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CT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14-01-27赵玉芝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后处理螺旋动脉

赵玉芝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CT室,山东 菏泽 274000)

64-CT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赵玉芝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CT室,山东 菏泽 274000)

目的 了解64-CTA在脑动脉瘤中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3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IP、MPR等技术重组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31例CTA中共检出33个动脉瘤,单发29例,多发2例,有1个病灶较小CT报告阴性。CTA表现与经过DSA检查或经过手术的患者对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迅速、准确、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诊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CT血管造影;X线计算机;动脉瘤

CTA技术是螺旋CT问世后逐渐发展起来一种无创性血管检查方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64排螺旋CT同轨道减影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强大的工作站后处理功能以及高质量重建图像的建立等特点,为CTA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使CTA在临床工作中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并且可靠的血管检查方法,现已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接受,并广泛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3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6岁。单发29例,多发2例,共33个动脉瘤。其中1个病灶较小,CT报告阴性。

1.2 设备与方法

设备为东芝公司64排VCT螺旋扫描机;扫描条件120 kV,600 mA,层厚0.625 mm。方法:头颈同轨道减影CTA扫描。扫描范围从C2至颅顶,并分别设定平扫序列和增强扫描,二组扫描参数应完全一致。在进行第一序列扫描时,利用双定位像进行定位;之后在保持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第二序列的增强扫描,在进行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以注射速率4.5 mL/s,共注射75 mg的欧乃派克(350 mgI/mL)作为对比剂,最后为了保持团注压力以冲刷导管,再注射生理盐水约25 mL。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MPR技术、MIP技术、VRT技术及CPR等技术完成后处理工作。各项后处理的功能分别是:MPR及CRP用于观察血管内外结构;VRT用于重建血管,并进行多角度旋转观察血管三维立体结构;MIP用于观察血管有无钙化、斑块。

2 结 果

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查出动脉瘤34个。64-CTA发现动脉瘤33个,其中漏诊1例。动脉瘤分布:基底动脉环21个,其中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分别为3个和2个。大脑前动脉A1段和A2段分别为2个和1个,椎基底动脉3个,左侧椎动脉颅内段1个,颈内动脉C1段1个。其中1例未发现动脉瘤,DSA检查发现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一个小动脉瘤。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的有29例,不符合的2例,不相符处主要表现为:其中1例CTA显示阴性,而DSA显示有小的动脉瘤;1例CTA诊断动脉瘤1处,而DSA显示2处动脉瘤诊断。漏诊1例的原因是瘤体太小,患者配合不佳,减影效果差。64-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达到98%。

3 讨 论

3.1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主要原因,约占70%[1],第一次出血后面临再次出血威胁,因此早期、快速、准确明确病因,争取抢救时间意义重大。而64-CTA操作简单、快速、无创及安全,可明确原因,是外科进行治疗的前提,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2 64-CTA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技术优势特点:CTA有助于动脉瘤的检出与手术方案的制定,其可无限制的观察病变的角度、三维立体成像、切割,并进行多方位的立体观察血管内部;能够提供如显示瘤壁的钙化与周围骨质的关系、动脉瘤邻近结构、瘤体与瘤颈的关系及瘤腔内血栓等各类动脉瘤解剖信息;同时显示脑组织病变。而VRT重建图像更接近真实的解剖结构,其可以清晰的暴露瘤颈,显示其宽窄,并能显示动脉瘤的形状、突出动脉瘤方向、与颅底骨和载瘤动脉的关系,目前在CTA重建技术中应用价值最高,也是一种主要的后处理方法;MIP可以观察瘤内的血栓及瘤壁的钙化,而CTVE对显示瘤颈的宽窄、瘤腔内的血栓及钙化都很有帮助[2]。以上这些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对选择治疗方法及制定手术方法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

3.3 64-CTA与DSA对比:64-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符合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现如今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仍然是DSA,但其对比剂的用量较多,患者常常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检查时间较长,从而增加了辐射剂量;在诊断只能显示血管内部情况,对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变化不能直接显示;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等缺点[3,4]。但是64-CTA的空间分辨率不如DSA,对小动脉瘤的显示不佳,而且不能显示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3.4 64-CTA局限性:64-CTA显示的血管及动脉瘤结构是经过后处理过程获得的重建图像,对于参数的选择及设置会对图像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操作者所重建的图像并不完全一致[5],检查过程中的对比剂的剂量、流速对于图像也有一定影响[6]。因此,操作者一定需具备良好的影像学、血管解剖学知识,经验不足者可能将动脉瘤漏诊。

总之,64-CTA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具有检查速度快、安全及三维解剖结构空间关系上有很多优势的特点,并且诊断上与DSA具有高度一致性,为临床外科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1] 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9-494.

[2] 宁殿秀,李智勇,刘静红.MCCTA诊断动脉瘤多种重建方法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杂志,2007,17(9):902-905.

[3] Cademartiri F,Nieman K,van der Lugt A,et al.Intravenous contrast material administration at 16detector row helic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J].Test bolus versus bolus-tracking technique Radiology, 2004,233(2): 817-823.

[4] Teksam M,Casey S,MeKinneyA,et al.Anatomy and Frequency of Large Pontomesencephalic Veins on 3D CT Angiogram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J].Am Soc Neuroradiology,2003,24(8):1598-1601.

[5] 黄钟情,孟志华,陈振松,等.探讨64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2):901-914.

[6] 陈永汉,樊爱华,李宗豪,等.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501-502.

R445;R732.2+1

B

1671-8194(2014)20-0266-02

猜你喜欢

后处理螺旋动脉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旋风“螺旋丸”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