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岗位胜任角度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13-12-04黄人薇

成人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实训

黄人薇,肖 云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广州510405;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客服中心,广州510066)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职业院校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出胜任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发展型人才。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解析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知识、技能、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元素构成。第一,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的基本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基本判断识别能力、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力等。第二,专业能力是指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检查维修技能、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第三,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可迁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

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备的能力,专业能力则是从事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和学生的共同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企业通过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政府通过宏观统筹指导,影响学生获得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得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者,企业是合作者,政府是统筹者,学生是参与者。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学校层面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在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时,不做欲设专业所处行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不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在设置时仍侧重于知识传授、文凭获取,而非知识、技能、素质等职业能力的养成。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验、实训、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尽管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注入了相当比重的实验实训环节,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接触真实项目的需要。三是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匮乏。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但教师们普遍缺乏企业的相关生产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当前正在使用的工艺技术及发展情况。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缺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鉴定主要依靠国家统一举办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种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能力养成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企业层面

目前校企合作的渠道并不通畅,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学生从开始工作到适应工作需要一个过程,实习时间较短导致了学生刚适应工作就要离开,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困难。二是高职院校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对关键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但企业更需要学生运用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随着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希望通过低投入的人才培养成本带来强竞争力的企业收益,但这个愿望在短时间内较难实现。

3.政府层面

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先本科后高职,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本科院校的落榜者,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生源和地位,容易让高职学生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还不够足,学校较缺乏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建设经费,影响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校企合作方面上,缺乏政府的有力组织协调,没有完善的政策法规约束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无法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4.学生层面

多元化的校园生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放松了学习。“60分万岁、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导致学生学习散漫松懈,不肯下功夫。独立学习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学习兴趣不足,不思进取,不做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

1.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邀请相关企业参与,进行充分调研,贴近社会需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对岗位应用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胜任岗位工作。

在校内实训基地环境与生产实际环境存在一定偏差、校内教师技术支持不到位、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接收不了太多学生等情况下,可以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组织实习实训”的校企合作之路。企业的主导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情景,从而较好地培养出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并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取得职业等级技术证书。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多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技术骨干担任兼师,通过他们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养及相关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缩短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岗位的“零过渡”。

教育部[2011]6号文《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指出,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专业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企业层面

建立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积极作用的切实可行办法。企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生产实践基地,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生产骨干培训基地,学校和企业间开展学生实训、教师锻炼、员工培训、课题开发、产品攻关、技术改造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逐步形成“产学结合、产教并事、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保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企业可以采用“师徒制”,即企业人员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流程、指导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术细节。“岗位轮换”,即变换学生的工作岗位,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择更适应自己的岗位;“技术攻关”,即指企业人员、高职教师、学生一起采取联合科研的形式解决企业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工艺问题。

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上,企业可以采用营造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熏陶、工作纪律约束、建立鼓励学习和交流的机制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企业运行的实际出发,提出生产与管理上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建议,对于学生所提的合理化建议,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让学生感受到企业鼓励创新和学习的工作氛围。通过工作纪律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让学生明白工作环境的社会规则性更强,提高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政府层面

强化政府对职教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高职招生与本科招生并行制度,提升高职生源的地位和质量。尽可能地加大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向高职教育投资,以保证学校有足够的建设和发展经费。尽快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如减免已进行校企合作企业的部分税收等。尽快制定和完善企业必须和学校合作的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各方的合作行为,促进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使校企合作得以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4.学生层面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学生要摈弃“60分万岁”的错误思想,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养成职业素养,有意识地改变依赖式的学习方式,主动适应自己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EB/OL].(2012-03-14)[2012-08 -20].http://wenku.baidu.com/view/2f6f2a 9c51e 79b896802261b.html.

[2]查玉祥.以岗位能力需求设置图形图像专业课程的设想[J].新课程研究,2010,(9):42 -43.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