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牦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调查与防治

2013-11-22马寿录

中国兽医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疫点病牛发病率

马寿录

(祁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祁连810400)

为了摸清本县15年间该疫情的发生、流行和防治情况,找出了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总结和防治工作经验,为疫病防疫、疫病预测、预警分析提供了依据。本人于2005年12月~2006年11月在全县范围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询问等方式对该病的发生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本县该病发生较为频繁,发病时间多在秋冬春季节,分布地区广、发病率、死亡率高,发病地区呈上升的态势,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调查报告如下。

1 流行情况

根据资料记载,从1949年~1990年,该病在我县首次发生于1958年,累计发病52次,148头,死亡79头,平均致死率53.38%。1991年~2005年本县牛出血性败血病的免疫工作从未停止,累计免疫牛438万头(次),但免疫密度均不高。疫情在全县七个乡镇中流行,疫点达11个,疫区内共存栏牛1135头,发病419头,死亡258头,发病率36.92%,致亡率61.56%。其中:1991年发生疫点3个,1992年疫点2个,1993年疫点2个,1995年疫点1个,1998年疫点2个,2002年疫点3个,2003年疫点1个,2005年疫点1个。平均1.27年发生1次,而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疫情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1991年~2005年疫情发生情况统计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多数地区以冷热交替、潮湿寒冷季节较多发生,不同的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可发病,牦牛较黄牛易感染,幼年牛较成年牛易感染。我县以秋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夏季发病率较低,尤以2~4岁青壮年牛发病率和致亡率高。同一草场的马、羊未见发病。

2 临床症状

病牛突然抽搐,全身肌肉震颤,体温突然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反刍停止,低头拱背,呆立不动,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流涎,呻吟,嘴角挂有泡沫状液体,口腔内恶臭,常留有草团,颌部、下颌咽部及胸前皮下水肿,病牛头颈伸直、痛疼,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粪便初期为褐色粥状后呈水样并混有黏液和血液伴有恶臭,30~120min后死亡。

3 病理剖检变化

病牛皮下出血,咽喉、颈部、胸前皮下炎性水肿,切开后流出淡黄色液体,肺部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心外膜有点状出血,心包内有淡黄色积液,肝脏肿大并有出血点,胸腹腔积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下颌及胸前部淋巴结肿胀,切面有出血点。

4 实验室检测

采取病牛的心血、肝脏、脾脏分别用革兰和瑞氏染色镜检。在革兰染色片中可见到两端纯圆、两极浓染的红色短杆菌;在瑞氏染色中可找到两端纯圆、两极浓染的蓝色短杆菌。

5 防治措施

5.1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尽量清除或降低畜体抵抗力的一切因素。加强健康牛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管理,经常消毒;对病牛棚圈及其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并用消特灵等常用消毒液定期消毒。病死尸体就地焚烧、清理,不可随意丢弃或剥皮食用。

5.2 对病牛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0.07g/kg体重,首次量加倍,或静脉注射青霉素钠盐1 000~1 600IU混在5%葡萄糖内,每日2次,同时静脉注射安钠咖20mL、维生素C 10mL,每日1次,待病畜恢复正常后,为了巩固疗效连用抗生素药物2~3d。

5.3 对同群可疑牛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0~800 IU(μg),联合肌肉注射,进行预防治疗,每日2次,连用2~3d,若出现临床症状则按病畜治疗。健康家畜紧急免疫注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肌肉注射,体重在100kg以上的牛6mL,体重在100kg以下的牛4mL,注射后21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

6 讨论

6.1 本病病原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动物的上呼吸道黏膜上,如气候骤变、疲劳过度、长途运输、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等不良因素作用下,当牛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诱发本病。

6.2 多年未进行免疫,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养殖户的防控意识,每年定期注射疫苗。

6.3 提醒广大养殖户的防范意识,禁止从疫区引入牲畜,在串换时,应在引入前隔离观察15d,经健康检查确认无病后方可引入。

猜你喜欢

疫点病牛发病率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基于GIS的夷陵区松材线虫入侵松林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西昌市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信息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