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
——基本逻辑与演进机理

2013-11-20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共生体相关者共生

李 灿

(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中国 长沙 410205)

1 问题的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困境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其否定了传统企业理论的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观点,成为企业价值创造与分配研究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武器(Anthony Atkinson, 1998).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Institute)1963年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并在布莱尔(Blair)、费里曼(Freeman)、卡罗尔(Carroll)等诸多学者的努力下得以发展,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1].按照费里曼(Freeman)等学者的观点,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2]

但目前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瓶颈[3],并且在现实中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可行性,这两方面问题的凸现都表明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真正解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也没能更进一步反映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依存模式.而共生理论研究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发展,从更深入的层面解释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基本逻辑与演进机理.

2 共生理论:起源与发展

文献[4]对共生的解释是:“两种生物个体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包括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因之,共生既包括有利的联合,也包括有害的联合,共生的个体称为共生体……从广义说,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的联合,不论从单一的耐性和共同享用空间以至各种形式的种间相互作用,直到掠食作用,都是共生关系”.德国微生物学家 Antonde(1879)、Caullery(1952)、Leweils(1973)等众多生物学家分别提出了共生、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和其他有关不同物种生物体关系的概念,认为共生关系是两种或更多生物生理上彼此需要平衡的状态,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5-6],并将“共生”概念赋予了超越生物学领域的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Taylor (1987)[7]、Paul(1994)[8]、Suan(1996)、Frooman[9]将共生理论的研究向经济学、社会学领域扩展,变成一个“令人尊敬的替代理论”,并且具有“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商业生态学理论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对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的反思,归纳起来,国外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强调了3个方面:一是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用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思想来认知企业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三是促进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以实现共同进化(co-evolve).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将共生理论应用到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研究当中.袁纯清于1998年最早阐述了包含共生基本原理、共生逻辑以及共生分析方法等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系统性地提出了共生度、共生界面、共生密度、共生环境、共生均衡性等新的概念,他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10].“对称性互惠共生才是社会进化的最终目的和结果”.[11]在国内,袁纯清对共生理论在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发展研究构建了很好的基础.萧灼基(2002)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而经济学上的共生就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12].吴飞驰则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入手,认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社会与自然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人的本质就在于他能够在共生关系中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完善自己.他认为竞争与合作实际上是共生关系这枚硬币的两面,它们都反映了行为主体之间共生共荣的情形[13].

综合不同学科关于“共生”概念的界定,一致认为,“共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存在于某一有形或无形的区域之内,彼此之间存在相互的利益依赖关系,并且这种共同存在并相互依赖的状态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共生理论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迅速发展,包含并超越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企业理论.

3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在生态学中,共生是指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任何共生关系都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单元、模式与环境是构成共生的3要素[14].而链接这3个基本要素、使之保持物质、信息与能量动态交换的核心媒介是共生界面.

3.1 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最小单位,也是共生体形成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们之间通过生产和交换能量的方式彼此联系.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都是必须通过共生单元才能产生效果和发生作用.在企业中的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等任何一个有着直接契约关系的主体都是企业的共生单元,它们通过相互作用来构成企业这个共生体,各共生单元与共生体之间通过规则、协议、合约等契约方式构成明确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共生单元)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而形成共生关系,并推动企业(共生体)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他们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中任何一个单元的缺失都将破坏这种共生平衡关系,从而可能导致共生体的解体.

生物的共生现象表明,在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共生伙伴的选择并非随机,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任何共生单元都会优先选择能力强、匹配性好的候选共生单元作为共生对象,即共生单元的同质度、亲近度或关联度不会低于一个临界值[15].所以,在企业共生体系中,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同样存在优选的过程,企业选择优秀的高管和员工,供应商选择商业信誉良好的企业,客户选择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如果出现单边或多边的利益不对称、低于某个临界值,将导致共生单元的重新选择.如董事会可以辞退不称职的高管,高管也可以选择能获得更高报酬与更多发展机会的企业.

3.2 共生模式

在生态学中,生物行为模式包括了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4种基本模式.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相互结合的形式,同时也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关系的具体表现.在这4种模式中,寄生现象一般不存在于经济领域,而其他3种模式都可能存在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之中[15].

偏利共生的特征是指共生单元将在合作中产生新利益,但新的利益只由其中一方获取,另一方则可能因为不能得到补偿而利益受损.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中,比如企业在生产中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则相对于利益受损的当地居民而言,他们与企业其他利益主体之间是一种偏利共生.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特征是指共生单元将在合作中产生新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在双边或多边之间的分配机制并不对称,导致不同共生单元之间进化不同步.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中,比如对于企业税后净利润,股东享有剩余控制权,而投入了知识资本的员工却不能参与剩余利润的分配,这种非对称的利益分配模式可能导致后者的消极不满,也将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利益.

