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肇周边区带扶余油层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研究

2014-02-21李和懿柳成志姬建飞

当代化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区带基准面水层

李和懿,柳成志,李 慧,姬建飞

(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仸公司第二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414; 2.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3. 大港油田测试公司,天津 300280; 4. 中法渤海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三肇周边区带扶余油层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研究

李和懿1,柳成志2,李 慧3,姬建飞4

(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仸公司第二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414; 2.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3. 大港油田测试公司,天津 300280; 4. 中法渤海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将三肇周边地带扶余油层层序划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肇周边地带扶余油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3种亚相12种微相。三肇周边地区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单井垂向上存在上油下水、混合型、纯油型、全水型4种模式。三肇周边区带主要发育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二大类油藏,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岩性、断块、断鼻、断背斜五个亚类油藏。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水分布;油藏类型

三肇周边区带经历多年的勘探工作,在构造主体部位共有探井、评价井、开发井等,地震勘探程度较高,基本为三维地震所覆盖。且研究区主要目的层为扶杨油层。三肇周边油田油水分布规律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顺利迚行[1-3]。复杂断块条件下,扶杨油层中油水的分布则更大程度上受排烃动力、砂体物性及T2断层等因素控制[4]。这些已知的地质要素是如何控制油水的空间分布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必要迚行迚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除上述的控制因素外,是否存在其它控制油气分布的地质因素尚需研究。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层序地层划分

通过对研究区钻井的各级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扶余油层层序划分为:一个完整长期基准面旋回和3个完整中期基准面旋回。1个完整的长期基准面旋回:FⅠ为上升半旋回,FⅡ+FⅢ为下降半旋回;3个完整中期基准面旋回:FⅠ、FⅡ和FⅢ分别为一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完整的下降半旋回和上升半旋回。FⅡ~FⅢ长期基准面下降阶段:FⅢ长期基准面急速下降阶段,发育完整中期基准面旋回,中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较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发育;FⅡ油层组长期基准面缓慢下降到最低阶段,亦发育完整中期旋回,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较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发育[5-7]。

1.2 构造形态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大陆板块东部,属于天山-兴蒙海西褶皱带的一部分[8]。根据基底性质和盖层的区域地质特征,盆地迚一步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

单元:西部斜坡区、东南隆起区、西南隆起区、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和北部倾没区。三肇凹陷为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内一级负向构造单元,它西接大庆长坦,东临朝阳沟阶地,北连安达四陷,面积为5 572 km2(图1)。

图1 三肇凹陷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Sanzhao depression

1.3 沉积特征

三肇周边区带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坳陷早期发育的一套以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三肇周边地带扶余油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3种亚相12种微相[9,10]。

2 油层垂向分布特征

单井垂向油水分布是研究油水分布的基础,本次研究根据各井的试油结论以及油层、水层的电测解释结果研究了单井垂向油水分布。研究表明扶杨油层存在四种主要的油水层组合。扶杨油层存在多种油水层的组合类型。从单井解释结果和试油成果上来看,扶杨油层存在纯油层型、纯水层型、上油(层)下水(层)型和混合型等四种组合。

2.1 纯油层型

纯油层型组合是指整个扶杨油层内砂层普遍含油,未见或少见干层和水层。纯油层型组合在扶杨油层中分布广泛。

2.2 多水层型

多水层型是指从顶部至底部的砂层主要为水层,油层和干层较少甚至未见。

平面上,扶杨油层的多水层型只分布在尚家地区,其余地区未见。

2.3 上油(层)下水(层)型

上油(层)下水(层)型是指上部砂层为油层,下部砂层多为水层。呈现上油下水的分布规律。

2.4 混合型

混合型是指油层、干层和水层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呈混生状态,未见明显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研究区的单井油水垂向分析,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临近三肇坳陷的南区以纯油层性为主,未见或少见水层,构造上,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堑的肩部及其底部,层位上集中在 FⅠ油层组。南区向北,油水组合出现转变,水层开始出现,油层也不再集中于上述三个油层组内,表现为混生组合。直至西北区的北段,油层集中出现在 FⅠ油层组内,其下均为水层或干层。与之相同,由南区向东为斜坡发育区。油层分布仍以FⅠ油层组为主,但逐渐开始出现水层,表现为混生型特征,直至东端转变为上油(层)下水(层)的组合。而向东北方向,水层逐渐占据了整个地层,形成纯水层组合。纵向上各层均有油气分布,但整体有 FⅠ油层组含油最性最好,FⅢ油层组含油性最少,水层从FⅠ到 FⅢ油层组逐渐增加,干层在FⅡ、FⅢ油层组最为发育。

3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扶余油层的含油情况较为复杂。扶余油层中油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侧,油层大面积连片,水层或干层分布相对较分散(图2)。

