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的挫折与激励研究
——基于教育组织行为学视角

2014-01-21张志忠庄国敏

关键词:骨干挫折大学生

张志忠,庄国敏

(1.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16;2.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的挫折与激励研究
——基于教育组织行为学视角

张志忠1,庄国敏2

(1.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16;2.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大学生骨干是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根据教育组织行为中的挫折与激励理论,要健全完善挫折教育网络,完善培养工作机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骨干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及战胜挫折的能力,并建立目标导向、榜样示范、情感关怀、奖惩分明、激励相容的大学生骨干激励机制。

大学生骨干;挫折;激励;教育组织行为学

大学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大学的运作与发展遵循着行为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规律和原理。大学生骨干亦称学生干部,是各级学生组织的核心成员,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系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基于这个视角来研究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当前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机制不足,工作方法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骨干培养都有一套工作机制。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原有的培养体制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有的高校停留在原来学工、团委直接管理学生骨干的模式下,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用不足,导致学校对学生骨干的管理系统脱离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之外,出现上面老师讲话开大会,下面学生微信开小会等情况。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学生组织的科层制,过于强化机构等级,导致有的学生骨干中出现官僚作风,一味追求更高权力和地位,无法代言广大同学并把同学的需求反馈给学校。有的高校学生会工作方式保守,工作作风僵化,学生骨干拉帮结派,弄虚作假,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只关心部门事务,忽视学生工作全局,甚至借学生工作之名大搞吃喝玩乐,败坏学生工作风气,在校园传播消极腐败享乐之风。

(二)工作动机不纯,缺乏奉献精神

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大学生骨干工作动机不纯,服务意识欠缺。有的同学只是从个人需要出发,认为当学生会干部在入党、评优、获奖、就业等方面可以获得好处,担任学生骨干动机不端正,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工作。有的同学担任大学生骨干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优越感,爱出风头,眼高手低,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在同学面前趾高气扬,导致其在同学中的号召力不足。还有的同学急功近利,斤斤计较,在工作中谈条件,在活动中捞好处,挑肥拣瘦,畏惧困难,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缺乏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缺乏持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三)创新精神不足,工作能力下降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全面进入了“90后”时代,他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多元化的一代,在生活中多了些无知无畏,少了点实践能力;在心智上缺少了些成熟,多了份幼稚,尤其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显得尤为不足。[1]有的大学生骨干心理脆弱,受挫能力差,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缺乏遭遇困难与挫折的锻炼,一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就万念俱灰,丧失自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骨干工作方式简单,墨守成规,工作方式僵化,不能及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缺乏工作闯劲与活力,应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缺乏独立、冷静的思考与果断、灵活处置问题能力。

(四)协调能力不足, 缺乏全局意识

大学生骨干在学生中有着既是学生又是干部的双重角色,但最根本的还是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骨干综合协调能力差,缺乏全局把握能力,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容易造成顾此失彼。有的学生骨干工作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和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甚至为了活动而逃课、早退等,但学习时间不足,努力程度不够,出现了补考、重修现象,有的甚至到了降级、退学的边缘。[2]有一些学生会干部不能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既要学习,又想要社会实践,还要谈恋爱等,而自身综合协调能力又不足,最后很多工作都是半途而废。有些学生骨干缺乏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个人主义意识过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证、考级、考研、出国等个人发展相关事务,集体活动不参加,只想在集体取得成绩时获得奖励或得到书面证明,挫伤学生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严重打击了其他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挫折与激励理论在现阶段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的体现

教育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分析教育组织内个人和群体的心理、行为规律,为实现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提供科学的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以便更好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科学。[3]从挫折与激励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一)挫折理论与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组织行为学认为挫折是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采取某种行动,遭遇到困难或阻挠,致使需求和动机部分或全部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忧虑状态或失败感。根据教育组织行为理论,在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过程中,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主要大学生骨干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学生骨干因生理的限制,如疾病或容貌等带来的挫折。身体和能力均是大学生骨干必备的基础,有的学生骨干因为疾病缠身,而无法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生会工作或社团活动,或者因为个人综合形象不足而在学生骨干主要负责人遴选中落败,这些均是生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骨干的意识、动机、能力等带来的挫折。个体能力与期望的冲突,有的学生骨干能力有限,而期待达到的层次偏高,因较高目标难以达到而失落。个体需要与动机的冲突,学生骨干期望满足的需要是多方面,他们比一般的同学更期待成功,当面临诸如学习与工作时间冲突等矛盾时,他们面临选择的困难,或者会因选择参加校学生会的活动而放弃院、班的重要活动,担心给辅导员留下不好印象而患得患失。还有一些学生骨干性格比较内向,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不足,工作方法简单,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这类冲突的积累也很容易产生学生骨干的挫折感。

