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与协作:地方院校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
——以肇庆学院为例

2013-12-04廖诗艳

成人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肇庆农村教师师范生

廖诗艳

(肇庆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广东肇庆526061)

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实然的困境。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理应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进行以“专业化”为核心理念的改革,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1]服务地方,服务农村。肇庆学院在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中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以服务与协作实践着自己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责任与承担。

一、传统与现实,成就了服务粤西基础教育的使命

历经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到肇庆教育学院的沿革,2000年,肇庆教育学院与西江大学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肇庆学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里程。4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延续着厚重的师范教育传统,秉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理念,在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塑造高素质师资,在师范生培养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为地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师范毕业生面向基础教育就业的占70%以上,肇庆、云浮两地的中学校长30%以上都是原西江大学和肇庆教育学院的毕业生。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延续传统又办出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需要考虑的新命题。学校视教师教育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出了“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发展定位,突出“师范特色”和“地方特色”,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首先,明确自己的服务定位,为粤西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坚持错位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与基础教育结合的师范生培养之路;其次,根据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已经实施的美术音乐专业主辅修艺术教育实验、高师数学教师教育改革试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再次,建立师范学部,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打造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平台,在应用型人才的框架内培养强技能、职业化的高素质教师;最后,开拓视野,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场域,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开放的体系内进行新模式的探索。

二、输出师资,服务地方,培育新型教师文化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受到责难。教师教育变革应该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知识的通识化和教师能力的综合化,[2]主张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扩大教师自主权,促进课堂教学合理化,提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和研究。[3]肇庆学院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改革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开展个性化培养

肇庆学院密切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对教师的新要求,不断进行培养方案改革。2008年制定了面向学生主体的复合型、学术型、自选型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具有肇庆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在全校36个本科专业设置了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有机衔接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起自主发展的平台。

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讲,培育一批下得去,守得住、有发展后劲的优秀教师是立足地方发展的长远考虑。粤西地区是广东省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肇庆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粤西地区的农村,自幼家境贫困,立志改变现状的大有人在。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对新生进行生源地及未来就业意向的调查,以此为依据,将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有意学成之后回到家乡、献身教育事业的学子,学校签订契约,给予充分的学习和后续发展机会,着力塑造其成为骨干教师。学校每学年都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面向基层进行就业。

(二)改革课程,奠定宽厚基础,提升应对变革的能力

农村基础教育缺编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专业不对口且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具备宽厚的基础,一专多能,对农村教师来说是急需的。当代科技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才能从容应对变革,达到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两方面同等的发展。由此,肇庆学院进行了课程体系架构的改革,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中,以通识课程平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以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打造学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以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首先,构建了肇庆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面向文史类学生开设了“自然学科综合类”课程,面向理科类学生开设了“人文社会学科综合类”课程,面向所有教师教育类学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师范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其次,在教育课程模块上,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与教育技能课。教师教育拓展课程,加强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及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根据地域特点,加大对农村的研究,开设农村教育专题课程。如: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环境开发等课程。

(三)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新型教师

肇庆学院在校生中师范生始终占60%以上,目前更是超过了90%,采用实践性的培养模式,着力塑造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为粤西地区培养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融合的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打基础。学校整合教育学科教师和各学科教育法教师,统一管理其专业发展。定期选送教师外出培训,每位教师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学习学科前沿的理论;[4]外聘一批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为兼职教师,为师范生讲授课程、指导实践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师资

一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校通过举办观摩教学、学术报告、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广大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讲授与自学、指导与探究、理论与实践、启发与创新的教学过程;二是通过教研立项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申报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教学研究项目。验收通过的大量项目,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3.资源整合,打造新型教师教育文化

在学校建立多种专题资源网站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化校园,旨在提高资源的共享率,改变传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立师范学部,统筹各科教学法师资和师范教学资源,搭建强有力的教师技能培训平台,培养高素质教师。

