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魔鬼与天使:吸血鬼亚文化研究

2014-01-28董雅珺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4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古拉吸血鬼亚文化

⊙董雅珺[广西大学文学院, 南宁 530004]

作 者:董雅 ,广西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批评。

一、吸血鬼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1.民间传说与宗教文化中的吸血鬼

人类对吸血生物的信仰历史悠久,世界各国都有吸血鬼的传说。最早为人知的吸血鬼被画在一只史前碑上,雕版图出版于《古波斯使团》一书。在亚述、非洲、南美文化中,留有大量对吸血鬼的传说和祭祀仪式的记载。17世纪吸血鬼传说向巴尔干半岛、希腊、奥匈帝国和俄罗斯蔓延,重点是东欧地区,这与东欧特殊的地理文化有很大关系。这些传说随着战争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从这里奠定了西方吸血鬼传说的根基。

宗教与吸血鬼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犹太教的传说中,莉莉丝就是一个夜晚专吸男人精气(这里相当于血液)的女妖。基督教中对血的禁忌与鬼神观点的结合,使吸血鬼迷信孕育而生。虽然基督教里从没正面承认过有吸血鬼的存在,但它的许多教义与精神却助长了吸血鬼文化的风行。

总之,吸血鬼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民间传说与宗教故事中,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吸血鬼的最初想象。法国神学家多姆·奥古斯汀·卡尔梅特认为吸血鬼“是那些已经死去很长时间的人,它们从坟墓中出来,吸食并抽干生物的鲜血,残害他们的生命,人们肉眼能够看见吸血鬼。他们大声地敲各家各户的门,回声在整幢房子里荡漾。通常情况下,人们刚听到这个声音,还没来得及躲藏,就已经死了。人们把这种幽灵叫做‘V a m p i r e’或‘O u p i r e’(吸血鬼)”①。

2.在文学与电影中“复活的”德古拉

首先将吸血鬼的故事带入文学殿堂的是拜伦的私人医生约翰·波利多里,他用英语写了第一部吸血鬼小说《吸血鬼》。1897年布兰·史托克的小说《德古拉》将吸血鬼文学带入了新时代,这部小说的发表使吸血鬼成为哥特文学下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亚类别。可以说,“从歌德文学开始,至布兰·史托克,更将吸血鬼类型小说发扬光大”②。

吸血鬼题材与电影这门新兴艺术的初次碰撞是在1896年,是梅尼导演的两分钟短片《魔鬼的城堡》。第一部为大众所知的吸血鬼电影是1922年由茂瑙拍摄的默片《费斯诺拉图》,这部电影给予当时的人们极大的惊恐和震撼,舍雷克扮演的吸血鬼费斯诺拉图印证了几百年来人类对于吸血鬼形象的想象。几十年间,吸血鬼题材从未在大银荧幕上绝迹,各国均有以吸血鬼题材拍摄的大量影视作品。有学者做出过统计,吸血鬼影片发展至今已多达三百多部。

从布兰·史托克的小说《德古拉》诞生起,吸血鬼德古拉就作为大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大量出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与此同时改编而来的吸血鬼影片与日俱增,吸血鬼或德古拉相关的戏剧、歌剧和音乐也从未间断过,我们今天所谓吸血鬼“知识”的主要来源即小说《德古拉》和好莱坞的吸血鬼电影。至此,从传说中“复活的”德古拉一直行走在人们的视野之下。

