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情感分析

2014-01-28孙婉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孙婉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00]

作 者:孙婉婷,硕士,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

2005年5月,一位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让大家看到了战争之外的一个温情的阿富汗,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而这部作品也受到了读者极大的关注,迅速在世界各地传阅开来,并成为当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而且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有余,被赞誉为“一部美丽的小说,2005年写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不能不让人惊叹称奇。那么,这部小说究竟写了什么故事,又是怎样涵盖了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呢?下面笔者将从小说中的四对情感展开分析,并揭示隐藏在情感背后的深意。

一、四对情感曲折的故事

1.阿米尔与哈桑 阿米尔是故事的主人公,普什图人,1963年出生于阿富汗,由于他的出生导致了母亲难产,所以他一直深深自责,并努力想要得到父亲全部的爱和承认。阿米尔喜欢读书,创作故事,并受到了他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鼓励进行写作。十八岁时,阿米尔和父亲为了逃避前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飞去美国,使得阿米尔得以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

哈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哈扎拉人,自小跟阿米尔一起长大,跟阿米尔一个奶妈喂养。在阿米尔会叫爸爸的时候,哈桑人生的第一句是:阿米尔。哈桑秉性善良,正直勇敢,并对阿米尔忠心耿耿。但是,阿米尔并没有把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同时,阿米尔又和哈桑是一起蹒跚学步的孩子,这点也没有任何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能改变得了。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最终导致了哈桑的悲剧、阿米尔的遗憾。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得了冠军,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在一个巷子里遭到了阿塞夫的强暴。这些都被阿米尔看到眼中,但他却没有勇气出面救哈桑。相反,这和哈桑为了阿米尔敢于和邪恶势力阿塞夫作斗争形成了解明的对比。阿米尔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愧疚和痛苦,不再跟哈桑要好。他不能原谅自己,想让哈桑报复自己,但是哈桑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伤害他。阿米尔的愧疚无法得到解脱,最后他选择了诬陷哈桑偷窃,并赶走他。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历尽艰辛,救出了哈桑的儿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作者通过对阿米尔和哈桑间情感的描写,刻画了近乎残酷的人性的真实,同时也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复苏。

2.阿米尔与父亲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他正直勇敢,能屈能伸,豪爽爱国,助人为乐。他浑身散发着令人仰慕的光芒,你若爱他也必定怕他。他不信教,他认为那些信教的人不会教给阿米尔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在信教盛行的阿富汗,他的言行、思想不可谓不大胆又新颖。而这么骄傲的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儿子,在到了美国之后,也能踏实工作,认真生活,享受生命。在行将就木的时候还为阿米尔操办了婚礼。在父亲的葬礼上,哀悼者几乎找不到停车位,他一生备受崇敬,尽管遭遇各种不幸,也绝不妥协、痛失正值芳年的妻子;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离开他深爱的家园、他的祖国;遭受贫穷、屈辱及病魔……

由于阿米尔的出生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命,也就是父亲眼中的公主,使得父亲颇为心痛。加之阿米尔一直都没有成为他想塑造的人,这令父亲更加失望,从而疏远了阿米尔,而阿米尔对父亲始终存在一种敬畏的态度,同时,却又渴望得到父亲给予的温暖、关爱、承认。而这种复杂的心理导致了阿米尔最终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得到父爱,做一些父亲希望自己做的事情,造成了他的懦弱性格,并最终酿成了悲剧。

3.阿米尔与妻子 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是一名优雅美丽的阿富汗女性,她是阿富汗将军的女儿,知识渊博,立志当一名教师。她也经历过叛逆期,年少时与人私奔,可说是犯了身为女性最大的错。这种行为是所有女性难以启齿的、也是人生的污点。她在所住的地区遭人非议,但是,与其他女性不同的时她后来到了美国,这也是决定她直起身子的原因,因为在美国,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她面临的主要斗争任务就是父亲以及她在原有社会教条下所犯的错误。

