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EAD1和YAP1对牛干扰素Tau基因表达调控的试验

2013-11-22张金凤侯振中

中国兽医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报告基因荧光素酶质粒

张金凤,侯振中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反刍动物的干扰素Tau(IFNT)最初是作为一种抗黄体溶解因子被发现的[1]。后经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分析被归类为Ⅰ类干扰素[2]。研究表明,在胚胎着床前期,反刍动物的胚胎分泌IFNT作用于子宫内膜并抑制黄体溶解素-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释放,进而维持黄体的功能。此外,IFNT可以同其他的干扰素一样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在子宫内膜表达[3],这些基因与孕酮诱导的基因共同作用于子宫内膜,调节与子宫容受性相关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如胚胎与子宫腔表面的接着、胚胎的生长发育、母体免疫系统调节、子宫间质细胞分化、子宫内膜血管发育、营养物质向子宫腔的运输及母胎间的分子交换等,对反刍动物妊娠的成功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但IFNT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一直未被完整的建立起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样品 本试验中所用的动物样品为日本黑毛和牛和荷斯坦母牛,由东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涉及的所有动物操作都经过东京大学和Zen-noh公司胚胎移植中心的实验动物委员会认可。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方法见文献[5]。首先对日本黑毛和牛进行超数排卵及人工授精,收集妊娠第7天的胚胎(Day0=发情当天)。将收集到的胚胎通过非外科手段移植至处于发情期第7天的荷斯坦母牛的子宫角内。将处于生长期的妊娠第17、20、22天胚胎通过非外科的子宫冲洗方式获得。子宫冲洗后胚胎,1 000r/min离心5min,速冻保存,并送实验室待检。

1.1.2 细胞样品 人绒毛膜癌JEG3细胞(HTB36,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Rockville,MD),用于本试验中的质粒转染及荧光素酶分析。培养液组成:DMEM(Invitrogen,Carlsbad,California);10%v/v胎牛血清(JRH Bi-osciences,Lenexa,KS);抗生素/抗霉菌素溶液(Invitrogen公司)。培养条件:37℃,5%CO2细胞培养箱(SANYO公司,型号:MCO-19AIC)。

1.1.3 用于PCR的引物 本试验中用到的引物参照GenBank上各全序列确定引物,由Life Technologies Japan Ltd合成,具体引物见表1。

表1 用于PCR的引物

1.1.4 本试验中用于荧光素酶分析的质粒 见表2。

表2 用于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的质粒

1.2 试验方法

1.2.1 PCR分析 将制备好的RNA反转录模板-cDNA 3μL用ExTaq聚合酶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PCR分析。反应体系:0.5UExTaq聚合酶,1xExTaqBuffer,0.2μmol/L 上 下 游 引 物,0.2 mmol/L dNTP(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cDNA 3 μL,最后用分子生物学级超纯用水调整反应体积为20μL。反应条件:(1)95℃反应2min;(2)95℃30 s;(3)57℃30s;(4)72℃30s;(5)72℃10min;(6)4℃ ∞。其中(2)~(4)步重复30循环。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溴化乙锭显色,在紫外光照射仪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1.2.2 质粒构建 本试验中以pGL 3为质粒载体,IFNT基因5′端上游区域切除或点突变以制备各种长度的IFN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牛IFN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构建及转染方法见文献[6],具体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如图1所示。

图1 IFN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构成

1.2.3 荧光素酶分析 使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Promega),用荧光免疫分析仪(Perkin Elmer,型号:1420),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并通过Excel 2007进行作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着床前期胚胎中TEAD家族基因表达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牛着床前胚胎中IFNT基因及TEAD家族基因的表达情况

本试验中,取牛着床前胚胎(妊娠第20天),通过PCR方法检测TEAD家族基因表达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牛着床前胚胎中,TEAD家族各成员都有表达,但是TEAD2的表达量极少。

2.2 牛各器官中TEAD家族基因表达 本试验中,取牛各器官组织,通过PCR方法检测TEAD家族基因表达情况。表达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TEAD2在各器官表达量极少,甚至不在肝脏和皮肤组织中表达;其余TEAD家族各成员在各种器官(如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肌肉、皮肤、乳腺、胎盘)中都有表达,但是TEAD1的表达量相对较少。

2.3 牛胚胎及各器官中YAP1基因的表达 牛胚胎及各器官中YAP1基因表达情况如图4所示。

图3 牛各器官中TEAD家族各成员的表达情况

本试验中,取牛着床前胚胎(妊娠第20天)及各器官组织,通过PCR方法检测YAP19基因表达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YAP1基因可表达于牛着床前胚胎及各器官中。

2.4 荧光素酶分析法检测TEAD家族和YAP1对IFNT基因表达的调节

2.4.1TEAD1和YAP1对IFNT基因表达的调节如图5所示。

将TEAD1和YAP1质粒与IFNT5′端切除报告基因共转染入JEG3细胞中,用荧光素酶分析法分析TEAD1和YAP1对IFNT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可能的作用位点。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IFNT基因5′端上游区域逐渐切除的情况下,YAP1对IFNT基因的表达都有显著的上调作用;TEAD1对IFNT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显著,但在将IFNT基因5′端上游区域切除到150bp时,TEAD1可使IFNT基因表达显著升高;TEAD1和YAP1共同作用时,协同效果不显著。

