不好就自行放假休息。三是请假型。因特殊原因需请假,一般是不错的学生。

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在以动手操练为主的实训课上的表现,与传统讲授课上的表现主要差别在于:在实训课上,一是几乎没有睡觉、趴伏和玩手机的学生,二是吵闹、缺课学生减少。

当然,初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和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状态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见下表。

学习状态 初中毕业入学 高中毕业入学

静坐听讲 动手操练 静坐听讲 动手操练

厌学 10% 10% 5% 5%

游离 60% 10% 50% 5%

低迷

好学 30% 80% 45% 90%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比静坐听讲的兴趣高得多。

二、针对厌学现象的浅度分析

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缺失导致厌学。学生学科体系中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诸多负面情感累积,导致疏离、逃避和对抗,直接表现为厌学。二是职业低成就评价和预期,导致长期持续的厌学行为。三是滞后的仍属学科体系的课程再次伤害,导致学生厌学。

三、厌学逆转策略

1.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CET定位

19世纪中后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已经不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的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不适应高技能岗位以及劳动者不断变换工作而继续学习的需要,传统的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为适应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了《学校工作过渡的多种途径法案》(STWOA)等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概念。

生计教育是由美国政府创办的一个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宣称:“所谓生计教育,就是把劳动所体现的各种社会价值统一于个人的人格价值的结构之中,使劳动成为人人享有的、富有意义的,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满足。公共教育和地区、社会全体成员努力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这些社会价值”。

生计教育不应该是仅仅满足市场需要的教育,而应该是以促进个人发展为目标,就业准备应该适应个人的需要。美国的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起使用“生计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即CTE来替代“职业教育” (VE:vocational education).

因而,现代技工教育适宜重新定位为生计与技术教育,从而和一般性职业教育区别开来。

2.以多元智能理论更新技校学生观

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都是潜在的人才,教师应多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学有所得,得有所长,各得其所,“天生其才必有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体现基于“为多元技能而教”的理念。

3.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激活职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的心理基础就是兴趣缺失。首先,加强技工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职业兴趣。其次,加强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渗透。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和高校联合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做法,加强在大专以上层面预备技师的培养,可直接促进就业的效果,可即时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最后,以霍兰德职业测验等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编制职业规划书,引导在校生准确锚定职业导向,激活学习动机,强化内在学习驱动力。

4.加快完善“生计与技术”课程体系

以通过工作学习、关于工作的学习和为了工作的学习三个维度,“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整合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建立过渡机制,促进多方合作”。我们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梳理,研究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生计课程体系。

5.积极探索实现生计课程目标的路径

一是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孔子在《论语·为政》里率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技校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好,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二是要通过多方合作等方式,构建学校、雇主、工会、政府、社区组织、家长、学生本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联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体系。

三是要积极尝试多种促进STW的方法,如技术准备计划、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特别是要完善针对低成就学生和辍学、退学学生“提振与前进策略”(promising stategies)。其主旨:No Child Left Behind,其要点:提高学生兴趣和成绩,提高毕业率和工资水平,降低辍学和退学率,确保低成就学生和辍学、退学学生继续或重回学校,努力获得社会和企业认可的技能,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娟娟.美国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进展——生计和技术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2]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厌学
中职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论如何帮助英语厌学者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公共课厌学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