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谣言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以芦山地震为例

2013-12-12付沛沛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芦山谣言公众

□ 付沛沛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地震发生53秒后发出首条关于地震的微博,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于1分钟后发出地震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搜索救援、寻亲报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微博在网络空间里迅速飙升。人们再一次见证了“微动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然而,在微博影响力激增的同时,谣言插上微博的翅膀,也得以迅速蔓延、大量传播,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芦山地震中的微博谣言

在芦山地震发生后十数天里,各路谣言四起。本文选取了10则较具代表性的微博谣言作为样本(表1),通过对谣言样本的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四大特点。

表1:芦山地震微博谣言典型案例

1.谣言传播速度迅疾。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使谣言在短时间内扩散式传播,并抢先在权威信息发布之前进入受众视野。芦山地震中的微博谣言几乎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出现,并像病毒细胞一样裂变式增长,迅速波及全国。

2.谣言传播具有广维度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 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芦山地震“十大谣言”均是从微博开始散布,并通过微博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向手机、贴吧、论坛和QQ等媒体扩散。

3.谣言和事实真假难辨。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性特征,能在情况尚不明朗的时候向受众提供信息。乔装打扮的谣言混杂于真假莫辨的各类信息中,简单的重复变成了解释,进而影响公众舆论走向。

4.双重的社会危害性。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微博被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网民在线上线下调整身份的过程中,使谣言从微博平台渗透到现实生活,带来双重的影响力和杀伤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指出,“寻找徐敬回家”这则谣言严重影响人们在现场信息发布、急救技巧普及、伤亡数量及时公布等方面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原因

(一)政府与公众: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谣言的此起彼伏。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给出著名的谣言传播公式:R=I×A,即谣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与公众。①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国际新闻界》, 2012年第2期。来自政府部门的辟谣信息不足,公布的信息无法满足受众知晓真相的需求,就会推动人们通过谣言来消除对事件的不确定性,间接造成谣言的滋生和蔓延。

在“多张雅安地震现场图”谣言中,网络上流传着一组“房屋一片废墟,伤者倒在地上”的图片。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未将相关信息及时公布,致使事件的模糊性增强,公众因缺乏安全感而猜测不断,于是谣言乘势肆虐。

(二)散布者:利益诉求

传媒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最大限度地博取眼球就意味着带来相应的财富。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散布者不惜以歪曲事实的方式吸引注意力。首先,从微博运营商来看,不少网站基于商业考虑,为了从产品中获取利益,或者追求轰动效应,对谣言重视不够,甚至不顾后果,对谣言持纵容态度。其次,从造谣者来看,为追求某种利益或吸引关注以弥补个体在群体中的孤独感,肆意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恶意炒作,致使谣言快速扩散。

“寻找徐敬回家”这则谣言实为有人利用灾后的民众爱心,发布寻亲微博,利用高额吸费电话赚取经济利益。“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则是造谣者为吸引关注发布的虚假信息,后被江宁公安在线辟谣:这条搜救犬,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救了32人,牺牲了;后来它又在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救了32人,又“牺牲”了;再后来的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它又救了32人,再次“牺牲”;这次的地震,它再次救了32人,再次“牺牲”。

(三)受众:集体盲从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①汪青云、付沛沛:《从小月月事件看网民的从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0期(上半月)。罗斯诺在《谣言的内幕》中指出,谣言表达了试图认知生存环境的人们的忧虑和困惑。②赵喆:《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以芦山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中国报业》,2013年第4期(下)。人们在缺乏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中引发恐慌情绪,个体的恐慌借助人们的从众心理和极端情绪的相互传染而迅速爆发,偏激的言论和不实信息就成了谣言传播的基础。

在这次芦山地震中,“地震局内部消息成都9.2级地震”借助极端化的表达方式和高可信度的信息来源广为流传。虽然公众对其可信性存在疑虑,但在地震这种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仍然本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社会心理大肆宣扬。微博时代所具有的碎片化、浅表化等特征将这种盲从心态进一步放大,网民在传播过程中不自觉地扮演了“乌合之众”的角色。

三、微博谣言的应对策略

微博谣言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互动参与和协调配合。本文根据微博谣言传播的特征和成因,从三方面提出治理谣言的对策。

(一)政府主动出击,抢占舆论制高点

微博既然能迅速产生和传播谣言,同样也说明信息流通越快,辟谣功能越健全,信息越容易去伪存真。基于对微博的影响力的分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的概念。也就是说,信息公开越及时,辟谣就越有力。舆情专家祝华新指出,“政府部门和军队遇事早说、主动说、持续说,是与媒体打交道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政府部门应让公众充分知情,保持信息主渠道的畅通,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不给谣言生存和传播的空间,控制信息流的上游。另一方面,转变原有观念,纠正“公众知道太多会对社会稳定不利”的想法,以有利事实消除公众猜忌,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媒体强化把关作用,引导正确舆论走向

媒体是信息的“把关人”,履行好这一职责,微博谣言的负面效果就会得到有力的遏制。首先,传统媒体具有微博等媒体无法比拟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面对模糊性强的消息,传统媒体应及时发布权威性信息,针对谣言内容,积极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其次,媒体应与政府形成联动,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为政府和民众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及时收集民意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掌握舆情争取主动权。此外,媒体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提高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的同时,切实发挥把关人作用,将谣言扼杀在萌芽中。

(三)培养意见领袖,用好“拇指话语权”

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而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大于10万、100万、甚至1000万的“大V”账号,这些“大V”们的一个转发或评论,更是成为网络热点的“风向标”。③《央视炮轰微博谣言:要保持理性》.http://www.21cbh.com/2013/8-11/5NMDM2XzczOTk5Nw.html。政府部门、媒体及微博运营商可以吸引和组织微博知名网友参与评论,培养意见领袖,在微博谣言形成阶段做到洞察和引导。意见领袖发表有影响的见解,重新构建公众讨论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敦促公众理性思考,可以将公众讨论的焦点扭转到有利于事情顺利解决的轨道上来。

总之,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谣言也在迅速壮大。治理谣言需要政府、媒体及微博运营商多方联动,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澄清事实,谣言定会不攻自破,其带来的负面效果也会得到有力的遏制。[本文系2013年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DXQ19)”]

猜你喜欢

芦山谣言公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谣言
春回芦山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