3.“美式吸血鬼”的诞生与吸血鬼大众流行文化

吸血鬼文化在1994年因电影《夜访吸血鬼》的上映出现了标志性的转折,吸血鬼形象与流行文化结合而产生了新的“美式吸血鬼”,使吸血鬼的形象具有了青春“偶像”的元素,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吸血鬼文化在好莱坞的运作下被推至大众流行文化的前端。“美式吸血鬼”随着《暮光之城》系列的推出,以及美剧《吸血鬼日记》等而大放光彩,其魅力已无法阻挡。我们说,吸血鬼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形象被不同的文化改造。在美国由于好莱坞对市场的精确把握从而进行类型化生产,使“美式吸血鬼”突出重围,在当代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的标志。“美国吸血鬼研究专家尼娜·奥尔巴克在1995年出版了专著《我们自己的吸血鬼》(Our Vampires,Ourselves)一书中通过对不同时代的文化和思潮走向建立起与吸血鬼影片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吸血鬼是美国社会和文化的缩影,银幕上的吸血鬼不是别的,正是美国人自身。与其他银幕形象不同的是,吸血鬼是美国人内心的忧虑、恐惧这样灰色心理记忆的具体化。这一站在美国文化视角的专著可以解释好莱坞生产的吸血鬼影片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历史印证。”③总之,是好莱坞让吸血鬼走入大众生活的时尚圈。

二、现实中的吸血鬼亚文化分析

1.三位历史人物与吸血鬼

在吸血鬼的传说中,有三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需要提及一下。他们是:法国的莱斯特男爵、罗马尼亚的浮拉德三世,以及伊丽莎白·巴托丽伯爵夫人。三位都是贵族出身,因嗜血杀戮被人们视为“吸血鬼”。在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可以发现吸血鬼多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吸血鬼”隐含着一种能指,指代那些对下层人民进行剥削统治的统治阶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社会文化研究中,吸血鬼是一种阶级——贵族,它表达了被统治阶级的恐惧与统治阶级自身的神话。一方面对统治阶级而言吸血鬼象征着权力;另一方面,吸血鬼是被统治阶级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憎恶,他们用这样的称呼去指称一群剥削他们(吸食他们血液)的恶人,表达着一种最朴素的反抗。吸血鬼身份象征了一种贵族延伸下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霸权,而人们对这种霸权即存在心理上的畏惧,同时人们也渴望反抗这种霸权。但在早期的吸血鬼文化中,人们的畏惧心理是占主导性的。

2.吸血鬼文化与摇滚、朋克风格和同性恋问题

20世纪80年代,摇滚、朋克风格与“吸血鬼”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戴维·斯卡尔在《魔鬼秀》中记录了一些真实的“恋血癖”者,他们作为吸血鬼文化的爱好者,在装扮上体现了明显的摇滚、朋克风格,团体内的吸血活动更使这种吸血鬼亚文化具有了一种仪式。《魔鬼秀》中记录着美国社会“活跃着的”吸血人群应该有成百人,实际上暗藏的人数可能更多。我们可以在这类“恋血癖”人群身上发现强烈的反叛意识,这是一种对主流价值观与文化的反抗。到底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一个恋血癖者呢?依照美国加利福尼亚民俗学者诺林·德雷瑟在1989年出版的《美国吸血鬼》一书中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在幼年如果受到虐待,那么他以后就可能把自己关于吸血鬼的幻想付诸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吸血鬼恰恰代表了一类被社会抛弃的人,是一种对抗权力统治的孤独叛逆形象的体现。这些反抗者认为吸血活动其实是一种温柔、与人分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体现,这种温暖的接触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成为这类人群关系的纽带。

现代吸血鬼有“情色”的成分,在电影和文学中不仅加大异性恋的内容,还有同性恋、虐待被虐待等性意味。“在工业化国家,人们最初把艾滋病和同性恋联系起来,是和公众对同性恋与吸血鬼形象的混同联想相似的。仇恨同性恋的人一直认为同性恋者是邪恶的掠食者,他们拥有德古拉的腐化和转变人们正直贞洁的性的力量。”④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问题开始在美国社会大规模爆发,人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关于体内的血液、通过性行为传播疾病的恐怖念头。死亡学家罗伯特·卡斯滕鲍姆指出,艾滋病的泛滥再次激起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吸血鬼的恐惧,正如我们所知,吸血鬼是邪恶的、与性和血液相关的灾难象征。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一方把同性恋与吸血鬼视为“瘟疫”一般的可怕事物,而另一方则对其深深着迷。安妮·赖斯在她的小说《夜访吸血鬼》中传达出对同性恋者的同情心,因为人类在战争和中世纪瘟疫之外经历的空前灾难就降临在这群人身上,同性恋者在吸血鬼文学与吸血鬼电影中获得一种化解创伤的力量。“对于同性恋来说,吸血鬼的形象发挥着抵抗性的作用,因为吸血鬼在象征性地代表一种可怕的瘟疫般的死亡的同时,又成功地超越了这种死亡。”⑤在艾滋病时代,吸血鬼的神话为成年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这一“魅惑”主要是通过吸血鬼的复活与不死特性完成的,在无意识中通过想象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危机。

