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探析
——以常州市为例

2013-12-04夏道明王永利

成人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常州市业余市民

夏道明,王永利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新市民”是指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和实现工业化和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那些离开祖辈依存的田地,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那些农民。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转居”的农民及广大的农民工,这里主要指农民工。这些“新市民”在价值观、居民身份、社会地位、文明礼仪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有别于城市市民,处于“市民化”的过程之中。因而迫切需要对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方面,社区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的教育领域和多元化的教育功能,承担着新市民教育的主要角色。开展新市民社区教育是促使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迅速市民化的必要途径。

一、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

新市民社区教育既不完全等同于城市的社区教育,也区别于农村的社区教育。其具有成人教育的一般特点,更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1.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发生场域具有明显的分散性

新市民的工作领域一般集中在工矿企业,苏南各个地方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的经济开发区及建筑工地。这些开发区一般都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而建筑工地更是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就造成了新市民的分布极为分散,进行相应的市民教育难度就相对增加。

2.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受众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新市民社区教育是针对新市民群体进行的,而新市民群体是处于由“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非城非乡”是其突出特征。他们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就业能力及竞争意识不强,与新的城市生活尚有较大差距。收入的微薄,生活的漂泊不定,工作的“脏”“累”“险”,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市民主观或客观上的歧视及不平等的待遇,致使他们普遍有着强烈的“过客”心理。总之,新市民群体人数众多,背景各异,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分布广,缺乏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3.新市民社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新市民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内所有新市民的教育活动,而社区内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满足不同对象内容广泛的教育需求,教育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正规教育形式,也可以采用非正规教育形式;既可采用全日制,也可以采用半脱产或业余学习,也可以采用自学形式;可以用课堂面授、远程教授、业余函授等形式,也可以运用师徒式、实践操作等形式,还可以采用座谈讨论、参观访问、经验交流、学术报告、个别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特别是信息网的建立,更为社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个性化的学习形式。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只有从社区的实际出发针对社区成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才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二、苏南及常州市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1.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的概况

苏南各地都比较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各级各类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在社区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些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活动服务于社区的全体居民,为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知识技能的增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新市民的社区教育。而直接服务于新市民的机构比较少。直接服务于新市民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农民工业余学校及新市民学校等。2006年11月28日,江苏省首家农民工业余学校在无锡市总工会正式成立。旨在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型和兴趣型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向农民工介绍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劳动等方面的内容,讲授工会和城市生活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组织习惯、仪表、心理素质、感知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培训;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像这样的学校,从2007年到2011年底,江苏省已建立了11102所,累计培训的农民工有1315978名。苏南地区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占全省的将近二分之一,比如苏州一地就有1000余所。南京市对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学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性优待:“毕业”可获市民卡,镇江、常州等地也都很重视农民工业余学校及新市民学校的建设和运作。

2.常州市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常州市政府及各类相应组织都十分重视新市民社区教育工作。2003年江苏洛克电气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创办“新市民学校”,常年开展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及文化体育活动,还开设“道德讲堂”,邀请劳动部门、社区大学的教师授课。这个学习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员工。目前,市建设局、安监局和市总工会等部门为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在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通过这一平台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开展安全教育、技术培训、权益保护和科技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按要求,常州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工程造价500万元以上的建筑工地都将开设农民工业余学校。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市社区教育工作,2008年,常州市建立了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市教育局成立终身教育处,作为全市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工作的常设领导机构。2009年5月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在各区和县电大或相应的教育单位组建社区学院,在乡(镇、街道)组建社区教育中心,在社区(村)组建社区居民学校,这样,常州市已经形成了“社区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学校”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在社区教育的内容方面,首先,常州市社区大学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开发了既具有科学性又能体现常州本土化、特色化的100门社区教育课程。其次,社区大学依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开发及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重点引进了网络课程资源5200门,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教育辅导、现代生活、道德讲堂、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并开通运行了常州终身学习在线网,为居民的学习提供最便捷、更优质的服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的人群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另外,为了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及途径,常州市社区大学经过精心准备,专门安排社区教育课程在常州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每个星期播出两讲,每讲课程时间大约45分钟。首批课程系列有素质教育类、休闲娱乐类、文化修养类、现代生活类等,课程的播出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后将有其他类别课程陆续播出。

