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3-12-09薛伟利

关键词:语文味回归小学语文课堂

薛伟利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摒弃“串味”现象,上出语文课的特点,也就是上出“语文味”——体味语文味、读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 串味 回归 小学语文课堂

说到语文课的本色,张新华的一段话可谓一语中的:“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堂上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不管涉及到什么领域,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姓‘语。”笔者置身基层,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颇有感触:尽管新课程实施了好几年,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有所更新,但语文课的效率还是不高,课堂中不乏一些异化的东西,语文课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语文课堂看似议论纷纷,热闹非凡,形势一片大好,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 反思:语文课“串味”现象

1.偏离轨道,内容开放无度

课文有不同的体裁,有各种各样的主题,教学时不管是文学性强的,还是科学类的文章,都要突出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不少老师对一般故事、传记等类型的文章还能把握其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对科学类的课文,往往或轻或重地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一位老师在上《陨石》一文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读了五篇文章,还有一位学生带来了《蓝猫淘气三千问》中有关陨石的光碟,大家一起欣赏了其中的几个片断,这样一节课就过了三十分钟。学生确实学得很快乐,主体地位体现了,潜能发挥了。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偏离了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科学课?怎么变成陨石知识的大拼盘?难道这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课向生活开发?难道这就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

2.缺乏引导,语言苍白无力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诗歌就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拟人、夸张手法的运用,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情感的熏陶。而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中诗歌教学味如嚼蜡,索然无味。在学完《风》这篇课文后,一位老师让学生用“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在……时候,我们知道风的存在。”这一句式进行迁移说话。一个学生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在房屋倒塌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捣乱了。”另一个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不对!不能说‘风来捣乱,要说‘风的存在!”老师想了想说:“哦!是的,要按句式来说。”

老师没对学生加以引导,而是以句式的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形象的诗歌解读变成关于风的理性说明,原本鲜活的语言顿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案例中的“风来捣乱了”正是一个生成点,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大胆地调整教学预设,顺应学情,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特点,教出语文味来。

二 回归: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分析以上这些“串味”的语文现象,我们不难体会到要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必须静下心来,抛弃浮华,摒弃“串味”,让学生充分地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1.挖掘教材情感点,调动情感功能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我们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作者对大自然爱的情感,对生活爱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爱的情感,贯穿于其作品之中。这些都是教材的结合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幸福的回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文章的语言鲜活,情感深厚,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伟人的深厚感情,尤其是后者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表达了人们缅怀总理、热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感情。《鸟的天堂》、《观潮》等都是学生学习写景物的好范文。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努力让学生去感受课文所包含的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感染、熏陶和激励。

2.学生情感点,激发情感体验

我们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而学生由于缺乏体验,对作者的感受往往难以真切地把握。如何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理差异,情感差异,让他们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情思呢?我们在教学时要找准学生的情感点,促进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在教《一夜的工作》时,我问:“看到这简单的陈设,看到这简单的晚餐,了解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促进了学生角色的转换,加深了学生情感的感受,引发了学生的情思,进而化作了学生富有情感的语言:“总理呀,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呀,你办公室的陈设为什么如此简单?您工作了一夜,就只吃几粒花生米,喝一杯清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呢?”“总理啊,公鸡都叫了,你安心地去睡一觉吧!您的健康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幸福啊!”……从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言中,我们分明感受到情感的涌动,这是学生心灵的真切呼唤,这是学生情感的自由表白。说着说着,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似乎骤然间与学生的情感相通了,共鸣了。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真正摒弃了“串味”现象,充满了原汁原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到发展,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语文味回归小学语文课堂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