2.4.2IFNT基因点突变时TEAD1和YAP1对IFNT基因表达的调节。

在IFNT基因点突变的情况下,TEAD1和YAP1对IFNT基因表达的调节如图6所示。

本试验中,使用5′端上游区域为631bp的IFNT报告基因,同时,该报告基因进行了不同的点突变:AP1结合位点(-593bp)点突变;CDX2结合位点点突变(-300bp和-293bp);可能的TEAD结合位点点突变(-470bp)。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631bp-IFNT报告基因中,YAP1对IFNT基因的表达都有显著的上调作用,并且这种上调作用不受AP1、CDX2及可能的TEAD结合位点点突变的影响;当TEAD1和YAP1共同作用时,协同效果不显著。

图6 IFNT基因点突变时,TEAD1和YAP1对IFNTc1基因表达的调节

3 小结与讨论

IFNT基因主要由反刍动物着床前胚胎滋养层细胞表达,目前已发现可结合于IFNT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使IFNT表达上调的转录因子有ETS2[7],AP1[8],CDX2[6,9],GATA2/3[10],此外,有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发育期间,大多数的胚胎和胚外组织至少表达一种TEAD蛋白[11]。TEAD家族蛋白与转录共激活因子YAP(Yes associated protein)结合,参与到Hippo信号通路中,调控细胞接触性抑制,控制器官体积和癌症发生[12]。

本研究探讨了TEAD1和YAP1对牛IFNT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研究发现,TEAD1对IFNT基因的表达影响不显著;YAP1对IFNT基因表达具有显著的上调作用,并且这种上调不受到IFNT基因5′端上游区域切除或已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点突变的影响,据此推测YAP1对IFNT基因的上调作用很可能不是通过其启动子区域实现,而是间接实现的。具体研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Moor R M and Rowson L E A.Influence of the embryo and uterus on luteal function in the sheep[J].Nature,1964,201:522-523.

[2] Imakawa K,Anthony R V,Kazemi M,etal.Interferon-like sequence of ovine trophoblast protein secreted by embryonic trophectoderm[J].Nature,1987,2;330(6146):377-379.

[3] Stark G R,Kerr I M,Williams B R,etal.How cells respond to interferons[J].Annu Rev Biochem,1998,67:227-264.

[4] Spencer T E,Johnson G A,Bazer F W,etal.Pregnancy recognition and conceptus implantation in domestic ruminants:roles of progesterone,interferons and endogenous retroviruses[J].Reprod Fertil Dev,2007,19(1):65-78.

[5] Ideta A,Urakawa M,Aoyagi Y,etal.Early development in utero of bovine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using early G1and G0 phase cells[J].Cloning Stem Cells,2007,9:571-580.

[6] Sakurai T,Sakamoto A,Muroi Y,etal.Induction of endogenous interferon tau gene transcription by CDX2and high acetylation in bovine nontrophoblast cells[J].Biol Reprod,2009,80(6):1223-1231.

[7] Ezashi T,Ealy A D,Ostrowski M C,etal.Control of interferon-tau gene expression by Ets-2[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7;95(14):7882-7887.

[8] Yamaguchi H,Ikeda Y,Taylor A,etal.Effects of PMA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 on ovine interferon-tau transactivation in various cell lines[J].Endocr J,1999,46(3):383-388.

[9] Imakawa K,Kim M S,Matsuda-Minehata F,etal.Regulation of the ovine interferon-tau gene by a blastocyst-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Cdx2[J].Mol Reprod Dev,2006,73(5):559-567.

[10]Bai H,Sakurai T,Kim M S,etal.Involvement of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 regulation of endogenous bovine interferon-tau gene transcription[J].Mol Reprod Dev,2009,76(12):1143-1152.

[11]Kaneko K J,DePamphilis M L.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at the beginning of mammalian development and the TEAD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J].Dev Genet,1998,22(1):43-55.

[12]Dong J,Feldmann G,Huang J,etal.Elucidation of a universal size-control mechanism in Drosophila and mammals[J].Cell,2007,Sep 21;130(6):1120-1133.

猜你喜欢

报告基因荧光素酶质粒
全基因组测序后质粒的组装与鉴定研究进展*
NNMT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构建及其与SND1靶向关系的验证
mcr-1阳性类噬菌体质粒与F33∶A-∶B-质粒共整合形成的融合质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不同双荧光素酶方法对检测胃癌相关miRNAs靶向基因TIAM1的影响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在家蚕基因启动子研究中的应用
开发新方法追踪植物病害的全球传播(2020.6.7 iPlants)
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siCHECK-2-Intron构建转染及转染细胞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肾荧光素酶表达
基于报告基因检测的PXR、FXR和LXRα激动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启动子陷阱技术在植物启动子克隆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基因标记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