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特征是指共生单元将在合作中产生新的利益,并且这种新利益将按照对称性机制进行广谱分配,存在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并并促进共生体系中的各个共生单元处于同步进化的状态.在企业共生体系中,各利益单元与共生体之间存在公平的契约关系,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共生体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各个利益单元向共生体输出资源,并从共生体中来获取各自的利益,形成了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同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这种互惠共生模式又促进了共生体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3.3 共生环境

按照生态学原理,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环境与共生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环境与共生体之间同样存在着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15].

生态学中共生理论对共生环境的定义,突破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问题——对利益相关者概念内涵的界定.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因对利益相关者所含范畴的界定过于宽泛而导致对该理论的研究陷入困境(如上文所述),而在共生理论当中,广义的共生环境包括企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个定义中,自然环境中的资源、物种、以及环境质量等要素与人类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不可分割,因此与企业有着间接利益关联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社会公众、资源与自然环境等同样是企业共生环境的一部分,这个论点从更高层面解除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内涵范畴过于宽泛的逻辑困境.另外,从企业契约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与企业存在社会或市场显性契约关系的利益主体都属于企业的共生单元,而只存在隐性契约关系的、需要由社会伦理和道德来制约和调整的利益相关者,将构成企业的共生环境.

因此,共生理论对共生环境的界定,解除了利益相关者概念所存在的边界缺失问题,共生理论对共生单元、共生体、共生环境这些要素的明晰定义,从更宽广的角度继承并发展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共生环境特征来分析,根据共生理论,共生体若处于正向环境之中,环境将对共生体起到积极和激励的正向作用,共生体达到均衡的边际密度利益将增加,整个共生体系的净利益将增加;而反向环境将对共生体起抑制和消极作用,共生体系的净利益将减少[15].因此,从共生理论的角度,若企业利润创造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则社会整体福利增加,企业也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果企业利润的获取是以自然环境污染、能源与资源耗竭、其他间接利益相关者权益受损为代价,则从共生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体系,其所创造的共生利益实际上将远低于其所显示的账面财务利润,社会福利受损,企业价值甚至可能处于负增长状态,企业也因此难以取得持续的发展.

3.4 共生界面

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中,共生界面是决定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或规则.在社会与经济领域,共生界面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契约,在共生过程中是信息与能量传导、交流和分配的纽带,因此,共生界面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整个共生系统作用机制的效果与效率,在共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界面是自然界选择的结果,经济领域的共生界面是市场竞争规律下的必然选择.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共生界面的定义,破解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所遇到的另一个瓶颈——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相互作用机理,在这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没有能够做出深入的解释,所以也无法解释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中,各种法律、制度、协议、伦理道德观等有形或无形的规范构成了企业共生关系中的共生界面,各利益主体借由这些共生界面来进行利益与信息的交流分配,如果共生界面的选择符合共生体系统进化的方向,企业各共生单元之间保持了互惠共生的作用模式,则企业自身及其外部共生环境都将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而当共生界面阻碍了互惠共生模式的形成、与共生体进化的方向不相符时,则共生单元之间利益分配达不到均衡状态、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或者是企业外部共生环境成本增加,最终都将导致企业共生价值出现减损.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基本逻辑表述如图1所示.

图1 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系Fig.1 The basic elements and logical relations about stakeholders symbiosis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发现,从生态学的共生理论视角来考察,企业具备一个生态学领域的共生体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及其基本的生态逻辑,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将企业视为一个各利益主体参与的共生体,突破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局限性,从更深的理论层面论述了企业价值创造中的3个主要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模式对共生价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共生界面的功能对企业演进方向与共生利益生成效率的影响、企业与共生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对共生价值形成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自由竞争状态下所选择的共生单元、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共生行为模式、合理透明的共生界面以及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将促进共生体组织的协同进化,以及共生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的形成逻辑与演进机理.

参考文献:

[1]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 2003,225(12):30-36.

[2] FREEMAN R E, LIEDTKA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ritical approach [J]. Business Horiz, 1991(7-8):92-96.

[3] 唐承丽,周海兰,周国华.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开发区差别化调控政策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35(2):88-92.

[4]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学全书出版社, 1991.

[5] 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6] 李朝霞.企业进化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

[7] CLAES F, BIRGER W. Defensive marketing strategy by customer complaint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 Mark Res, 1987,24(4):337-346.

[8] 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夏善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9] FROOMAN J. 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 [J]. Acad Manag Rev, 1999,24(2):191-205.

[10] 鲁 波,刘泰子.汩罗市“城市矿产”产业集群的“生态位”测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35(1):90-96.

[11] 袁纯清.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12] 萧灼基.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3] 吴飞驰.企业的共生理论——我看见了看不见的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4] 戴维·布尔尼.进化:生物如何适应生存[M].孙养正,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4.

[15]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猜你喜欢

共生体相关者共生
论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
国色天香
“依学而教”,提升学生课堂中的获得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以基地建设为引领,铸就行业“共生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