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沉淀凝血因子在急性创伤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2014-02-06冯晓林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输血科314400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1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凝血因子血站

林 达,冯晓林,高 翔(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314400)

冷沉淀凝血因子是新鲜冷冻血浆制备的成分血,富含纤维蛋白原、Ⅷ因子、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其他多种凝血因子,在机体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急性创伤性患者短时间内失血量可达2 000mL以上,失血越多凝血因子丢失越多,单纯输注悬浮红细胞会造成凝血因子稀释式减少,所以需及时、合理的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来配合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治愈率[1]。本文通过对10例急性创伤性出血患者抢救或治疗过程中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疗效观察,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急性创伤性出血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5月本院救治的10例急性创伤性出血患者,其中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术中大出血2例,挤压伤1例,所有患者短时间内失血量均超过2 000mL。

1.2 冷沉淀制备和使用 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使用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每400mL全血分离的新鲜冷冻血浆可制备1U冷沉淀,制备后于-50℃迅速冻结,保存于-20℃以下冷冻冰箱中,使用前在37℃水浴中快速融解并立刻使用,要求同型输注[2]。

1.3 观察指标 输注后12h内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测量仪器使用日本希森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专用试剂盒,测定原理为凝固法,标本要求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严格按照SOP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前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输注后凝血功能各指标与输注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10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后出血得到控制,除1例伤势特重救治无效死亡外,其余9例输注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创面渗血减少,TT、PT、APTT明显缩短,Fib有所增加,7例治愈,2例病情得到控制,无伤口感染发生。

表1 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前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x±s,n=10)

3 讨 论

本文调查的10例急性创伤性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和大量输血,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凝血异常。输注悬浮红细胞、冷冻血浆、血小板后,及时、合理地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增加,从而改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内、外凝血途径得到修复,凝血异常得到纠正,有效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和治愈率[3]。Fib对内皮细胞黏附和血管通透性有重要作用,具有黏附胶原和细胞表面的能力,能形成坚固的网络结构,加之它有维持组织正常吞噬功能,为产生胶原、清除病灶区的炎性物质提供有利条件,加速了创面的愈合,并有效降低了伤口感染率[4]。

[1]傅平,杨爱莲,张宏.冷沉淀在治疗大量失血患者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6):610-6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S].2011-12-31.

[3]夏和凤,柳小萍,王丽霞.冷沉淀在急性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疗效[J].江苏医学,2011,37(17):2054-2055.

[4]郭豫,赵诣深.冷沉淀治疗严重创伤和手术创伤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4):2702-2703.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血站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