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2013-12-01李丽萍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刺激物支气管哮喘

李丽萍

(杭州市中医院,杭州 310007)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至秋分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减少发病的目的。它体现了中医传统的治未病思想。我们运用治未病贴膏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来自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15~76岁,平均46岁;病程1~26年,平均9.97年。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哮证缓解期分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及分期分型标准;②在治疗过程中不使用其他免疫增强剂,不吸入或短暂吸入糖皮质激素(每年少于1个月);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②对本试验处方组成药物过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精神病患者;⑤未按规定治疗,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贴膏组成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冰片,其剂量比例为1:1:0.5:0.5:0.1。取以上剂量比例的优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并将其混合粉碎,然后加入冰片、生姜汁调和,再加入赋形剂凡士林,分做成直径2 cm、厚 0.5 cm大小的药饼,备用。

2.2 贴敷方法

于夏天头伏期间的任何一天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穴,外用防过敏胶布固定。贴敷 2~6 h。若患者感到局部灼热难忍,可以随时结束贴敷。10 d后(即二伏)和20 d后(即三伏)各重复贴敷1次。治疗期间慎防感冒,避免疲劳,忌食生冷酸腥之品。

2.3 意外情况处理

若由于药物刺激皮肤出现水泡,小者无需处理,大者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并避免皮肤剥脱,防止感染。愈后会有暂时的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

2.4 观察周期

伏天治疗3次,疗程结束1年后门诊或电话或登门随访,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或复发情况。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观察患者哮喘症状、缓解期时间、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②参照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3]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估。全表共37个问题,分6个部分,包括活动受限(1~7题),回避刺激物(8~12题),哮喘症状(13~22题),心理情绪(23~28题),刺激物反应(29~33题),对疾病的担心(34~37题)。按5分制评分,1分为最好,5分为最差。③对贴敷后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3.2 疗效标准[2]

临床控制:不需任何平喘药物,保持无症状1年以上者。

显效:偶用平喘药物而缓解喘息者。

有效:喘息症状有所减轻,但时常需药物治疗者,或缓解期延长,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自身对照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临床疗效

100例患者中无效16例,有效56例,显效23例,临床控制5例,总有效率为84%。

3.4.2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后喘息和哮鸣音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缓解期延长,发作次数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发作持续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1)。详见表1。

3.4.3 治疗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患者活动受限、回避刺激物、哮喘症状、心理情绪、对刺激物反应和对疾病担心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详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

时间 n 喘息(分)哮鸣音(分)缓解期时间(月)发作次数 发作持续时间(d)治疗前 100 1.96±0.62 1.71±0.55 9.52±1.49 5.22±1.52 5.16±1.71治疗后 100 1.27±0.522) 1.29±0.522) 10.37±1.282) 3.09±1.881) 3.98±2.1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

时间 n 活动受限 回避刺激物 哮喘症状 心理情绪 刺激物反应 对疾病担心治疗前 100 10.55±4.01 14.26±4.86 15.53±3.56 10.24±3.48 11.56±4.20 8.13±3.26治疗后 100 9.12±3.832) 11.15±4.831) 11.01±3.582) 8.85±3.542) 9.05±4.402) 6.78±3.182)

3.4.4 贴敷时间与疗效关系

表3 各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比较

按照贴敷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4 h以下组(1组)、4 h组(2组)、4 h以上组(3组),3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治疗后各组患者哮喘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缓解期延长(P<0.01)。但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未见明显差异。贴敷时间长短对临床症状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4。

治疗后生命质量评分中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情绪、刺激物反应和对疾病担心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P<0.01)。贴敷时间长短对生命质量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5。

表4 各组治疗前后哮喘症状、缓解期时间、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s)