3.常州新市民社区教育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主要问题

(1)新市民社区教育内容基础性、层次性不强

现有的社区教育是面向城市社区全体市民的,整体起点较高。新市民作为城市的新群体,整体上文化水平不高,中学及中学以下人群占大多数,社区教育中的许多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层次较高,显得曲高和寡。因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不足。

(2)新市民社区教育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已有的社区教育内容虽然涉及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但除了农民工业余学校及新市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用性、针对性较强外,其他的社区教育中针对新市民教育的实用性的课程不太多。新市民从事的一般是操作性、技术性的工种,对其开展的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主要侧重于实用性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3)新市民社区教育形式上主动性不足

新市民社区教育所采用的形式较多,比如:面授式培训、网络课堂、电视科教频道等。但是这些形式对于新市民来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被动性。由于新市民每天工作比较辛苦,很少有闲暇时间来主动接受知识、技能等的教育。这就势必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最终效果,对新市民素质的提高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常州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进一步完善

社区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市民,直接针对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少之又少。新市民处于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阶段,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思想层次整体偏低,因而对于他们的社区教育应该主要针对他们的这些问题与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教育内容与形式。

1.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

新市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在融入城市中有着很大的被动性。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匮乏,因而新市民社区教育应当选取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帮助新市民掌握常识性的文化知识、安全知识、维权知识、文明礼仪等等,通过这些对新市民进行普及型教育,逐步提升新市民的文化素养,为其融入城市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使其加速向“市民”转化,才能进一步提高相应的职业技能。

2.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新市民”社区教育中,要切实体现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必须将就业教育、技能教育及创业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市民素质和道德教育,引导“新市民”融入城市,建设城市。就像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所所要求的:“为农村进城人员(主要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村转移进城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

3.培育新市民的主体意识,强化新市民的“市民”观念

新市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求生存,但是大多数新市民尚未形成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并未把自己看做城市中的“市民”。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难以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姿态融入城市。因而,对于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新市民来说,社区教育可以增强其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将对新市民“主体意识”的培养纳入到社区教育内容之中,使他们能够消除对城市的隔阂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为其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4.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形式应当做到“切实性”“多样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形式要切合实际,根据新市民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取合适的形式,只有形式适当才有助于新市民及时、积极、方便地接受相应的教育,避免形式的单一、笼统。因而在开展与就业有关的新市民社区教育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地制宜,采取多渠道和多形式进行新市民社区教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按照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道德要求构建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各级各类模式。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新市民充分利用终身学习网进行针对自身需求的学习。对于增强自身基础知识素养,提升道德水平和文明礼仪的相关教育则可以利用更多的形式,除了常见的各种形式及利用网络教学外,还可以利用电视台的科教频道、送书进企业(流动书屋)、讲座讲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尤其要充分发挥“龙城讲坛”“道德讲堂”的重要作用,促进新市民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外,新市民社区教育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改变形式上的被动性,充分开展社区教育的宣传,积极主动地开展相应的社区教育,使新市民都能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接受社区教育,唯此才能使其迅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真正市民。

[1]林建鸿,郑明芬.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社区教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22-26.

[2]熊威.浅析我国社区教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5-27.

[3]邹萃.无锡成立农民工业余学校[EB/OL].(2006-11-30)[2012 -05 -08]http://js.xhby.net/system/2006/11/30/001477647.shtml.

[4]苏州市各区域农民工业余学校开设情况一览表[EB/OL].(2011-03-03)[2012-05-20]http://www.szjp.org.cn/.

[5]常州:农民工走进业余学校[EB/OL].(2008-02-26)[2012 - 05 - 10]http://www.xinnong.com/news/20080226/39755.html.

[6]梅向东,罗健.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构建的探讨——以常州市的个案研究为例[EB/OL].(2011-05-03)[2012-02 -15]http://www.czcu.net/news/2011 -05 -03/363.html.

[7]刘维俭,罗 健,徐澄范.深入推进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EB/OL].http://www.czcu.net/news/2011 -04 -25/365.html.

[8]曹诚.社区:培育新市民的重要载体[J].成人教育,2008,(4):48-49.

猜你喜欢

常州市业余市民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业余也疯狂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
常州市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