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嗜睡案例学习心得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6期
关键词:照海髓海百会

朱 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针灸治疗嗜睡案例学习心得

朱 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嗜睡,西医称为发作性睡病,临床以白天过度睡眠,并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属于中医多寐、嗜卧的范畴。针灸治疗嗜睡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患者较少见。所以通过文献学习针灸治疗嗜睡的方法。

嗜睡;发作性睡病;针灸

嗜睡,西医称为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发作性睡病一词,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创,因此本病又称Gelineau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下丘脑分泌素合成减少、遗传因素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嗜睡最早见载于《素间·诊要经终篇》。嗜睡在《内经》中又称“多卧”、“安卧”,是指患者易倦嗜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的一种病态。我国历代医家对此证的病因病机持有不同的观点。

1 阳虚阴盛

在《灵枢·寒热病篇》就已有论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多寐系阳虚阴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进而阐述了卫气运行、阴阳交替与多寐的关系,“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痞。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眼,故多卧矣。”

2 脾虚湿盛

《脾胃论· 肺之脾胃虚论》所谓“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李东垣云:“脾气虚则怠惰嗜卧”。《丹溪心法· 中湿》提到“ 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古今医统· 卷二十三· 倦怠嗜卧门》也指出“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察,脾运四肢,既察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

3 久病高龄,阳气虚衰

久病高龄之人,阳气虚衰,营血不足,阴气盛于心肾,而见肢体困乏,嗜卧多寐者,亦不乏其人。张仲景《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脉微细,但欲寐也。”

4 髓海不充,神无所养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ā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5 针灸治疗嗜睡的临床报道

冯守峰等[1]取三阴交、内关、列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治疗嗜睡症患者38例,痊愈18例,显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8.9%。陈维渝[2]用电针治疗多寐108例,取穴:①神门、内关、中脘、气海、阴陵泉、足三里、悬钟;②风池、百会、心俞、脾俞、胃俞。其中治愈78例,显效22例,占20.14%;好转8例。许正[3]采用针刺“心俞”治疗发作性睡病两例皆痊愈。钟丽霞,袁宜勤[4]取照海、申脉为主穴配以其他穴位治疗“多寐”患者1例,1个疗程后治愈。唐桂文[5]每日针灸双侧心俞、脾俞穴,留舒20 min后施温和灸,治疗23次后痊愈。王雪峰[6]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及百会,同时灸双侧足三里,治疗气虚痰阻型多寐1例,针刺风池、太冲、内关、神门、阳陵泉、膻中治疗肝气郁结型多寐1例,均取得良好疗效。司忠凤等[7]采用平补平泻双交感,脑干、脾,压痛点(埋针),双兴奋、半隆,血海,三阴交,督脉的百含穴治疗痰湿内阻,清阳被蒙型多寐1例治愈。

我国名老中医黄鼎坚教授曾治疗脾虚湿困证嗜睡1例。患者女性,66岁,每逢春夏便觉一身困倦,嗜睡,头重,困得不愿睁眼,饮食一般,易反酸,尿多怕冷。舌体胖嫩,色淡红。边有齿印,苔黄嫩。中根厚,脉缓。以健脾温肾祛湿法取三阴交、中脘、关元、神阙、脾俞、肾俞、足三里连续治疗两月后治愈[8]。

6 通过学习病例得出的体会

黄鼎坚教授认为,嗜睡的发生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但总因阳虚阴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枢·大惑论》)。我国近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认为,嗜睡的病因是大劳大病之后,脾阳虚惫,精神不振,湿热内恋,神志不清,昏迷好睡,亦有以饮食不节,脾阳不振,终日欲睡不清。治疗以灸法,肝俞3壮,膈腧5壮,百会3壮,二间、三间各1壮,太溪、照海各5壮,厉兑3壮。并服香砂六君子丸辅助治疗[9]。

采用针灸治疗嗜睡的案例不多,通过学习以上案例和名家的经验,笔者得出以下体会:嗜睡的发生主要与心、脾、肾、髓海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可由脾虚湿困,清阳不展及肝肾亏虚,髓海失充致病。治疗嗜睡通常取百会为主穴,展清阳而充髓海,使脑海得充,而精、气、神充沛。取经外奇穴鼻交,又名鼻交頞中。《千金翼方》云:“鼻交頞中一穴,主多睡健忘,莫不神验。”取三阴交,此穴为3条阴经的交会穴,补足阴精,阴中求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经交会穴,均有良好的醒神及调节睡眠作用;四神聪为经外奇穴,配伍以上穴位,更增强了醒神开窍之功。又取中脘、气海、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益胃,以达除湿的目的。阴阳跷脉有调整一身阴阳的作用,泻通阴跷脉之照海,补通阳跷脉之申脉,以调整阴阳平衡奏效。如果是少阴虚寒致病,表现为身冷、脉沉细,治宜温阳,可并用灸法。《针灸资生经》曰:“今人嗜卧与食罢,则脾因卧欲,纵不能针,岂可不灸,予人灸中管、膏肓,遂皆不困,故既言之”。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嗜睡,首先要辨明病因证型,之后对症治疗,以取得良好疗效。

[1] 冯首峰,李晓华.针灸治疗嗜睡症38例[J].中医杂志,2006,47(1):4.

[2] 陈维渝.电针治疗多寐108例[J].中国针灸,2004,24(4):256.

[3] 许正.针刺“心俞”穴治愈发作性睡病两例[J].新中医,1976,8(4):222.

[4] 钟丽霞,袁宜勤.照海与申脉穴临床应用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66.

[5] 唐桂文.嗜睡针灸治验[J].陕西中医,1986,17(10):460.

[6] 周莉.王雪峰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发作性睡病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283.

[7] 司忠凤,趁帮新,蔡红.针灸治疗睡眠过度症一例报告[J].恩施医学专报,1984,1(1):55.

[8] 黄瑜,庞勇,赵丽华.黄鼎坚针灸临证经验集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 承淡安.承淡安针灸师承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R245

:A

:1671-8194(2014)06-0175-02

猜你喜欢

照海髓海百会
照海穴的临床应用
钢结构工程管理实践分析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针灸大成》中照海穴探析
电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云服务的成人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