表4 各组治疗前后哮喘症状、缓解期时间、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

组别 时间 n 喘息(分)哮鸣音(分)缓解期时间(月)发作次数 发作持续时间(d)1 组 治疗后 33 1.25±0.781) 1.31±0.681) 10.38±1.371) 2.94±1.75 3.96±2.43治疗前 32 1.95±0.72 1.68±0.65 9.48±1.64 5.53±1.63 5.15±1.68治疗前 33 1.92±0.73 1.71±0.67 9.53±1.75 5.35±1.46 5.16±2.70 2 组 治疗后 32 1.22±0.731) 1.28±0.611) 10.45±1.351) 3.16±1.85 3.94±2.13治疗前 35 1.93±0.70 1.73±0.64 9.58±1.46 5.15±1.75 5.18±1.98 3 组 治疗后 35 1.35±0.641) 1.25±0.591) 10.33±1.331) 3.05±1.91 4.02±2.35

表5 贴敷时间与生命质量评分 (±s,分)

表5 贴敷时间与生命质量评分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

组别 时间 n 活动受限 回避刺激物 哮喘症状 心理情绪 刺激物反应 对疾病担心1 组 治疗后 33 9.15±3.432) 11.14±5.09 11.05±2.942) 8.94±4.061) 9.09±4.891) 6.81±3.252)治疗前 32 10.64±4.06 14.21±4.38 15.52±3.38 10.21±2.54 11.51±3.73 8.11±3.16治疗前 33 10.53±4.22 14.31±4.17 15.51±3.24 10.24±2.71 11.50±3.69 8.17±3.49 2 组 治疗后 32 9.13±4.212) 11.19±4.69 11.02±4.082) 8.74±3.502) 8.99±4.062) 6.79±3.152)治疗前 35 10.45±3.84 13.90±4.29 15.56±3.42 10.26±2.53 11.63±3.91 8.03±2.86 3 组 治疗后 35 9.10±3.851) 11.13±4.74 10.88±3.592) 8.68±3.022) 9.04±4.122) 6.74±2.822)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的高反应性为哮喘的特征,且在缓解期依然存在。该病易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配合了现代医学“透(经)皮给药系统”理论,体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

中医学理论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而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亦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作出适时的反应,此即“天人相应”。春夏阳气升发,腠理开泄,气血容易趋向于表,因而精气易外泄而不内守,故宜“养阳”使阳气充沛,固护阴精,使之藏而勿泄,以助生化之能[4]。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是在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之时,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经皮吸收发挥作用[5]。研究表明,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入全身血液循环,且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此时进行穴位贴敷,药物浓度曲线平缓,可以避免口服或注射给药中时间-血液曲线上表现出的峰谷现象[6]。且不经口服,从而避免胃肠道消化液及肝脏首过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能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7]。此外,此时穴位贴敷可起到扶正固本,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8],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同时,经过穴位贴敷后可降低患者气道炎症、改善气道环境[9]。总之,穴位贴敷法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经济安全,疗效显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中白芥子性辛温,善走散,可温肺化痰,朱丹溪:“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故无论是胸膈或经络、皮肉等处的伏痰,其皆可散之。细辛性温入肺经,以温化伏肺之寒饮而止咳平喘,与甘遂、延胡索同用加强逐痰平喘和利气止痛作用。加冰片、生姜汁引经,冰片味辛气香,芳香走窜,有透皮作用;生姜辛温解表,温肺止咳。众药辛温走窜,散寒化饮,利气止痛,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发挥行气血、调阴阳作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发现贴敷时间与疗效并无相关性影响。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9.

[3]李明华,殷凯生,蔡映云.哮喘病学[M].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8-760.

[4]王济梅.冬病夏治贴敷疗法与经络放大效应[J].中医药研究,2001,17(3):23.

[5]Yu J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prevention of bronchial asthma with plaster on acupoin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4):240-241.

[6]Kligman AM. Skin permeability: Dermatologic aspects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 Am Heart J, 1984,108(1):200-206.

[7]Vyas SP, Karajgi JS, Gogoi PJ, et al. Evelop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auto-regulatory delivery system for insulin[J]. J Microencapsul, 1991,8(2):235-242.

[8]吉训超,王祥,许华.从冬病夏治探讨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机理[J].江西中医药,2004,35(3):14-16.

[9]Tong Q, Liang YP, Zheng ZT. Influence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n biochemical indexes of asthma patients in remission period[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3):184-188.

猜你喜欢

刺激物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喷嚏为啥两三个组团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
浅谈犬的注意力训练
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