图2 FI油层组油水平面分布平面图Fig.2 The oil-water distribution in FI reservoir

其中,FⅠ油层组中油层大面积发育且连片,水层或干层少见或未见。而FⅡ油层组较 FⅠ油层组油层减少,水层和干层增多,呈混杂分布,但油层仍连片分布,水层或干层零散分布(图 3)。FⅢ油层组中油层面积迚一步缩小,但仍呈片状分布,水层或干层分布相对较分散。YⅠ油层组油层大面积发育且连片,水层或干层少见或未见,水层主要发育西北部(图4)。

图3 FII油层组油水平面分布平面图Fig.3 The oil-water distribution in FI reservoir

图4 FIII油层组油水平面分布平面图Fig.4 The oil-water distribution in FI reservoir

通过对三肇周边区带扶杨油层单井、剖面及平面油水分布特征的研究,总结油水平面、垂向上的分布规律,明确了扶杨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对油水分布特征的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三肇周边区带油水分布特征一览表Table 1 The Oil-wat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s in Sanzhao depression

4 油藏类型

通过对单井和连井剖面中油水空间关系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与沉积展布,参照石油物理性质、组成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等,最终综合确定研究区扶杨油层的主要油藏类型。研究表明,三肇周边区带主要发育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二大类油藏(表2),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岩性、断块、断鼻、断背斜五个亚类油藏,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均以断背斜油藏为主。不同类型油藏在发育层位和平面分布上均有所差异。

表2 三肇周边区带油藏类型综合表Table 2 The types in Sanzhao depression

5 结 论

(1)三肇周边区带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扶杨油层主要发育上油下水型、混合型、纯油型、多水型。平面上扶杨油层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部,大面积连片,水层、干层分布零散。剖面上扶杨油层不同区域剖面特征不同,西南以及东区油层分布于FI;西北区油层分布FI,东北以水层为主。

(2)三肇周边区带主要发育的油藏类型有上倾尖灭油藏、断鼻油藏、断块油藏、断背斜油藏、断层岩性油藏。扶余油层以断背斜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幵且在全区均有分布,断鼻油藏分布于尚家地带,断块油藏主要分布在反向断阶发育处。

[1]张智礼,杨湘宁,蒙启安,等.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泉头组三段上部介形类化石的指相意义[J]. 古生物学报,2005,44(2):260-266.

[2]郭巍, 刘招君, 董惠民,等.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34(2):216-221.

[3]李延平,陈树民,宋永忠,等.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5):13-18.

[4]王始波,仸延广,林铁锋,等.松辽盆地泉三、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5):1-5.

[5]朱建伟, 刘招君, 董清水, 等.松辽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油气聚集规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3):339-344.

[6]郑荣才, 彭军, 吴朝荣.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J]. 沉积学报, 2001, 19(2), 249-255.

[7]林畅松等.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J]. 地学前缘, 2000, 7(3):111-117.

[8]郭少斌, 孙少波.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认识[J]. 岩相古地理, 1998, 18(1):54-60.

[9]韩晓东,楼章华,姚炎明,等.松辽盆地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研究[J].矿物学报,2000,20(3):305-313.

[10]Cornel Olariu, Janok P. Bhattacharya terminal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delta front architecture of river-dominated delta systems[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6, 76: 212-233.

Research on Oil-water Distribution and Types in Sanzhao Depression Fuyu Reservoir

LI He-yi1,LIU Cheng-zhi2,LI Hui3,JI Jian-fei4
(1.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the Second Oil Production Plant, Heilongjiang Daqing 163414,China;2.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Daqing 163318,China;3. Dagang Oilfield Company Well Testing Branch, Tianjin 300280,China;4. China France Bohai Geoservice Co.,Ltd., Tianjin 300450,China)

Based on seismic logging, core data,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area was established, Sanzhao depression Fuyu reservoir layer sequence was divided into a long-term base level cycle and three medium-term base level cycles. Sanzhao depression Fuyu reservoir developed in shallow water delta deposit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delta plain, delta front and front delta subfacies three subfacies of 12 kinds of microfacies. Oil-water distribution relations in Sanzhao depression surrounding areas are complex, the vertical single well has four modes. Sanzhao depression surrounding areas mainly developed structural reservoirs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cluding five sub types in lithology, such as updip pinchout, faults, fault block, fault nose and fault anticline.

Sanzhao depression; Fuyu reservoir; Oil-water distribution; Types

P618

A

1671-0460(2014)10-2143-03

2014-03-30

李和懿(1983-),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油气储层地质学。E-mail:125078875@qq.com。

柳成志(1962-),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火山岩和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E-mail:lchzhdq@vip.sina.com。

猜你喜欢

区带基准面水层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
关于浮动基准面与起伏地表面的讨论
运用QC方法提高辽河油田重点区带评价优选质量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预探阶段有利区带评价
水稻水层管理田间试验总结
最小静校正量基准面校正技术在准噶尔盆地LN6井区应用
浮动基准面静校正方法测试分析和实践
空间域CMP参考基准面实现方法及其效果
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夹层研究
火山岩气藏气水层测井识别图版的建立及应用——以吉林长岭1号气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