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影响

2013-11-29谢文涛梁立雪刘秀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轻中度心理障碍听力

谢文涛 梁立雪 刘秀容

谢文涛:女,本科,主管护师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长期而严重的耳鸣既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给患者带来如焦虑、抑郁、沮丧、恐惧、悲观情绪及睡眠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极其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杀。为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耳鸣患者的影响,2008年5月~2012年4月我们对61例患者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108例,依据HAMD,HAMA评分诊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男50例,女58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4岁。所有患者均行纯音听阈检查,其中高频听力下降者76例,平坦型听力下降者21例,低频听力下降者1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干预组61例,干预组严重抑郁者7例,轻中度抑郁者47例,无抑郁者7例。严重焦虑者8例,轻中度焦虑者47例,无焦虑者6例;对照组严重抑郁者5例,轻中度抑郁者36例,无抑郁者6例。严重焦虑者7例,轻中度焦虑者38例,无焦虑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耳聋耳鸣程度、抑郁、焦虑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内耳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施加心理疏导干预治疗。具体如下:

1.2.1 放松法 针对患者最关心、最痛苦的事情进行劝导和启发,缓解心理压力,采取松驰疗法,肌肉的放松包括前额、手背、大腿、脚部、臀部、颈、肩以及面部等部位的肌肉。

1.2.2 音乐心理治疗 让患者听节奏舒缓的音乐,缓解紧张情绪,鼓励其进行分散注意力的活动来淡化自己对耳鸣的关注。

1.2.3 认知行为治疗 宣讲耳鸣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自身耳鸣是怎么回事,意识到耳鸣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使患者能客观对待自己的病情。用一些积极的、正面的想法处理或替代这些现实的或想象的负面影响。

1.2.4 注意控制法 通过对耳鸣注意力的转移或改变,达到减轻耳鸣困扰的目的。比如通过想象一种非常理想、非常舒适的聆听环境,如瀑布的声音、森林鸟叫的声音来掩蔽自身耳鸣的声音,患者可以通过指导来控制自己对耳鸣的注意力。

1.3 疗效评价

1.3.1 耳鸣评价 采用耳鸣主观评估量表[1],治愈:耳鸣基本消失;有效:耳鸣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无效:耳鸣症状不变或加重。

1.3.2 抑郁、焦虑情绪改善评价 采用HAMD,HAMA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HAMD>24分,有严重抑郁症;17~24分肯定有抑郁症;7~16分可能有抑郁症;<7分没有抑郁症;HAMA>29分有严重焦虑;21~29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20分肯定有焦虑;7~13分可能有焦虑;<7分则没有焦虑[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6.0统计分析软件。耳鸣治疗效果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耳鸣疗效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耳鸣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表2)

表2 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干预组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组别例数HAMD HAMA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7 24.3±7.2 19.5±5.3 32.5±3.3 24.6±3.6 61 23.4±7.3 16.6±4.4 32.6±3.7 19.5±4.3干预组

3 讨论

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长期而严重的耳鸣既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给患者带来如焦虑、抑郁、沮丧、恐惧、悲观情绪及睡眠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极其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杀[3-5]。耳鸣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与其匹配响度或音调指标并无一定联系,而与患者的某些精神/心理测评指标及其他一些非听觉问题有较紧密的关联[6]。

本研究结果显示,耳鸣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中抑郁的发生率为87.96%(95/108),焦虑的发生率为92.59%(100/108),由此可见,大部分耳鸣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及类型的心理障碍。

耳鸣的具体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近几十年来,对于耳鸣发病机制的研究有许多报道。Mcferran等[7]研究认为,耳鸣患者的忧郁程度能代表耳鸣所致的持续认知曲解进而影响耳鸣症状的程度,这些认知曲解导致对客观事物及自身病症的认识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从而使患者产生悲观、消极情绪等心理问题。为此,人们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或消除耳鸣患者所伴随的这些心理障碍。

目前心理治疗方式主要有两大流派,即认知行为疗法[5]和以神经心理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疗法,后者主要包括个体化综合教育、放松疗法、心理疏导和声音掩蔽治疗等。这些治疗措施在英美等国已被临床听力学家和听力治疗师们广泛采用,并逐渐成为治疗耳鸣的重要策略。有研究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干预疗法均可有效调节其所选择的耳鸣患者群伴随的心理障碍[5,7]。

本研究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耳鸣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及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施加心理干预治疗进行对比发现,干预组患者经过适时的心理干预治疗,其耳鸣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能够起到缓解作用,从而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的心理干预对于耳鸣的治疗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缓解耳鸣患者的心理障碍状况。

[1]孟照莉,郑 芸,王 恺.推荐一种耳鸣主观评估量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5(4):325-327.

[2]丁 雷,刘 博,王嘉玺.关于耳鸣量化评估的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8(4):185-187.

[3]石勇兵.耳鸣患者的非听觉问题[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5(3):225-232.

[4]Andersson G.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innitu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J].Clin Psychol Rev,(2010-09-08).http//onlinelibrar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5233-Pub3/abstract.

[5]Martinez Devesa P,Perera R,Theodoulou M,et al.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tinnitus[J/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8(9):CD005233.

[6]Folmer RL,Shi YB.SSRI use by tinnitus patients:interactions between depression and tinnitus severity[J].Ear Nose Throat J,2004,83(2):107-108.

[7]McFerran DJ,Baguley DM.Is psychology really the best treatment for tinnitus[J].Clin Otolaryngol,2009,34(2):99-101.

猜你喜欢

轻中度心理障碍听力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丁螺环酮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轻中度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