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皮外科术结合90锶贴覆放疗治疗胸前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2013-12-04白朝

关键词:疙瘩放射治疗纤维细胞

白朝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胸前瘢痕疙瘩是指位于两侧锁骨中线之间,上界为胸骨柄上缘水平,下界为胸骨尖突水平出现的瘢痕疙瘩。采用表皮外科术结合放疗治疗胸前瘢痕疙瘩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源自我院皮肤外科门诊患者,共75例,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19~55岁,平均33.7岁。皮损总计106处,皆有不同程度的痒痛。皮损面积为2.5~6.3 cm2。病程为2~10年。依照就诊顺序先后分成2组。A组38例患者,56处皮损,采用表皮外科术后90锶放射治疗;B组37例患者,50处皮损,单纯采用90锶放射治疗。

1.2 临床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患处常规消毒铺单,注意瘢痕疙瘩凹凸不平处的消毒处理。选用2%利多卡因和注射用水各2 mL,加入肾上腺素0.5 mL,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使用双刃碳素钢刀片,左手将皮损处周围皮肤展平,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刀片两端,略略弯曲,沿皮损基底,水平切除病灶。创面止血。注意无须全部切除皮损,尤其是正常皮肤与皮损交接处。用小针头做电干燥时的电极,汽化切除部位的表皮边缘,以求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创面压迫5~10 min,见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包扎。

1.2.2 放射治疗 A组术后24~48 h之内,开始90锶贴覆放射治疗,每次400 cGy,连续5 d,术后1个月加强1次,剂量为500 cGy,总吸收剂量2 500 cGy。B组直接放射治疗,频次、剂量与A组相同。

1.3 疗效评定 参照蔡景龙制定的3级分类法[1],并结合临床实践对疗效进行评估。临床治愈为自觉症状消失,瘢痕完全软化,变平,触之柔软,肤色基本正常,治疗后12个月未见复发;显效为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瘢痕60%~70%软化,变平,触之硬度由原先的重度变为中度和轻度,略有色素沉着,治疗后12个月未见复发。无效为自觉症状和瘢痕外观,质地未见明显改变,或临床治愈后12个月复发。

2 结果

其中A组2例,B组3例患者在核素贴覆处出现红斑、水疱,破溃,考虑为放射性皮炎,停止继续放射治疗,对症处理后痊愈,但瘢痕疙瘩呈进行性生长,采用瘢痕内注射激素控制。疗效统计为无效。2 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见表 1,图 1。

表1 2种疗法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胸前是瘢痕疙瘩好发部位之一。多见于青壮年,一般由毛囊炎等造成的皮肤微小损伤而产生瘢痕的进行性生长,自觉症状明显。发病机制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因个体差异以及前胸处皮肤张力所至[2]。

表皮外科是水平方向的外科[3]。40年前,Dr.Walter Shelly报道了表皮外科技术,1976年他提出了“表皮外科”这一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到皮肤外科领域。现在的学者认为,皮肤损伤后,伤口周围的组织具有将伤口拉开的张力,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肉芽组织则有将伤口张力缩小的作用[4]。采用表皮外科技术治疗前胸瘢痕疙瘩,可以较传统的手术治疗显著降低伤口愈合的张力,从而抑制了瘢痕的生长。另外,操作简单,治疗层次精确,治疗效果显著,疗程短,患者痛苦小,伤口愈合早。

既往的研究表明,治疗中不将瘢痕疙瘩彻底切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段红杰等[5]研究显示,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中的成纤维细胞也有散在区域,存在类似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和交错重叠生长的现象。段非交[6]报道,采用距离瘢痕边缘0.5 cm切除瘢痕的方法治疗瘢痕疙瘩取得了满意疗效。这也印证了我们的临床实践。

自从有研究报道手术结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至今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7]。术后结合放射性核素90Sr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肯定,徐荣等[8]报道,采用90Sr治疗瘢痕疙瘩440例,有效率达90%以上。刘金安等[9]报道,采用手术结合放射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达95%以上。但是放射时间的选择,文献报道众说纷纭。参考既往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在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周期的G2和M期进行放射治疗,即术后24~48 h,抑制瘢痕生长效果最为明显。

部分患者对射线敏感,即使彻底的屏护非放射区域,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区域甚至非放射区域都有可能会出现放射性皮炎。停止治疗并对症治疗可以缓解。但术后瘢痕疙瘩明显复发,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提示我们放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放射区皮肤的变化,避免放射性皮炎的进一步损害。

[1]蔡景龙,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107,161.

[2]鲍卫汉.实用瘢痕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4-77.

[3]刘辅仁.皮肤外科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33-144.

[4]Lawrence WT.In search of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keloids:report of a seri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Plast Surg,1991,27:164-178.

[5]段红杰,高建华,雷涛,等.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布特征及其增殖活性[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2,18(16):335-336.

[6]段非交.保留瘢痕边缘法治疗瘢痕疙瘩11例[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2):186-188.

[7]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8.

[8]徐荣,张启元.90Sr敷帖器治疗瘢痕疙瘩440例疗效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10,40(1):115-116.

[9]刘金安,王爱芬,刘粉霞.187例瘢痕疙瘩放射治疗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9(4):270.

猜你喜欢

疙瘩放射治疗纤维细胞
分枝杆菌感染中成纤维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木疙瘩山上的岩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小红薯成为金疙瘩
系列性科普
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及肺功能指标评估
安安琪琪的故事㉑咦?为什么我没有红疙瘩?
疙瘩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