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立意取向对学生语文素养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2014-02-05张慧玲

职教通讯 2014年2期
关键词:命题江苏省素养

张慧玲

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立意取向对学生语文素养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张慧玲

江苏省单招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命题方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素养的生成。根据对单招学生语文素养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单招学生在思维、阅读、写作等诸方面存在问题,不容乐观。研究2009年~2013年连续五年的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试题可知,命题存在机械化、标准化和浮躁化倾向,即过分注重记忆和结论,轻视能力和过程,为考而考,缺乏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引导。因此,改革单招高考语文命题势在必行,命题应突出考察学生的能力,应注重考察学习的过程,致力于考察学生的发展,从而提升单招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招高考;语文命题;语文素养;江苏省;学生

普高有高考,中职有单招,可谓殊途同归,均为学生开辟了上大学的通道。江苏省的对口单招从1987年实行统考以来,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历经多次改革,语文考试的时间和题型都有了一定的调整变化。命题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单招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着重要影响。

一、对当前单招班学生语文素养的调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里虽未明确“语文素养”的含义,但在“课程教学目标”里这样概括“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至关重要。那么,如今单招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为此,笔者对昆山市三所职业学校单招高一、高二391名学生做了抽样调查,以点带面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有疑而不问,思维懒惰性倾向

疑是思的开始,是学习的助推器。单招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是否有质疑的习惯呢?具体调查见表1~表3。

表1 在语文方面,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你是否有请教老师的习惯

表2 在语文学习方面,对老师给出的答案,你是否提出质疑

表3 遇到简答题,你是否独立完成(可多选)

由此可知,单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遇到疑问时,“从来不问”和认为“不需要问”两者达54.5%,在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主观题时,91.7%的学生选择了从练习册或笔记、书中抄答案,仅26.8%的同学选择独立完成。

(二)有书而不读,阅读缺失性倾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单招班学生的阅读量的情况如何?笔者了解到:天天读和经常读的仅占38%,偶尔读的占56.2%,大多数同学缺乏自觉阅读的习惯,仅把阅读当做是任务或消遣,缺乏阅读的动力和热情。2008年江苏新课标教改在高考附加题中加入了对名著的考察,教育部门为高中生推荐了必读书目。《大纲》中提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但读什么,怎么读,未有明确规定。那么单招学生的阅读量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呢?笔者按照江苏省教育部门对高中生推荐的必读书目,对单招班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详情见表4。

表4 单招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上述名著中,学生读过4本的仅占14.6%,读过6本的仅占5.1%。据调查,单招班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很少对学生进行指导。诚然,单招生与普高生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但调查至少反映出单招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学生阅读量低下,势必会影响其拓宽视野,导致缺乏正确的语言感受力,造成语文能力和素养低下。

(三)言之而无物,写作平庸化倾向

由于学业重而足不出户,加之读书少而视野狭窄,学生在写作方面移植多而感受少,套话多而真情少。同时,据了解,受无纸化时代的影响,单招学生不仅缺乏写作的热情和习惯,写作水平也呈现出平庸化的倾向。“结构单一化、用例平庸化、语言贫乏化。议论文写作呈现平庸化、模式化,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自我的缺失。”[1]如此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综上所述,单招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思维依赖、阅读缺失、写作贫乏等问题,这固然与自身的学习动力和习惯有关。但作为单招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语文命题在很大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追本溯源,我们来看看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存在哪些问题。

二、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存在的问题

(一)重记忆,轻能力——命题形式机械化倾向

《大纲》中提到语文评价时说:“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由此可知,单招高考应着眼对学生的全面性考察,既关注基础知识考察,还应关注能力考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兼顾情感思维、价值观的考察。笔者对2009年-2013年单招高考语文命题取材情况做了调查,见表5。

