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 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4-02-09虹,胡海,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层绝经期证型

余 虹,胡 海,万 青

(河南省中医院超声科,郑州 450002)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期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出现绝经趋势,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忧郁健忘等一系列临床体征的一段时期,多发生于45~55岁左右女性,属于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群体。本病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与肾、心、肝、脾关系密切。本文意在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70例,年龄均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49.21岁,其中45~49岁28例占40%,49~52岁20例占28.6%,53~55岁22例占31.4%。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标准,将其分为肝肾阴虚(27例)、肝气郁结(18例)、心脾两虚(15例)、阴阳两虚(10例)4型,选择年龄在45~55 岁的妇女,除月经失调外,伴有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胸闷头痛、情志异常、记忆力减退、血压波动、腰腿酸痛等,潮热汗出是其典型的特异性症状。

1.3 排除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双侧卵巢摘除、疑有卵巢肿瘤和卵巢功能早衰患者;年龄不在45~55岁之间者;合并有其他原发性疾病患者。

1.4 颈部内膜中层厚度的检查

应用PHILIPS I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非检查侧, 依次检查左右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 及颈外动脉(ECA), 观察动脉内膜是否光滑、有无增厚及斑块存在,获清晰血管图像后使用QLAB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每处测量3次,取平均值。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超声医师完成。根据欧洲高血压联盟指南[2](CIMT>1.0 mm为动脉粥样硬化靶器官损害标志),将70例患者分成CIMT≤0.09 cm、0.09 cm0.12 cm 4组。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表2显示,设CIMT为自变量,中医各证型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绘制散点图,按Graphs→Scatter→Simple顺序操作,将CIMT与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及阴阳两虚证型依次选入X轴、Y轴,发现CIMT与中医各证型不具有直线趋势而具有曲线趋势,选择曲线拟合方法分析,选择Linear、Quadratic、Cubic 3个模型,其中以Quadratic曲线的拟合优度最高。

表1 根据CIMT分为4组比较中医各证型之间CIMT变化

注:与CIMT0. 09≤cm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

图1 中医各证型之间CIMT比较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期向绝经期过渡的阶段,是女性必经的阶段,多数妇女在这一时期呈现不同的病理症状。中医学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亏,天癸将竭,冲任脉虚,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盛偏衰现象,导致脏腑功能失常[3];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肾精不足出现肝阴亏虚症状;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的肾气不足,进而影响后天的脾胃功能,导致脾主运化失司,出现心脾两虚。从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中医证型分布来看,肝肾阴虚和肝郁气滞型居多,说明肾虚和肝郁是其主要证型,而心脾两虚与阴阳两虚型患者分布较少,这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关。同时也可以看出,肝肾阴虚和肝郁气滞型患者内膜中层厚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厚趋势。现代医学认为,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分泌水平不足,而逐渐失去对血脂的调控和对血管壁的直接保护作用,进而降低了雌激素抗动脉硬化的作用,而出现内膜中层厚度不同程度的增厚。据相关文献报道[4~11],雌激素分泌的不足与肝肾的疏泄密切相关。因此,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这一阶段的妇女患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如明·《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知者。当此之际,最宜防查。”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 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 配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将有效预防妇女脑血管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同时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示了方向。

表2 中医证型与CIMT相关性分析

注:从上述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中医各证型与CIMT之间存在相关性

[1] 国家中医药中医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15.

[3] 吴金,陈炳海,庄锦珊.不同中医证型围绝经综合征妇女身心症状、抑郁情绪和血清性激素水平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22-24.

[4] 严炜.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中医证型与性激素关系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1-4.

[5] Tsolaki M,Grammaticos P,Karanason C,et al.Serumestradiol,progesterone,testosterone,FSH and LH levels in postmenopausal with Alzheimer’s dementia[J].HellJ Nucl med, 2005,8(1):37-42.

[6] 杨敏,李灿东,李江,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1):41-48.

[7] 梁文娜,李灿东,甘素娟,等.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病理与雌激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9(1):21-28.

[8] 林雪娟,李灿东,梁文娜,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5):18-23.

[9] 李贺琦,陈霞.围绝经期综合征与神经递质相关性的临床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10):52-55.

[10] 周微,曲秀芬,随小东.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四川中医,2012,12(15):15-22.

[11] 徐莲薇,张淑君,孔年君,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特点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8,11(17):33-35.

猜你喜欢

中层绝经期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对比
延经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