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4-01-26赵崇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1期
关键词:静息导联冠脉

赵崇光

(长春市口腔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2)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是一种由于体内的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动脉内膜上并形成粥状白色的堆积斑块,逐渐增多导致大动脉腔管的狭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与循环,从而造成心脏缺血即心肌缺血的疾病。目前,心电图仍然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最经济、方便的方法,而持续性的ST-T改变也一直被认为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诊断依据[1]。临床上引起静息心电图ST-T改变的疾病有很多种,如高血压、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等,此外一些患者的静息心电图ST-T虽有明显的改变,但采用冠状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时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狭窄,因此却不能确诊为冠心病[2]。近些年来,一些临床医师对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提出质疑,因此探讨静息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非常重要。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医院对我科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并对其慢性ST-T改变情况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将本次研究简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需要接受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共有92例,所有患者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等主要临床症状。男性患者有58例,女性患者有3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为58.6岁,病史6个月~20年。根据其临床症状是否典型可分为:不典型心绞痛组41例和典型心绞痛组51例,其中不典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为57岁,病史6~20年,典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为58.9岁,病史6个月~12年。其中有26例冠心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29例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31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上述患者均已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并且排除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检查方法

1.2.1 仪器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导联心电图机。标准15导联,频率为0.05~150 Hz。采用彩色大屏幕15导同屏显示,无须患者转动,即可完成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利于医师的操作,同时还具有提高右室、后壁心梗检出率的优点。

1.2.2 心电图检查

本研究组所有患者应该在入院后进行2次及以上的静息心电图检查。使患者处于静息状态下平卧位,采用GE公司生产的15导联心电图机,并及时记录ST段下移或抬高的幅度以及最高最低的导联,Q波时间和幅度以及最宽最深的导联,T波异常情况,V1及V5导联的电压变化幅度,电轴、传导阻滞类型、心率、心律以及有无左心室肥厚等情况出现。并且选取我院两至三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师对静息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心电图ST-T改变的标准:平静状态下心电图2个以上导联ST段在J点后80 ms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 mV;T波倒置或T波低平<R/10,发作后缓慢恢复[3];至少有两份不同时间的静息心电图,ST-T段压低的导联及程度大致相同。

1.2.3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ns法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通常情况下,左冠投照应该选择4个体位,而右冠投照选2个体位即可[4]。主要观察冠状动脉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四个分支,其中病变累及三个及以上的分支为多支病变,累及两个分支的则为双支病变;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多部位投照从而更加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冠脉的狭窄程度常常用狭窄处血管直径减少的百分数来表示,病变的阳性标准为:管腔直径狭窄不小于50%,为阳性;其中50%~74%为轻度的狭窄,75%~100%为显著狭窄。

1.3 统计学处理

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冠脉造影结果为阳性者判定为冠心病,并分析静息心电图ST-T改变情况,其中心电图阳性组有44例,真阳性19例,占43.18%,假阳性25例,占56.82%;心电图阴性组有48例,真阴性22例,占45.83%,假阴性26例,占54.1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3.18%和45.83%。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5]。静息心电图ST-T段是指从QRS波群终末到T波起点的间期,其主要反映心室从除极化结束到复极化开始之间的无电位变化的阶段,又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正常情况下,静息心电图ST段呈等电位状态,当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其他状况时,心电图的相应导联部位也可能出现缺血性T波改变或者损伤型ST段改变,甚至还会有坏死型的Q波形成。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临床上主要与心肌缺血有关,往往还可以根据其具体改变情况判断缺血部位和程度,如T波对称倒置,为心肌内缺血;ST段下垂或水平型下降应为心内膜下缺血;ST短抬高,则一般为全层心肌缺血。持续性的ST-T改变是指在常规心电图中持续数天甚至数月而没有明显变化,或指在24 h动态心电图中持续16 h以上而没有明显变化[5]。传统临床上,认为慢性心肌缺血将会导致心电图ST-T段出现持续性的改变,因此如果当某一患者的心电图出现持续性的ST-T段变化,临床上却没有明显的病因引起相应改变时,该ST-T段的改变则被认为是冠心病心电图的特征表现。

最近几年,有专家提出心电图ST-T段的改变不一定都是由冠心病所致,因此也不能将持续性的ST-T段的改变作为冠脉缺血的诊断依据。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只有部分造影阳性的患者心电图ST段出现压低,另一部分患者则未出现,因此冠脉病变也不一定会引起心电图的ST段压低,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在正常情况下具有强大的血流储备的能力,冠脉内可以增加的供氧量能够达到安静状态下的5倍左右,在动脉处于狭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动用小冠脉储备、扩张小冠脉以维持血流量的稳定,缺血部位的心肌也能够通过产生侧支循环来改善血流供应[6]。通常活动情况下,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心肌血氧供需平衡则被破坏,心肌缺血缺氧也将会影响到患者心室的复极时间及顺序,从而出现一过性、可逆性的ST-T改变,当患者用药之后或者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肌的ST-T改变就可以得以恢复。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发现,一些冠状病变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其静息心电图却表现为正常,有的患者甚至出现了多支病变也表现出静息心电图ST段正常,这说明这些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存在缺血症状,其心肌血氧供需仍处于平衡状态。在本次研究中44例心电图阳性的患者中,也只有19例为冠心病(表现为真阳性)。此外,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以及体位改变、过度换气、电解质紊乱等病理或生理因素,都可能因为心肌肥厚、心室扩大而引起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心室除极、心室复极的改变,最终导致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同时也表明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并非冠心病的特异性变化[7]。出现持续性的ST-T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致其形成的因素也很多,经分析得出导致心电图改变的原因都与心肌细胞受到不可逆损伤而复极不全进而出现损伤电流有关,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对ST-T改变应该仔细分析其引发因素,而不能直接诊断为心肌缺血。

总之,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不是很高,临床上只能将其作为评价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指标之一,而不能够作为诊断依据,而最终冠心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冠脉造影及具体临床表现进行。

[1]崔勇,徐韬,赵东华,等.老年患者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1,20(1):36-38.

[2]岳峰.十二导联静息心电图ST-T变化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144.

[3]王晓雅,徐燕爽.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618-619.

[4]吴秀娟,杨桂兰,张宏伟,等.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1,23(6):1033-1034.

[5]刘小伟,王可.常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3):195-196.

[6]崔勇,徐韬,赵东华,等.193例老年患者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23):52-53.

[7]王青.体表心电图对比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和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59.

猜你喜欢

静息导联冠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