外在原因主要是社会与学校的影响。社会方面原因主要是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是在溺爱中长大的“温室花朵”,很多家庭重成绩轻素质,学生的各种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生活实践磨练不够,面对大学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面对同样优秀的全国各地的精英,管理能力不足与工作方式方法效果不好,在学生工作中容易产生挫折感。学校方面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比较年轻、阅历较浅,言语表达可能不够严谨客观,赏罚有所偏颇,部分大学生骨干会觉得多干、受批评、少奖励而委屈、受挫;另一方面大学中各种非主流文化、消极文化以及社会上的不良文化思潮、观念冲击着大学,有些同学为了入党、评先进、当干部、奖学金等名利而明争暗斗,当然不可能所有同学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挫折感产生在所难免。

(二)激励理论与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4]激励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对激励的原因、影响因素、潜力激发的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5]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围绕动机形成、目标选择、行为发生、激励实效等激励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6]由于大学生骨干的激励是持续、变化的过程,重点是达到激励的实效,促进学生骨干的成长成才,因此,要重点从激励的过程来分析其在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的方式方法。

一是自我激励。树立大学生骨干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培养良好的目标需求与动机,持续学习工作的热情与活力。要让大学生骨干相信自我、肯定自我的付出与努力,享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努力的动力。

二是动机需要。根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人才会去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作为大学生骨干,他们除了一般同学需要满足的生活、学习、安全、交往等需要外,他们更需要感受到组织的归属感、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

三是目标与奖惩激励。设置目标有利于调动大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学校期望的方面而努力。设定目标需要与奖惩制度相配套。根据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积极的肯定或否定的批判,从而有效调动大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及时、适当、合理的奖励有利于大学生骨干需要的满足与动机的激发,而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及时批判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二者同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当然,目标设置要远近结合、难易恰当,奖惩激励要注意公平公正、适度适当、分类分层。

四是参与激励。让学生骨干不仅是自我管理,而且参与学校治理中。学生是大学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大学生骨干是其代表,理应获得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并积极参与治理,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生骨干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其对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认可,并带动身边的同学认可学校的发展目标,并让学生的自我需求与荣誉感更好的得到满足。

三、提高大学生骨干抗挫能力的途径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大学生骨干遭遇挫折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战胜挫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完善挫折教育网络,完善培养工作机制

有效应对挫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这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共同创造、传承并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挫折教育中,高校要努力创建一个校园环境美、人际关系和、学术氛围浓、管理水平高的校园文化环境,并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报刊杂志、广播、宣传栏、现场心理咨询、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形式,帮助包括学生骨干在内的广大学生放松心情、摆脱压力、消除负担,并使其端正态度,积极适应环境,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此外,近期在部分高校试点开展的导师制是促进大学身骨干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导师制”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方式,特别适合解决学生骨干在工作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个性化问题,通过老师的人格魅力与行为示范影响学生骨干,把教书育人与学生干部成长有效结合起来。

其次,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身教胜于言传,孩子天生会模仿,家庭成员的示范行为深深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性格,是孩子健康心态的第一责任人。父母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确定其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引导树立爱拼才会赢的理念,通过努力实现阶段性的目标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要鼓励孩子多实践多思考,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尝试拼搏,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为成功打基础,电灯的发明、镭的发现等科学的进步无不是失败之后的硕果,关键在善于总结教训、建立适度的行动目标,让孩子在挫折中爬起来,越挫越勇。孟母三迁,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的良好示例,良好的家庭内外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骨干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部分大学试点的家长委员会制度也是家庭教育在高校的延伸,学校邀请家长来校听取学校工作安排总结和提出发展意见建议,并共同商讨打学生教育管理热点问题,并为学生诸如就业创业指导、认知实习实践等提供帮助,特别是提供大学生骨干发挥领导与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机会,家校双方齐心协力,共同为大学生骨干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共同呵护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成才。