表5 2009年-2013年单招高考语文命题取材情况

纵观2009年-2013年连续五年的单招高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Ⅰ卷为基础知识,共70分,除基础知识(30分)中的成语、语病两道小题(共4分)取材课外,其余全部取材课内(甚至包括标点、词语填空),而阅读理解的3篇文章(24分)、文言文(16分)也全部取材课内;Ⅱ卷为主观题部分,共80分,包括简答题、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小作文(描写类)、大作文,除小、大作文外,基本都以课内为主。根据考纲要求,考试要立足课本、注重基础。课内知识的考察侧重点的情况如何,笔者对2012年的单招高考试卷做一个双向细目表统计,见表6。

表6 2012年单招语文高考试卷的双向细目标

目标层次分 值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欣赏评价 表达应用 小计题 型文言文阅读13 2 1 16文学作品欣赏6 1 2 3 12口语交际8 8写作6 54 60合计53 27 4 3 62 150

由上可知,试题考察的重点是识记部分,共53分,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和文言文部分。文学欣赏和现代文阅读方面,看似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的能力,但从实际效果看,依然落脚于知识的识记考察,因为这些全是练习册上的固定答案,学生凭记忆就能完成,无需探究;反之,如果学生真的提出独特见解,就会受到“惩罚”了。

名义上是考理解,实则落脚点在识记。诚然,语文素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过分注重知识记忆的考察,难度下降了,区分度却小了,扼制了学生的求异和质疑的思维品质,萎缩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说:“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的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2]

(二)重结论,轻过程——命题形式标准化倾向

单招高考语文命题为保障客观性和公正性,采用了“量化评定”方法,主要表现在选择题、简答题方面,这类题答案往往不需主观发挥,只需按分值规定判定即可。优点是客观、准确、公平,避免了主观性和随意性,使考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评估和测量手段。但过度追求标准化的另一结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限制了其个性发展。如:

44.“剧本命名为‘雷雨’的原因是什么?”(2012年江苏省单招高考试题,4分)

【答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2分)作者也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正在酝酿爆发,反映了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工人阶级正在觉醒、旧制度必定灭亡的社会现实。(2分)

事实上,答案都是平时教学中规定好的,无需讨论、研究得出,更无需任何因果分析来支持。学生的答案若失之毫厘的话,就谬以千里了。殊不知,这种结论性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语文教学知识化,知识教学考点化。”[3]知识和考点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法,将答题要领按分值告知学生,学生本是“思考者”和“探究者”,如今充当了“速记员”和“抄写员”的角色,因为标准在上,遵照执行即可,岂容个性思考和自由发挥。这就是前文调查的为何学生不质疑、不思考的症结所在了。更为严重的是,“从潜藏在标准化试题背后思维模式看,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不仅对人文精神、审美价值的多元化是一种悖理,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想象力无疑是一种扼杀。”[4]这与考察学生所学知识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三)重功利,轻修养——命题形式浮躁化倾向

单招高考语文命题追求一种“短平快”的路径,关注知识的考察和标准化再现,因为这二者操作起来较容易,而对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察操作就比较困难。根据命题者的理解,单招生比起普高生来说,能力和素养有很大差别,所以根据单招考纲的命题原则,立足课本即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可不必。可是,语文是一门外延很大的学科,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表现不是靠ABCD的选项就能评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是仅凭记忆再现就能反映的——强记还需博闻。所以单招语文命题更应关注对学生阅读面、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的考察。

针对当前单招学生阅读少、知识面窄的现象,单招高考命题应改变这种功利主义式的考察,命题者首先要静下心来,引导学生多阅读,拓展视野,立足课内更应放眼课外,摒弃对课文知识点的肢解,还原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

三、改革命题立意取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命题应突出考察学生的能力

针对“机械化”倾向,命题应侧重能力的考察。中职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以能力为本位”,所以在命题过程中也应加强对能力的考察,关注知识的迁移拓展,而非仅仅考察知识的识记,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例如,考察标点、词语填空,也可以取材课外,因为学生一旦正确把握了标点使用的规律,完全可以举一反三,不一定非从课内选题,从课内选材势必造成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死记硬背,而且纵然课内的标点题答对了,不一定课外就能应用自如,事实上学生也未见得因此会重视。据调查,69.3%的学生不会因考察而关注标点的应用。