4.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性环节的实效

一是低年级力求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形成教育专业基本感知,增强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到三年级增加模拟实习和试教的机会,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及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延长实习时间,第四学年的一个学期到农村进行顶岗实习支教,强化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三、院校协作,引领教师走向幸福

院校协作主要指大学和中小学基于共同的兴趣和利益,建立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契约化的协作关系,共同实施教师教育和研究项目,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肇庆学院凭借地域优势,多方面投入力量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引领农村教师走向幸福。

(一)技术引领,带领农村教师走向致富路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教师首先是作为“生物人”而存在,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有更高的精神上的追寻。待遇低、工资拖欠、农活繁重且家庭收入不高是农村教师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的原因之一。肇庆学院整合学校的技术力量,通过科技下乡、校地合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解决。

肇庆学院陆续组建了应用生物、特种水产、园林植物和果树等研究所,针对粤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暖地型常绿技术”、“减少贡柑裂果和错开成熟期技术”、“彭泽鲫引种繁殖及推广养植技术”等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推广到五十多个县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此外,肇庆学院还通过“三下乡”活动、产学研合作等形式为农村服务。每年暑假都有30名不同专业的专家与300多名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培训活动。“博士教师服务团”为当地提供各种技术扶持,一些生物专家甚至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各种养殖技术。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专业引领,达至幸福

农村教师对专业发展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对专业发展的意义、目的等缺乏理解,需要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引领,使其达至物质与精神统一,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信念齐备,肯定自我内在价值的幸福境界。

1.继续教育培训由学历补偿转向学力提升

肇庆学院的培训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差别较大,而且布点分散,培训工作难度较大。学院针对这些特点,改变以往单纯以学历补偿为主的做法,坚持两条腿走路,重在提高农村教师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一是探索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施行师范生顶岗实习一个学期的模式。师范生与指导教师给实习学校带去新的理念和书籍。与此同时,免费对顶岗出来的实习基地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素养与从教能力;二是远程教学与集中面授相结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计农村教师最需要的课程,为参与培训的教师设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农村教师多数专业不对口且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设计通识课程,为其后续发展储备力量。农村教师对新课程存在较大畏难情绪,设计针对新课程疑难解答的课程,帮助其走出困境。农村教师易安于现状,以“匠人”自居,设计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动态课程,帮助其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实现职业领域的升华。集中面授主要是针对同一时间大规模的培训任务。

2.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随着教师发展主题的转向,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专业引领,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学校水平的教师发展置于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框架之中,通过环境网络的建设,团队、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中小学教师的个体发展,提升学校教师整体水平。[5]一是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对于研究者来说,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其理论发展的沃土。肇庆学院定期组织教师介入中小学教学实践,在相互交流中增加实践经验。定期组织各科教学法教师进行交流,不断提升其教学及学术水平。同时,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实践情境下进行学习与发展,明白改革的意义和进行的方法,并将新的教学策略带进课堂;二是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研究培育农村教师的理论意识,协助教师领悟专业发展的目的并制订专业发展活动。通过对话引导教师的反思意识,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敏感性,促成个体教学经验的深度分享与充分应用,形成经验性反思机制。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研究者协助教师对呈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清晰透彻的分析探索,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帮助教师建立观念与行动的联动;三是共同研究,共生共荣。肇庆学院成立基础教育研究所,建立科研队伍,深层介入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基础教育重大实践问题和前瞻问题研究,走出教育学发展的迷茫,为教师教育整体计划的改进积累专业知识。研究者积极地融入中小学传统的教研活动之中,以自主发展共同研修项目为载体,引导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协助教师完善研究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实践场域的事件,走向研究型教师。

[1]陈菊.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之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89-93.

[2]茹荣芳.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4).63-66.

[3]黄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师教育研究新动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40 -44.

[4]和飞.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突出地方院校办学特色[J].大学(学术版),2011,(7):41 -44.

[5]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J].电化教育研究,2007,(6):45 -48.

猜你喜欢

肇庆农村教师师范生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肇庆学院封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