再次,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大学生骨干的受挫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发生的,这时,如果社会中充满互相关心、爱护、体贴、宽容和帮助的氛围,受挫者就会从其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并越挫越勇,走向胜利。[7]马加爵的杀人动机表面上是因打牌等琐事引起,然而调查后发现他自身因贫困、社交问题、学业压力等是深层次背景;复旦黄洋投毒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和、其家庭贫困而社会关爱较少等引发的。社会对大学生骨干的积极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引导志愿服务以及对大学生骨干犯错误的宽容包容,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骨干战胜苦难,走出困境,战胜挫折。因此,我们要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感受到过国家和社会的温暖。同时,校友也是一支值得信赖、充满活力的力量。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对学生进行个案教育,为在校大学生骨干提供学业和职业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利用优秀学长的力量现身说法,帮助在迷途中的学生走出困境。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骨干自我调适能力

有效应对挫折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也要大学生骨干自身的努力与调节。

一是调整心态,宽容处世。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冲突在学习工作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有竞争就会有成败,心理挫折在所难免。大学生骨干要从自己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保持良好的生活心态,并科学看待挫折,挫折既带来困惑和痛苦,也能让人从中吸取教训、走向成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此外,作为学生骨干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不仅为人处世虚怀若谷,而且面对同学或他人的非善意行为能保持克制、有礼有节,不让矛盾激化。因此,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保持宽容的心态是大学生骨干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前提。[8]

二是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骨干面对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校园中的大学生骨干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磨炼,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然而他们一般有着极大的成就动机,总想大展宏图,对自己的目标定位过高,工作中体现为过于自负。然而,现实生活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因为对困难的准备不足而手忙脚乱,容易自暴自弃。因此,大学生骨干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建立恰当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要求、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不同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确定动态的奋斗目标,在不足的方面补缺补漏、迎难而上,在长处方面再接再厉、建立优势。另外,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和方式方法,敢于接受新事物,善于运用新技术,在变化的环境中清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三是适当渲泄,转换目标。精神发泄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法,把积郁心头的苦闷情绪通过某种合法手段发泄出去,自由地表达受压抑的情感,以此达到心理平衡。可以采取与信任的老师朋友交谈,写日记叙述不愉快的经历,体育锻炼,在会议或团队发表意见,大声唱歌、心理咨询等方法把苦闷情绪发泄出来。让不良情绪渲泄出来后,会有一种释放感、轻松感,思维变得更灵活、更开阔。当然,渲泄情感必须采取正当的、合法的手段进行。[9-11]由于学生骨干工作的不确定性增多,如果活动计划的预期目标受挫,可以立足已有基础,尝试转换目标,获得新的胜利,正如愚公不一定要移山,通过搬家他也可以自由地与外界交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动火阑珊处。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生骨干激励机制

教育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使被激励者按照既定要求自觉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对于大学生骨干来说,要掌握他们工作的动机和需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其各种正当的、积极的需求,激发凝聚力与战斗力,促进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一)目标导向

大学骨干队伍建设的目标导向是要能够激发学生骨干们的内在动机、使行为达到预期要求的目的或标准。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大学生作为告知群体,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每个学生骨干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他感觉到自己在完成组织目标中的地位,让他们参与目标的制定、参与项目的决策、给予具体工作任务,并善于挖掘每个人的特长,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归属感,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和满足。当然,进行目标导向要设定完成期限与进行绩效考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让学生骨干感受阶段性的胜利和荣誉,在感受收获的喜悦中继续奋斗不息;要定期召开大学生骨干总结会议或分析会议,肯定成绩,发现不足,统一意见,坚定共识,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或修正,坚定实现目标的信念。

(二)榜样示范

榜样激励是学生骨干在认识榜样的事迹后,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在行动上采取自觉的作为。榜样既包括社会名人、感动人物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模范,也包括大学生身边的先进老师与学生的典型事迹。特别是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骨干接触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他们积极向上的言传身教与优良高尚的师德师风能极大促进学生骨干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康上进心理的养成,激发起学生骨干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三)情感关怀