阿米尔深深爱着索拉雅,从第一眼看到索拉雅之后,就再难以忘怀。阿米尔虽然懦弱,但是为了追求索拉雅,违背阿富汗传统,勇敢地与索拉雅搭讪,赢得了索拉雅的好感。但是,虽然他深爱着索拉雅,这并不是他原谅索拉雅年少时与人私奔的理由。他所以能够体谅索拉雅并答应和她结婚,是因为他以前也犯过错误,他能够理解索拉雅的自责、内疚、悔恨的心情。同时,他嫉妒索拉雅,因为索拉雅能够把多年的秘密公开,说出来,她就“解脱了”。

4.阿米尔与索拉博 索拉博是哈桑的儿子,也是阿米尔的侄子。他继承了哈桑的优点,单纯、勇敢、善良。但是由于父母的早逝,他遭受了很多折磨,性格变得懦弱、自闭。他觉得自己很肮脏,陷入深深的自卑情绪里。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不相信还会有人对他好,不相信还会过回以前幸福的生活,直到他遇见了阿米尔。由于哈桑多次向索拉博提到过阿米尔,称阿米尔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索拉博愿意相信阿米尔。可以说,阿米尔给了他心灵重生的希望。所以,在阿米尔和拉塞夫搏斗时,索拉博敢于反抗拉塞夫,并用弹弓射中了拉塞夫的左眼。

同时,索拉博也是阿米尔心灵重生的希望,拯救索拉博是阿米尔为哈桑、为自己心灵赎罪的唯一机会。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救出哈桑的儿子,并把他带回美国,一心一意治疗他心灵的创伤。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二、情感背后隐藏的深意

1.作者通过对四对情感的层层剖析,展示给读者救赎是净化心灵,寻找心灵慰藉的唯一出路。通过阿米尔,人们更好地关注关于成长、苦难、爱和救赎这一系列的重要命题。阿米尔童年犯下的背叛、诬陷、欺骗和嫉妒的错误,一直是他的梦魇,他常为此自责。阿米尔无法在平淡的生活中“自我救赎”,而拉辛汗的电话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拉辛汗所谓的“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就是成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随着阿米尔最终战胜了胆怯,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索拉博,那囚禁了他长达二十六年的心魔,随着自闭的索拉博脸上绽放的笑容而烟消云散。历经漫长的二十六年,阿米尔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

2.通过对四对情感的描写,反映了种种社会问题,个人单纯的情感与社会矛盾的冲突。小说以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纠葛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阿富汗的故事,将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前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天衣无缝地融合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背景,勾勒了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和爱。

3.通过对四对情感的描写,作者以自己美籍阿富汗裔的身份审视着阿富汗在当前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其民族与宗教矛盾。如拉塞夫扬言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纯粹的普什图人的阿富汗国家,要把所有的哈扎拉人赶走;阿米尔在小时候也认为自己和哈桑不是朋友,因为“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这没什么可以改变的了”。阿米尔的父亲虽然和阿里(哈桑的父亲)一起长大,关系要好,但是,阿里最终不过是他的仆人。而哈桑成人后又继续遭到种族歧视的迫害,最终为了守护“阿米尔少爷“的房子而死。

4.通过四对情感的深入开展,作者也展示了阿富汗民族的灾难。拉辛汗曾对阿米尔描述过他们的民族:“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单程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故事的背景不断在和平富足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阿富汗移民聚集地间切换,在作者笔下,美国似乎象征着和平、富足、自由。而阿富汗则象征着贫穷、落后、战乱、种族歧视的人间地狱,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作者充满着深深的愤怒和深切的悲哀及对整个民族的悲悯情怀。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四对感情的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给了我们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直到结尾,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仍然萦绕在读者的耳边。同时,通过对这四对主要感情的描写,告诉读者救赎是净化心灵、寻找心灵慰藉的唯一出路;同时,反映了各种社会现象,反映了阿富汗的种族与社会矛盾、民族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回归、心灵净化、消除矛盾的希望。

[1][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蒋晓庆.《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罪与赎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