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路径探索

2014-01-21

关键词:数字专业学生

周 娟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路径探索

周 娟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树立专业意识,着眼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构,将学生的媒介技术运用能力视为入职基本素养,提升学生的多媒体内容整合能力,将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视为根本。师资建设上的“派出去”和“请进来”策略,硬件建设上的数字媒体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上大胆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是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专业化路径

数字媒体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带给新闻业态巨大的变革,传统的采编形式已无法满足新闻媒体发展的需要。数字技术带来的“融合新闻”、“数据新闻”①指用数据驱动的新闻,是内容量化了的报道,是用数据作为表述形式的新闻。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不同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采编管理不再是报纸、电视、网站各自为政,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塑和整合。同时,数字媒体也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不再,互联网环境的日益成熟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QQ、MSN、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受众间能够实施及时互动和反馈,进一步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的版图。此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在停留于“5W”②新闻5W,即新闻五要素,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要素告知的浅表层面,而是对新闻背景、相关事件、媒体的事件分析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转型时期媒体海量的信息发布以及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使得对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报道和某一领域的专业分析要求也在成长,这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与之同时,20世纪90年代,新闻媒体产业化的发展使新闻人才一度供不应求,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传媒业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精英传播人才,而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思路仍停留在20世纪末的水平。从全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来看,培养方案如出一辙,新闻工匠批量生产的培养模式占据着主流,课程设置与媒介实践相距甚远,新闻人才的培养缺乏专业含金量,可替代性强,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成比例,其人才供给无法满足现行新闻生产的实际需要。业界需要熟悉数字媒体,适应“一云四屏”发展趋势,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新闻院系不能提供,媒体招人,新闻专业不一定能够竞争过其他专业的学生。目前,各类媒体的新媒体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而高校培养新闻专业人士的意识薄弱,这就造成一方面媒体深感人才匮乏,求才若渴,另一方面,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对口就业率偏低的尴尬局面。

一、数字媒体时代与高校新闻业人才培养

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趋势,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使各个专业方向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培养技术复合、知识结构复合、能力复合型人才和专家型记者,注重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一)新闻人才培养首要的是树立专业意识

新闻传播学被教育部定为一级学科,是因为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知识系统、理论构架、研究方法和课程配置。新闻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的意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未来活跃于新闻传播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朝向核心竞争力的建构,着眼于不可替代性。专业意识包括专业态度和专业素养。新闻学的专业态度是培养是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无冕之王”,使他们具有责任感、正义感、和成为专业人士的自豪感,树立起职业道德、形成独立人格,为党和政府的舆情沟通和公众的知情权服务。专业素养是专业态度的支点。“自媒体”新闻兴盛的环境下,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网上新闻源,各类新闻源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何判断?新闻专业人士不是凭借直觉臆想,而是有一整套成熟的专业操作模式来应对这个问题。比如,新闻图片的真伪,除分析图片的拍摄地点、请供图者对图片进行描绘这些常规方法外,数字媒体时代,还可能需要考虑图片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图片是否经过处理,如何检查图片的EXIF信息①是可交换图像文件的缩写,专门为数码相机的照片设定,可以记录数码照片的属性信息和拍摄数据。,专业人才需要熟知业内常用的图片检索网站,这就是新闻学生的专业素养,需要长时间的专业主义熏陶,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能轻易具备的。

同时,数字媒体时代,信息迅速地跨过各种地理边界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能深刻理解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新闻资讯放在社会时空架构下,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的新闻人才,将是各家媒体争夺的对象。此外,随着媒介资源的丰富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各种专业媒体不断增加,记者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新闻业需要对某类或某几类专业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专家型记者。高校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的大规模新闻工匠生产迈向精耕细作型的传媒专业人士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专业人士,与现实的新闻业实现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二)将学生的媒介运用能力视为入职基本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多媒体内容整合能力

目前,各大媒体集团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一云多屏”战略,数字媒体时代需要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报道任务,能写新闻,能摄影、摄像以及制作网页等,他们不仅要能做传统的广播、电视、文字报道和图片摄影,还要能为报社的网站、手机报、电子显示屏等提供多种媒体形态的新闻。高校需要培养新闻专业学生对各种媒介特色的清晰体认,熟悉各种媒体形式的采访报道,面对新闻事件,要能够调配各种媒介资源,确保采制过程各环节配合紧密,且能为不同媒介形式的报道准备好素材。他们需要在具备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以及传输设备等硬件的操作技术的同时,形成跨媒体的新闻思想与思维模式。

