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及对策浅析

2014-01-21郑红霞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教育

罗 杨,郑红霞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及对策浅析

罗 杨,郑红霞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根据现实原因适时地和创造性地提出了高等学校科学的设置专业,抓好顶岗实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是学院层面解决就业难主要措施。

社会转型期; 大学毕业生; 就业

当今大学生就业是在两个大背景下进行的:一是我国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终结,就业市场实际上是卖方市场。二是大学毕业生已达到每年近700万人的庞大就业群体,就业难现象十分突出,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在分析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很多研究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途径,比较普遍的观点为就业是一个政府、学校、个人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和一定的时间过程。这些分析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对社会保障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分析得多,对培养学校和学生本人要求分析得少,对不可控的如经济形势方面依赖多,对可操作性强的毕业生个体素养提升分析得少。对学校的具体就业措施刚性要求多,对学校的培养过程中的要素关注得少。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和谐,如何体现民生为本理念,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和就业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拿出切实可行见效快的办法尽快缓解就业难的压力。

一、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的适龄就业人口主要是分城乡人口适龄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四大块,每年大约有近2000万需要社会吸纳的就业人员。大学生就业队伍因其就业时间集中,群体过于庞大,牵涉的家庭成员多而备受关注。

(一)家庭培养大学生投入高,承载的社会关注度高,因而对就业期望值高,非“体面”单位不去是导致就业难的关键原因

进入高校扩招时期后,国家层面上从精英教育时代的费用及就业全包变成大众教育的个人全部自主负责,学生的经济付出较之以前成本呈几何级的增长,据有关统计,培养一个大学本科生毕业以现在的物价折算达到 10万之巨,如此昂贵的教育投入由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和非时段集中支付等原因,大多数家庭还可以承受,但很多农村子女和低收入家庭是不堪重负的,因学致贫的现象也屡有所见。在付出昂贵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后,对就业后的职场回报期望值高是理所当然的,加上典型的中国“421”家庭结构,毕业生承载了父辈和祖辈两代人的希望,传统文化的人才价值观体现在就业的选择上就表现为必须要有稳定体面,有足够的上升空间的工作单位,这些年出现的公务员热、国企热就很形象的诠释了这点。很多家庭宁可供养子女几年也不愿意要子女到基层或者中小型企业就职,这涉及到家庭的面子和付出后的回报问题,更因为中国式的家长过度关爱下一代的传统思维主导。[1]

(二)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毕业生温室效应现象明显,眼高手低,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但自80年代初逐步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现象,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相当明显,智商高、情商低表现尤为突出。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无法很快适应从父母怀抱里的“温室花”到独经风雨的“职场人”角色转变,无法和同事交流,不能认同从基层一线干起的观点,不想干艰苦的工作和到相对偏远的地域工作。再加上学生本人的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出现学生不想去、单位不想要的局面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当今高校就业工作者最为头痛的问题,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到校招人却无人问津,到毕业时大量的毕业生积压在校导致就业率无法得到保障。[2]

(三)培养学校办学理念相当落后,教学过程的实施存在着很多致命的缺陷是高校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高等教育的改革成绩相当明显,但也存在着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在追求硬件建设超时代和规模过于求大的过程中忽视了内涵建设,表现为一是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如现在很多高校还开计算机应用专业。在90年代计算机刚开始普及时的大热门,学生报考爆棚到现在的明显衰落,有的高校甚至撤销了计算机系院,这突出的说明了高校管理者发展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的继续培养缺乏可持续的观点指导,实验实训设备更新换代缺乏足够的重视,培养目标缺乏动态的调整观念。以就业为导向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民办院校和计算机培训机构为生存观念转变相当快,专业调整的速度和步伐及时和市场需求形成了无缝对接,计算机专业办得红红火火。类似的专业还有法学、会计、动漫等等。二是很多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顶岗实习很多高校就没有真抓实干,对实习组织形式、实习单位的遴选、实习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实习后的总结反馈都是处于放羊状态,没有实施有效的手段抓好这个关键的环节。如大部分高职院校大三的最后一期基本上就是处于“学生没人管、学校没法管”的状态。三是就业教育、就业率统计工作缺乏可操作性。教育厅对就业教育、就业率统计都有有明确要求,但因为操作上的问题令高校无所适从,只能疲于应付。如就业教研室的成立以保证就业教育质量的规定,绝大多数高校就无法做到,关于教师职数是定岗定编中有明确规定的,招生就业处承担的任务性质决定了无法满足派专任就业教师从事长期的教学工作,即便专职的单设就业处也无法开展就业教育,所以只能是派相关教师上大课,讲完交差,这还不考量教师是否具有就业实践经验及相关资质,教学形式的呆板注定了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就业率的统计更是如此,现在的操作规定有太多的空子可钻,弄虚作假,一个单位盖章多达几十人的情况很普遍,导致这种潜规则盛行,因此数据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率。我们常见到的不同部门统计公布的就业数据打架值得审视。高校把毕业证发放和就业协议书挂钩等负面报道屡见报端更是值得我们反思现行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就业难的解决思路