3.主流文化对吸血鬼文化的收编

好莱坞开启了吸血鬼文化的新时代,《暮光之城》等影视剧的出现让曾经主流的罗曼史叙述嫁接了吸血鬼元素,使吸血鬼文化具备了流行文化的特征,反叛意识逐渐消隐,吸血鬼变形为银幕上的偶像造型。此外,主流文化对吸血鬼亚文化的收编主要体现在“吸血鬼”与人类关系的和解上,故事的结局不再是吸血鬼的毁灭,而是把对待吸血鬼的问题拉入到文明世界的范畴。这里我们以电影《暮光之城》为例说明:影片中吸血鬼在外型上开始与人类趋同,这构成了吸血鬼与人类世界的第一层和解;其次,吸血鬼卡莱尔的医生角色是吸血鬼与人类的第二层和解;最后,贝拉生下了半人半吸血鬼的女儿蕾妮斯梅,这是吸血鬼与人类终极和解的象征。正如戴锦华所说:“《暮光之城》以一个吸血、玄幻的励志故事和完美的大团圆结局,用‘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创造‘完美的核心家庭’建构起所谓的新的美国保守主义的道德价值观。”⑥这正是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与改造。

三、对吸血鬼亚文化的解读

1.人类自身焦虑的书写

吸血鬼亚文化与大众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吸血鬼形象的每一次复兴都是人类自身影子的再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批判者。我们目前面对的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各种伤痛在日常生活无法治愈,人类渴望抹去死亡的阴影却又体会着在世的漂浮感与孤寂,吸血鬼将人类这种复杂的体验完美地呈现出来。当代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正是切合了大众的需要,现代吸血鬼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满足人类自身欲望发泄的“美梦”,它的复兴是人类一次情感上的抚慰,并成功地代言了一次现代人的梦想。

2.永生与孤独

永生是吸血鬼身上最具哲学意味的命题。“会死”与“不会死”是人类与吸血鬼的区别,“有限性实乃人生的一项本质规定性”,人类就具有这种“有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死亡塑造了人本身,只有具有死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体悟出人生价值。但是作为吸血鬼,他的生命却是“无限”的,他们永生的特征让其无法享受现世的温暖,却要体会永世的孤独。畏死是人存在的基本情绪,永生是人类既向往又无法完成的事,吸血鬼题材的电影带人们体验了一次永生的感觉,而永生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它是一条充满孤寂的道路,这样的孤独恰恰影射了现代人所面对的最大焦虑。

3.对理性世界和自然秩序的质疑

吸血鬼亚文化质疑了人类对于理性世界、自然秩序的看法,自然界是否应该为人类主宰,从某种意义上讲吸血鬼、狼人等超自然生物的存在质疑了人类存在的合法性与现代文明的秩序,吸血鬼亚文化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做了隐喻的表述,因而它还将深入人类生活,在与主流文化的呼应中合理化地存在着。

① 萨默斯.吸血鬼传奇[M].韩杨、刘群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6.

② 刘天赐.僵尸与吸血鬼[M].香港:三联书店,2008:120.

③ 陈娟.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0.

④⑤ [美]戴维·斯卡尔.魔鬼秀[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8.

⑥ 戴锦华.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J].文艺争鸣,2010(10):39.

猜你喜欢

古拉吸血鬼亚文化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危险的小小“吸血鬼”
古利和古拉
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积极转化
吸血鬼——蚊子
主持人语
邪恶的吸血鬼
命运多舛
把脉“腐败亚文化”
杀死一只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