数字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远非仅仅是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的更新,而是新闻传播的观念和理念的更新。新科技不只带来传输平台和传播技术的变化,新闻生产使采、编、制作各环节的工作方式、资源配备也在发生变化, 它必将促进新闻体制的改革,推动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新闻人才的传播理念、工作方式、业务内容都在改变,对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新闻业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意义的采编者,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将成为未来新闻业的领军人物。数字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运用能力,更需要培养他们全媒体的内容采访、写作、创造与整合能力,这需要深厚的人文社科功底与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作支撑,亦使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具灵活性。

(三)将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视为根本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指出,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这对新闻从业人员尤其重要。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养,好的新闻报道七分在采,三分在写,如何寻找采访线索,如何说服敏感事件中的当事人接受采访,以及如何与采访对象融洽地交流与沟通, 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考验的是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产制模式处于变化和调整中,新闻总体趋向于强调媒体的团队合作能力,强调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以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素材的深度开发利用,方便媒体集团内部各媒体和各部门沟通协作的钻石办公室已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采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媒体越来越多地派出多媒体采访组,通过多名记者的分工合作,有组织地完成同一事件的多媒体采访任务,这也对新闻人才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将是媒体录用的重要标准。

二、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专业化路径实施

上述培养理念的实现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师资建设、硬件建设和课程建设。

1.师资建设:“派出去”和“请进来”

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偏重研究还是偏重实践的新闻院系,都非常注重和业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美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到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萨塞克斯大学,到国内的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他们和媒体的合作都非常深。比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媒体建立了机制化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教师进入媒体挂职锻炼,教师按照所在媒体的标准拿收入,同时在学院拿基本工资;聘请资深的媒体人士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如担任博士、硕士生导师,或是举办讲座、进入课堂。这种机制化的合作关系让师生和媒体保持经常性的互动,对教学、研究和媒体实践都非常有帮助。目前,新闻系的媒体实习基地,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化和媒体的合作,将老师派出去和学生一块参与媒体工作,深入媒体一线,这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更充分地发挥实习基地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与媒体的接触中发现,建有实习基地的媒体也非常希望高校老师能帮助他们做一些研究工作,或是和他们一起制作节目,为他们带来新的血液和新的思维。同时,可邀请资深的媒体人士进入高校课堂,讲授新闻实务、产业发展、数字技术运用等课程,带给学生真切的职业熏陶和最新的媒介动态。

2.硬件建设:数字媒体实验室建设

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专业技能面临更新和挑战,必须通过数字传媒设备和实验环境才能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数字媒体实验室建设应着眼于开放性和融合性。“开放性”即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业界合作引入最新的技术,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可扩容升级建设空间;同时以开放的空间和时间满足师生的需求:以完成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实践为核心任务,也为师生的科研提供数据支持和平台服务。“融合性”即以当前数字媒体发展的融合趋势为方向,培养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数字媒体实验室建设,可发挥理工类大学在计算机科技方面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在新闻系现有实验室基础上系统规划升级。同时,可以工作室的形式,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师生进行培训,推进传播新技术与新闻传播理论的融合。

3.课程建设: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

康德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1]新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把人培养成为富有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教学理念上,注重渗透式的教育,不仅要教导学生操作传媒的技能技巧,更要养成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精神。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提升学生条理清楚地表达意见的能力。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构成部分,[2]在传播学研究的广阔框架下设

置新闻专业课程,加强理论课程内容设计,注重理论课程与传媒实际的联系,避免专业课过度细分,这也是英美许多传媒学院正在进行的改革。实务课程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技巧训练过程中,亦应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术训练。课程设置上不可因循守旧,沿袭固有的模式,要注重将课程设置与教师的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媒介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可很有效地改善新闻教育与传媒实际脱节的问题。

[1] 喻胜华.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思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2):115-117.

[2] 汤小红.林业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现状与改革探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32-134.

O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ournalism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Digital Media Era

ZHOU J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journalism personnel training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establish profession consciousness,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taking student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ficiency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meet, improving students’ multi-media content integration capacity, and see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s the essential goal. The “sending out” and “taking in ”strategies on staff training, the building of digital media labs, the bold teaching ideas and curriculum reforms, are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ournalism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digital media age.

digital media age; journalism personnel training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fessionalization path

G206

A

1673-9272(2014)05-0195-03

2014-05-14

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课题:“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路径探索”(编号:JG1457)。

周 娟(1978-),女,湖南邵阳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媒介文化。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数字专业学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答数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