面对就业难,政府层面上尽了最大的努力,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包括“创业教育”多项政策督促做好这项民生工程,笔者认为,这还是传统的管理思想下的举措,事倍功半。在上文分析的原因中,很多限制就业的因素都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无法用外力的手段能达到好的效果。李克强总理有一个施政理念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那就是政府只做他该做的,市场可以做的必须放到市场自己去做。政府的职责是提供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应完全由就业率说了算,就业率由第三方专业的调查公司加以排名公布。教育主管部门要梳理以往的相关政策,废除不具备操作性的规定,只保留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手段外,高校的毕业生培养由社会说了算,办得好的高校在招生计划、生均经费、专项费用上大力倾斜,办得不好的高校坚决关停并转,不合格的负责人加以免职处理。这样可以倒逼高校真正实行彻底的改革。[3]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政府的任务既然明确了,高校就要充当主力军,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分内的事情。

(一)科学设置专业,用发展的观点谋划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学院层面解决就业难的根本措施

保障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高校培养出适应性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社会的就业容纳力便会整体提升。在这条就业链上,高校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职责。厘清高校定位,教育回归本位,是纾解就业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首要的一点是专业设置是否合乎社会需要。为保障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科学性,各高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主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从高校的实际出发,考量自身办学优势、办学条件的特点,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可行性加以进行充分研究,避免本世纪初出现的盲目跟风现象。并在实施过程中实时的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20号令的要求,放下架子,积极学习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计算机、电子等相关专业要大胆实行“拿来主义”,改变办学中存在的技术“滞后”、设备落后、教学方式呆板等顽症。

(二)抓好顶岗实习环节,提前让学生感受职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学环节要重视的主要环节

高校在运行实践中,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抓顶岗实习确实是一件阻力很大的事情。实习单位不接受、家长不配合、学生不愿意、学校怕意外,所以很多高校办学以来一直都没有认真抓好这个环节,造成了毕业生对职场的要求认识很模糊,不能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技能缺陷和个人素养缺陷,问题一直待到毕业后还存在;对个人的就业心态上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造成了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普遍存在;学校也没有第一手的数据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造成毕业生没有组织系统的缺漏补遗,毕业生质量有问题用人单位不接受。

针对这个情况,高校必须真正重视顶岗实习环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做出严格的落实要求,就每一个具体的细节都要抓落实,实现专业尽可能对口实习,组织形式原则上要求学院有组织的集中安排实习,实习过程的动态监控要到位,实习完成后要对实习做切实有效的总结反馈到学院层面以便改进教学的具体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到三年内绝大部分都会找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刚毕业时“等”“靠”“要”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由刚毕业时家长急、学校催、老师请,学生本人却无动于衷。毕业后对社会有一定认识后,自己主动寻找就业单位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种转变必须要靠学生本人有触及灵魂的深刻认识,顶岗实习这个提前把社会教育放到学校教育里来完成的环节就尤显重要。

(三)抓好社会教育,寻找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规范需要的最佳平衡点是努力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高校是一个无限责任单位,一方面要承担很多本不需要高校承担的教育职能,如学生的基本日常行为规范、传统道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讲究个性发展时代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群体日益增大等。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网络传媒和自媒体发展,导致任何负面新闻都可以迅速的发酵膨胀,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群体恶性事件。高校面临的这些历史上高等教育根本不存在的新问题是非常被动的。以往的很多教育方式和手段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深入的社会教育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顶岗实习只能有限的接触社会,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高校无法独自完成的教育任务,只有结合寒暑假和毕业实习把学生的社会教育认真抓好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4]

(1)结合专业的特点,积极的把学生的技能和个人素养提升渠道拓展到社会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完成教育过程。由学院出面暑假组织集体到企业进行劳动实践,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文化教育、职场感受体验、个人能力测评、市场需求等学院无法独立完成的社会教育。

(2)积极主动的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为主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校现在的这方面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活动的开展过于简单,局限在校内讲座、比赛等形式,流于说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可以考虑利用现在的制作社会微电影、动漫画制作比赛等学生喜欢、参与性强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受社会检阅,让社会熏陶。[5](3)日常行为的规范及个人道德的完善要借助社会活动等外力加以教育。开放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进现行教育手段。一方面要对在校生严加要求,不畏流俗、不怕出问题。认识到建设优良校风必须要经过的阵痛时期,长抓不懈。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说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如锻炼身体就不能单单要求学生到体育场,把学生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结合,早操跳江南STYLE或者韵律操,学生既有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三是必须构建完整的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现在很多高校根本就没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甚至出现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完全不知的现象。形不成教育的整体格局,构不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整体氛围。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经济形势的发展,人口红利的结束,所谓就业难的说法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的传统思想主导、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等等都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做为高校,只能面对现实,改变观念、积极应对,切实抓好专业的设置、顶岗实习、社会教育的落实,让学生走出教室、让社会教育走进课堂,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

[1] 韩雅慧.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2] 张 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及其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6):160-162

[3] 董 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 吉林:长春工业大学, 2012 .

[4] 王沙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5] 熊 芳.大学文化与大学内涵发展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2):34-36.

Main Reasons & Countermeasures of Diff i 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UO Yang, ZHENG Hong-xia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51, Hunan, China)

Nowaday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Hence, this paper adopts “the diff i 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 and fi nally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 rst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 i 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day; based on the realistic reason, the second part properly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of college level to solve the diff i 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setting scientifically, concentrating on the field work, and targeted soci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graduates; employment

G642

A

1673-9272(2014)05-0163-03

2014-07-2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高职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编号:XJK012BZJ012)。

罗 杨(1970-),男,湖南华容人,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