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敌打赢才是“本”

2014-01-11王达

政工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血性病痛战士

王达

杀敌打赢才是“本”

王达

查看某部机关下基层“三帮”方案,看到:查看连队是否做到以人为本,将绿豆汤、热水保障到了训练场;了解干部骨干是否批评战士太严厉,不能以人为本地和风细雨解决问题;……可谓处处事事“以人为本”,可如此的“本”能换来官兵真的敢上战场和能打胜仗吗?

本,原意为草木的茎或根。哲学上讲,是指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写入党的文件,其内涵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肯定,既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又包括教育人、塑造人。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公众性,绝非以“某个人”为本。因此,考察其实践,不应曲解。

报载:今年元宵节当天,某集团军首长机关带部队在“不预先勘察地形、不设定预案脚本、不提前通报敌情”的条件下随机展开演练,防卫星侦察、反精确武器打击等10多个课目在复杂地形和电磁环境下同步展开。虽然一些单位出了洋相,冒了不少风险,但挤掉了以往训练中的水分。领导机关以上率下,不再“单纯保安全”“不以事故论乾坤”。很多人认为,“大冬天大过节的又没有敌情,搞这些有意义吗?太不人性化,太不以人为本,太不考虑基层了!”到底“本”是啥?练出能杀敌打赢的本领才是“本”!这是一支军队的“本”,也是考验单兵作战能力的真本事。

带着这样的问号、叹号,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1978年越南在圣诞节入侵柬埔寨。二战时期,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苏联对德反击战的转折点是在40年不遇的恶劣天气下进行的。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可见,战争的到来往往带有突发性,不分节假日,不分寒暑。决不能以“以人为本”“人性化”为借口,甘当和平兵、消极保安全。杀敌打赢才是“本”,为啥此“本”变彼“本”?最大的病因还是出在思想上。总的说来,让“本”变质,源自战士有三怕:一怕伤残病痛,二怕吃苦受累,三怕反复麻烦。这也不难理解,每逢重大演习、比武、会操,以上三点通常会反复折磨战士的神经。可我也想问战士们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用汗水、病痛换你的生命、换父母亲人的期望,这笔账咱只赚不赔。领导干部也有三怕:一怕家长上访影响部队声誉,二怕发生事故影响单位政绩,三怕承担责任影响个人前途。算来算去打的都是自己的小算盘。

要想从根上正“本”,关键是解决思想问题。一是要有心怀全局的大局意识。不谋算个人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提高部队战斗力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二是要在血性中培育战斗精神。培育战斗精神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一张口头支票。是掷地有声、踏石留印地把战斗精神、拼杀精神激发起来,个个都有虎啸山林的气魄,人人都是军中利剑。三是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使命担当。不是混吃靠点等工资,更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军人就是为准备打仗和打仗而生,注定比常人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悲壮、一份荣耀。我们要把战士培养成有血性、有本领、能战斗、能打赢的军中猛虎。敌人不会对我们心慈手软,战机稍纵即逝,平时娇兵练假把式,战场上就要以牺牲为代价,如此“以人为本”,实为舍本逐末!

【作者系65939部队政治委员】

猜你喜欢

血性病痛战士
体味病痛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除病痛——路生梅在陕北的50年
鸡蛋战士
产后病痛重调理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血性中国兵
血性中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