相对于一般的大学生,由于学生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大学生骨干的情感更具有两面性,既有对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努力与评价不相称的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老师的表扬赞许、同学的崇拜肯定时奋发向上的进取情感。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学生骨干情感触发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巧妙激励学生,用坦诚真挚关爱方式,用爱去感化学生,引起共鸣。要善于利用总结会或谈心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错误时深刻剖析自我,总结失败教训,警惕重蹈覆辙,从内心深处感到师生的关心和鼓励。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获得成功时所体验到的那种兴奋、昂扬心情的追忆,在适当范围宣传、表扬或奖励,让真情流露,使激情再现,使学生骨干体验自我实现的快感,并更加积极、主动、乐观去把握大学生活。[12]

(四)奖惩分明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需要通过奖励或惩罚,来进行正激励或负激励,并且更需要公正、公平、透明。在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进取、竞争向上的组织环境,既鼓励学生骨干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又允许不同的学生骨干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在良性竞争中探求更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要加强奖惩制度建设,赏罚分明,既看到学生骨干工作实效,也兼顾其努力积极程度;既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对创造性、灵活性完成工作的学生骨干进行表彰,也要对作风懒散、不积极不主动不作为的消极分子进行批评;奖惩要及时、适度、适量,重在弘扬正气,重在激发潜能,鼓励求真务实学生骨干再接再厉、再创辉煌,鞭策消极落后学生骨干正视挫折、争当先进。[13]

(五)激励相容

激励相容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茨提出,指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使组织既定目标达成的一种机制。[14]它实质上是要构建一套相容性的激励机制,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价值目标的最大化,让大学生骨干在多为组织做贡献中成就自我价值,实现双赢。学校与学生着眼点不一样,所处的地位与掌握的资源不对等,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相同等,学校更多的是从整理利益和大学形象出发,而学生更多考虑是个人的成才与发展。但是,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缺一不可,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主人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导、掌舵者,二者同舟共济。因此,学校要努力健全学生参与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大学章程等形式保障学生骨干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管理,设置相应机构与平台,加大各方面投入支持学生的自我管理,帮助提高各级学生会和学校社团的管理水平,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大学生骨干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使其真正发挥桥梁、纽带、表率和助手作用,实现学生骨干主人翁的地位与学校科学发展的统一,让学生骨干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奉献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成就。

[1] 周 尧.浅析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会干部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1, (2):178-180.

[2] 尹润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0-143.

[3] 孙锦涛.教育组织行为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4] 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百度百科:激励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Hin fkjPKEIKKN2sV5yC8qLy4yDR8Y3XUsf6c-Vhiw9PJ182UsWXv7u Fmw5 mXDTg

[6] 百度百科:激励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Hin fkjPKEIKKN2sV5yC8qLy4yDR8Y3XUsf6c-Vhiw9PJ182UsWXv7u Fmw5mXDTg

[7] 王宇丹.关手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途径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11-14.

[8] 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付 蓉.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与矫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100-103.

[10] 张 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45-148.

[11] 谢 骐,黎 娅,邓 奕,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管理机制浅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141-143.

[12] 刘平胜.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激励问题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113-115.

[13] 贺一松.大学的文化责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1(1):150-153.

[14] 胡永新.教师激励的偏失与匡正[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80-82.

Frustration and Moti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From the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rspective

ZHANG Zhi-zhong1, ZHUANG Guo-min2
(1.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Fujian , China 2. College of Law,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Fujian , China )

College student cadres are the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frustration and incentive theory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e should do these as follows: First, we should perfect the frustration education network. Second, we need to improve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raining. Third, we shall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self-adjustment capability, mental fi tness and ability to overcome setbacks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 Last but not least, we still have to establish the college student cadres’ incentives system of goal orientation, model demonstration, emotional care,rewards and punishments,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llege student cadres; frustration; incentive;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641

A

1673-9272(2014)05-0158-05

2014-08-13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计划:“基于教育组织行为学视角的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研究”(编号:JB12019S)。

张志忠(1981-),男,福建漳浦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骨干挫折大学生
Holism in Education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挫折使我更坚强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挫折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