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2013-11-08周龙根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秀洲区成穗率结实率

周龙根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种子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001)

嘉兴市秀洲区为浙北纯晚粳稻栽培区,常年种植面积在1.85 万hm2,产量已达8.4 t·hm-2左右的高产水平。发展杂交粳稻生产是进一步提高该区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浙江省杂交粳稻育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3],高产组合时有出现。本研究利用引进新育成杂交晚粳和常规晚粳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对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4],可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的推广及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以2012年秀洲区单季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品比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杂交晚粳组合8个:浙优18、甬优538、春优84、嘉优中科1号、嘉优中科2号、嘉优5号、3684A/二恢726、151A/GR404。常规晚粳品种7个:嘉58、嘉66、丙1030、秀水134、嘉粳5422、秀水05、嘉粳5411。

试验在秀洲区农科所进行,小区面积13.4 m2,重复3 次。5月26日播种,6月17日移栽。

分析的主要性状有:苗、蘖、穗、分蘖率、成穂率、株高、穗粒重、结实率、产量等9 项。

2 类品种性状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成组法t 检验。杂交晚粳稻竞争优势计算方法为:杂交晚粳稻竞争优势/%=(杂交晚粳-常规晚粳)/常规晚粳×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效穗

杂交晚粳稻平均有效穗为(213.4 ±19.1)万·hm-2,变异系数为8.93%,与常规晚粳品种相比,穗数少、变异大,竞争优势为-28.00%,两者差异极显著,说明参试的杂交粳稻组合的群体密集度不如常规粳稻高,且组合间变幅较大 (表1)。显然,适当提高杂交粳稻组合的有效穂数是今后选育新组合的重要目标之一。

表1 杂交晚粳和常规晚粳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2.2 分蘖率

杂交粳稻的分蘖率平均为 (463.6 ±10.3)%,变异系数为2.23%,与常规粳稻比,分蘖率增强极显著,且变异小,竞争优势为22.38%。分蘖率是衡量群体与个体长势的一个主要指标,极显著的分蘖竞争优势表明,杂交粳稻的生长势比常规粳稻旺盛得多。

2.3 成穗率

杂交粳稻组合的平均成穗率为(72.2 ±5.7)%,变异系数为7.83%,竞争优势-10.68%。与常规粳稻相比,成穗率低8.6个百分点,两者差异达极显著。由此表明,提高杂交粳稻组合的成穂率,是育种者与栽培技术上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

2.4 全生育期

杂交粳稻组合全生育期变幅为152~170 d,平均 (161.6 ±7.8)d,变异系数为4.83%,竞争优势4.76%。与常规粳稻相比,生育期长7.3 d (主要长在灌浆期),变异稍大,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从有利于高产稳产看,以大穂为主的杂交粳稻组合的全生育期应在165~170 d 为好。

2.5 株高

杂交粳稻组合平均株高 (112.1 ± 6.5)cm,变异系数为5.82%,竞争优势15.80%。植株平均比常规粳稻高15.3 cm,差异达极显著,生长优势明显。植株高大,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是杂交粳稻的一个基本特征。

2.6 每穗总粒数

杂交粳稻组合平均每穗总粒为 (228.7 ±45.6)粒,变异系数为19.95%,竞争优势84.14%。与常规粳稻比,平均每穗多104.5粒,且变异大,差异极显著。表明杂交粳稻组合的大穗优势十分明显,穗大粒多是杂交粳稻最典型的特征。

2.7 结实率

杂交粳稻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87.3 ±4.2)%,变异系数为4.84%,竞争优势-5.46%。结实率平均比常规粳稻品种低5个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且变异稍大。显然,选育具有高结实率的杂交粳稻组合,也是育种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2.8 千粒重

杂交粳稻组合平均千粒重为 (25.4 ±2.4)g,变异系数为9.52%,竞争优势-2.96%,比常规粳稻平均低0.8 g,变异略小,差异不显著。表明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粳稻品种的千粒重不存在显著差异。

2.9 产量

杂交粳稻组合平均产量为 (10 335.7 ±1 045.6)kg·hm-2,常规粳稻平均为 (8 435.3 ±491.7)kg·hm-2,杂交粳稻组合平均比常规粳稻品种增产1 900.4 kg·hm-2,增幅22.5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竞争优势为22.53%,产量优势明显。其中,杂交粳稻组合浙优18 产量最高,达12 113 kg·hm-2。可见目前秀洲区引种的个别杂交晚粳新组合的丰产性已有了重大突破。

3 小结与讨论

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比常规粳稻品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表现单株分蘖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但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为负优势,表现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千粒重两者无显著差异。供试杂交粳稻组合的产量水平比常规粳稻品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引种的个别杂交晚粳新组合的丰产性已有了重大突破,个别性状的进一步改良,其增产潜力将更大。

秀洲区杂交晚粳稻产量要再有新的突破,今后新组合的选育在外观形态上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发展方向选择[5]。在现有高产组合如浙优18(株叶挺、熟期迟、高秆、大穗、较抗病)优良特性的基础上,要选育具有较强分蘖力 (≥500%),较多穗数 (225 万~225 万·hm-2),成穗率较高(75%),穗形大每穗粒数多 (每穗总粒数250粒左右),结实率高 (90%~93%),千粒重稳定(25~26 g),株高适中 (120 cm 左右),综合抗性强、品质优的新组合。

[1]刘超.试论淮北地区杂交粳稻的发展[J].垦殖与稻作,2001 (4):1-3.

[2]陈忠明.三系杂交粳稻选育进展、问题及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0 (3):3-6.

[3]傅秀林,张强,曹静明.吉林省粳型杂交水稻研究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 (2):27-29.

[4]黄胜东,谷福林,苏自强,等.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05 (5):17-18,26.

[5]边永高.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9):9181-9182,9208.

猜你喜欢

秀洲区成穗率结实率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新常态下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嘉兴市秀洲区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思路与建议
浅谈嘉兴市秀洲区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思路与建议
嘉兴市秀洲区中华鳖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措施及成效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
华粳6号水稻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