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探讨X线、CT、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014-01-25吴成文庄志雄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6期
关键词:骶髂平片强直性

吴成文 庄志雄

(广州市正骨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510045)

分析探讨X线、CT、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吴成文 庄志雄

(广州市正骨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510045)

目的 通过分析X线、CT及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表现,评价三种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了24例患者MRI骶髂关节的表现和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CT及X线表现,然后再对照其分级阳性情况的发生率,分析该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存在的意义。结果 对所有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256个骶髂关节进行X线及CT检查,其表现分别为0级50个,Ⅰ级82个,Ⅱ级312个,Ⅲ级52个,Ⅳ级16个。存在软骨异常的有24例AS患者的46个骶髂关节,表现为T1WI及T2WI上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取代了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结论 目前进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仍然是采用骶髂关节X线平片,但在分析定性方面CT及MRI效果明显要比X线平片好,虽然CT及MRI在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韧带损伤、软骨破坏等方面,MRI表现要好于CT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MRI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以中轴关节为主要病变的部位,发病频率最高的部位为脊柱、骶髂关节和髋关节。患者早期一般先表现出骶髂关节病变,紧接着会自下而上脊柱发生病变。在发现该病的最初阶段,主要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平片来确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及体层摄影术(CT)技术,然而这方面的报道却不多见。本文总结了2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MRI检查和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及CT检查结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参照1984年纽约修订的分类标准对本文中设计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类[1]。128例中女22例,男106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4.6岁;平均病程3.7年。所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在就诊1周内完成CT、MRI及X线平片检查。

1.2 X线平片检查

检查结果的评定工作,由6位中级或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共同完成。

1.3 CT检查

进行CT检查,采用的为GE公司生产的GE-HiSpeed CT/i螺旋CT机,调整扫描架角度(20°~24°)。进行检查的部位为,双侧骶髂关节斜冠状面,3 mm层厚连续扫描,骨窗拍摄照片进行观察。

1.4 MRI检查

进行MRI检查,采用的为GE公司生产的 signa contour 0.5T超导MR扫描仪。扫描部位为斜冠状面,定位线为参照CT定位线,层厚4 mm。在序列选择方面,分别选择梯度回波的T2加权像(T2#WI)、自旋回波的T1WI和快速自回旋波的T2WI。T1WI扫描参数为:TR 600~800 ms,TE25 ms,共采集2次,矩阵大小为196×256;T2#WI扫描参数为:TR 500.~700 ms,TE 35 ms,翻转角30°~50°,共采集2次,矩阵大小为196×256;T2WI扫描参数为:TR 3500~4000 ms,TE 104~117 ms,共采集2次,矩阵大小为196×256。

1.5 分析方法

对骶髂关节的MRI、CT及X线平片分别进行评估,然后再对照所观察关节的分级,脂肪浸润、硬化、骨髓水肿以及软骨侵蚀等特征在MRI、CT及X线平片中的表现。统计处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骶骼关节MRI结果

通过MRI检查可见,骶骼关节骨质硬化、软骨异常、骨髓内水肿、骨质侵蚀和脂肪沉积等发生了改变。关节软骨异常在T1WI表现为不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取代了正常软骨区线形中等信号。T2WI和T2#WI均显示异常关节软骨信号强度存在增加的情况。24例患者中,有32个关节在T1WI及T2WI上均可见骨质侵蚀样的改变;44个关节内均可见到上述软骨异常的改变。本组中16例患者中存在Ⅰ型改变的发生在24个关节周围,与之不同的是,X线平片仅显示有3个关节存在可疑改变,而CT检查结果却显示有6个关节存在可疑改变。该组患者,表现为关节面局部硬化,关节面粗糙。出现Ⅱ型改变者,本组共有26个骶髂关节,发生在22例患者中,X线平片仅显示有6个关节存在可疑改变,骨质侵蚀可见于14个关节可见关节面,与之对应的CT检查结果显示存在骨质侵蚀的有22个骶髂关节。Ⅲ型改变者,本组中共有20例患者的28个骶髂关节。需要指出的是,同一患者的骶髂关节内可能同时存在各型病变。Ⅰ型和Ⅲ型改变仅在MRI上才能显示,这是同CT检查与X线平片存在差异的地方。增强后MRI中,有16例患者的22个骶髂关节软骨区和骨髓内的病变信号强度出现增加,病变在增强后其形态与增强前没有明显的差别。

2.2 CT检查结果

CT可清楚地显示出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骨质硬化和侵蚀。各级患者中,0级10个(3.9%),Ⅰ级46个(18.0%),Ⅱ级170个(66.4%),Ⅲ级22个(8.6%),Ⅳ级8个(3.1%)。

2.3 X线平片

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256个骶髂关节X线0级40个(15.6%),Ⅰ级36个(14.1%),Ⅱ级142个(55.5%),Ⅲ级30个(11.7%),Ⅳ级8个(3.1%)。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行CT检查,其中有24例患者给予MRI检查。

3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以中轴关节为主要病变的部位。其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扩胸度下降,腰椎活动度受限,炎性下腰痛以及下肢非对称性肌炎、关节炎、肌腱端炎等。但其临床存在着时间持续较长的特点,患者幼年时最突出的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病情的轻重与骶髂关节炎严重程度直接相关[2]。发病年龄一般常见于20~40岁,超过50岁后,基本很少患该病。目前,仍沿用1984年纽约修订的分类标准,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依据。该分类标准,突出强调的是骶髂关节影像学在诊断中的价值。

近年来,常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进行MRI检查。该检查可显示出早期关节积液、滑膜增厚、软骨异常等改变,包括软骨形态的异常改变和信号增强[3]及髂骨骨髓水肿等,同时增强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关节周围骨髓内脂肪堆积的情况。在本组患者中,上述改变均可见到。但作为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方面,MRI检查存在较为昂贵的缺陷,在一些基层医院不便广泛开展应用。因此,目前我们认为CT是发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手段。

[1] Van der Linder S,Valkenburg HA,Cat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 lotis:a proposalmodification of theNewYorkcriteira[J].Arthritis Rheum,1984,27(4): 361-368·

[2] 张伟民.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75.

[3] 赵志,高之振,潘功平. HLA-B27、X线、CT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29.

R593.23

:B

:1671-8194(2014)06-0106-02

猜你喜欢

骶髂平片强直性
加长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MRI和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冠心平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抗氧化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骨盆后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