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偏位107例的临床研究

2014-01-24孙化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0期
关键词:寰枢偏位头颈

孙化强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寰枢关节偏位是指寰椎与枢椎之间的轻微错位,由于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故笔者采用正骨手法疗法,收到了满意效果。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中男51例,女5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6d,最长者达2年。经脑血管彩超检查,提示为脑血管患侧血管血流量减少及不同程度的充盈度偏低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摄片发现齿状突两侧间距不等宽。

诊断要点:①患者有明显的头痛,旋转受限,并伴有头晕、恶心、视物不清、听力、视力下降等症状。②颈部上段患侧有明显肌肉紧张,横突处有明显压痛,并可触及偏歪的棘突及横突。③开口位X线光摄片,提示齿状突两侧间距不等宽。④经脑血管彩超检查,提示为脑血管患侧血管血流量减少及不同程度的充盈度偏低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方法

1.首先放松颈部肌群,对上颈部椎体棘上韧带及周围痛点施以分筋、理筋手法,点揉风府、风池,目的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镇痛。

2.定位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位(以左偏位为例),操作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左拇指指端顶住偏移的棘突与四指夹住患者下颌,患者头前屈30°,向右侧再旋转45°,右手扶住下颌,并向右上方旋转,当旋转力达到左拇指时,用力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左侧,拇指下有轻度移动感,并有咔嚓声,患者头颈回到中立位,对上颈部椎体棘上韧带及周围痛点施以做分筋、理筋手法,松解两侧肌痉挛,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完毕。

3.仰头摇正复位法:患者低枕仰卧,操作者一手托枕部,另一手扶其下颌,拇指推压患侧寰枢椎处,使头稍上仰,嘱患者放松颈部,缓慢侧转头颈2~3次,头颈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闪动力”,可听到咔嚓声,多关节复位,而后患者头颈回到正中位,对颈部椎体棘上韧带及周围痛点施以做分筋、理筋手法,松解两侧肌痉挛,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完毕。

治疗结果

本组107例均获痊愈。其中经1~3次手法治愈67例,4~6次手法治愈30例,7次手法以上治愈10例。

讨论

寰枢关节偏位在骨伤科中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上对此病缺乏进一步的认识,而且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故常常贻误病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定位旋转复位法和仰头摇正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偏位,收到满意疗效。

由于寰枢关节的位置及结构复杂,寰枕关节以屈伸运动为主,其活动范围可占头颈屈伸的50%,寰椎及枢椎两椎体之间无椎间盘,枢椎具有介于动静性支持的特点,主要以旋转运动为主,故寰枢椎关节构成颈部多方位运动的特殊结构。

枢椎是应力较大的部位,是颈部伸肌群的主要肌覆盖的部位,同时伸肌体积也最大。颈上段深层肌肉中,以头后长直肌、颈半棘肌、头下斜肌最为强壮,左右各三块,均附着在枢椎的棘突上,使枢椎成为旋转的应力中心,头后长直肌,头下斜肌的单侧收缩使头部向同侧旋转,颈半棘肌的单侧收缩使头颈部向对侧旋转,双侧同时收缩使头颈部后伸,所以两侧肌肉的相互协调是保证颈部旋转的必要条件。

如果长期屈颈低头,或受到外部力量,或体位不正确,或过久维持一种姿势,或长期侧卧位睡眠,以及各种原因引起单侧肌肉紧张,痉挛劳损,使寰枢关节平衡失调,直接导致关节偏位,以及寰枢椎关节间活动失衡,从而刺激颈部神经及压迫椎动脉。将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并出现疼痛,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刺激时,亦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本方法治疗寰枢关节偏位能直接纠正关节偏位,消除病因,因而治愈率高,疗效显著。此法安全可靠,简便省力,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寰枢偏位头颈
寰枢关节的解剖与功能研究
Información económica
传力杆偏位对机场道面水泥混凝土应力的影响
步履式顶推分体宽幅钢箱梁横向偏位局部应力分析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山医大一院“一站式”头颈、冠脉联合扫正式上线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31例临床诊治观察
浅论高层建筑竖向钢筋偏位的防治对策
基于筋骨理论探讨“筋出槽,骨错缝”与青少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关系*
关于《头颈肿瘤防治专栏》的征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