由此可知,为考而考完全是形式上的浪费,不能对学生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文言文考察也是如此,从1997年至今,文言文知识考察完全取自课内,16道题(每题1分)考察内容包括读音、释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学常识及内容分析等。识记一些重点实虚词、掌握基本句式是有必要的,但若为达成考试目的而寻章摘句考生僻考冷门的话,没什么必要性。考察不应只落实到知识的传递的接受过程,更应注重“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转换和内化。”[5]因此,除考察课内文言知识外,命题者可从课外选一则百字左右的小故事,让学生翻译重点句即可了解其文言文学习能力,从课内考察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课外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应用情况,内外两条线,知识兼能力,最终使考察落在实处。

(二)命题应注重考察学习的过程

针对“标准化”倾向,命题应增加多样性和开放性。如果只强调答案标准的唯一性,忽视个体思维的差异和内在需求,重结论轻过程,无疑会导致学生对习得过程的轻视,不仅容易生成学生知识探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也限制了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

朱晓斌老师在谈到问题设置时提出:常见的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性问题,一种是创造性问题。前者指问题的提出无需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需从记忆和经验中提取即可。因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状况实则不属于真正解决问题,只能属于知识的应用。而创造性的问题,指个人要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答案要通过找寻新方法、探索新策略才能发现。此过程被称为“创造”,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5]可从别的省市试题借鉴一下,如:

21.语言运用题(2011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

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部理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请写出这则新闻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三)命题应致力于考察学生的发展

针对“浮躁化”倾向,命题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性考察。单招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普通高校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更是推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它在题型设置上更应关注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和提高,促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之外具有动态的学习观,让阅读与思考成为单招学生一种自觉的生命状态。

对当今无纸化时代的冲击,增加对名著或必读书目的考察,有一定的必要性。2003年,部分省市的中考题加入了对名著的考察,2008年,江苏省高考也加入了对名著阅读的考察,这项举措意味着对语文课外阅读重要地位的重新评定,势必会带来学生阅读方式的改革。单招高考也可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以考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能力。所以,适当加入对名著阅读的考察,增强学生的阅读量,对提高单招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然而,在考察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表面化的现象,若只关注其应试功能而忽视学生的精神建构,又重新沦为单纯考察知识记忆的话,最终将导致“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一致化,操作过程的课堂化,使学生只能形成语文应试能力。课外阅读也被缚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它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提升、读书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培养无能为力。”[6]这一点留待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

综合上述,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的立意取向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单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江苏省单招教材进行了改革,在课文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一轮的单招高考将于2014年启动,届时,将迎来新教材、新考纲的全面实施。同时,2013年,新近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语文考试大纲》中也调整了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由原来的40%:60%,调整到30%:70%),希望这种调整和改变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上的,也希望本文能够为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献出绵薄之力,共同达成提升单招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1]蔡丹姬.议论文写作拒绝平庸,拒绝八股[J].考试周刊,2012(89):36.

[2]潘涌.创造语文课堂的新本质[J].教育导刊,2004(7):10.

[3]黄希圣.中考语文改革的走势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38.

[4]季春花.江苏省对口单招语文命题取向的反思及展望[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3&CurRec=1&recid= &filename=2008032944.nh&dbname=CMFD2008&dbcode=CMFD&pr=&urlid=&yx=.2008-5-5.

[5]朱晓斌.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3,224.

[6]周庆元.反思与追问:宏观视野下的语文教改价值取向[M].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81-82.

[责任编辑 李 漪]

张慧玲,女,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单招语文教育教学。

G717

A

1674-7747(2014)02-0028-06

猜你喜欢

命题江苏省素养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