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析

2013-10-31王西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5期
关键词:肺纤维化特发性阻塞性

王西洁

近年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该疾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均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次临床实验通过动脉血气、肺功能、胸部高分辨CT、胸部X线片、体征和临床症状检查,分析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COPD)患者为实验对象,同时选取25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作为对照对象,男30例,女20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为(60±8)岁,患者平均病程为(18.23±3.4)d,其中,40例患者有吸烟史,平均吸烟时间为(31±4)a。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诊断标准:双肺有吸气性Velcro啰音,病程>3个月,无明显原因的呼吸障碍或是隐匿起病,年龄>50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支气管肺活检等检查,排除其他肺病患者,胸部HRCT检查显示有微量的磨玻璃影,晚期有蜂窝肺,双肺发生网状病变,肺部有气体交换障碍或通气功能障碍,其他已知原因的肺间质性疾病。

1.2 方法 回顾分析慢性IPF患者与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胸部HRCT、胸部X线片、体征和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并将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病程短、发病快的临床特征,因而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障碍和干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通常病程较长,因而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呼吸障碍逐渐加重,或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等。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组,6例肺心病体征,占24%,3例桶状肺体征,占12%,4例肺部湿啰音,占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组,12例肺心病体征,占48%,18例桶状肺体征,占72%,22例肺部湿啰音,占88%。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肺功能 特发性肺纤维化组患者的FEV1(%Pred)和FEV1(%)的比例显著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组患者,而FVC(%Pred)则显著低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例) FEV1(%Pred) FEV1(%) FVC(%Pred)<0.05 <0.05 <0.05 25 65.8±4.3 102.2±3.2 65.0±3.2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组 25 52.9±3.2 67.8±2.3 74.3±5.4 P值特发性肺纤维化组

2.3 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表明,特发性肺纤维化组患者中,18例发生了低氧血症,占72%,2例PaCO2<45 mm Hg,占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组患者中,15例发生了低氧血症,占60%,17例PaCO2<45 mm Hg,占68%。两组患者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病理学和影像学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期会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症状,尤其是在4级以下的支气管及其分支的附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原因,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基本无法逆转的气流受阻性疾病,且随着气流受阻症状的不断发展,还会进一步引发对肺部造成损害的有毒颗粒或气体的炎性异常反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壁会发生炎症性细胞浸润,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急性反复发作,且病变自上至下逐渐进展,并会对肺泡和细支气管造成损害,导致细支气管壁发生水肿、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症状,支气管壁粘膜发生溃疡甚至坏死,底部生长出肉芽组织,进而逐渐造成纤维化组织增生,发生管腔狭窄[1]。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合并性肺间质纤维化后,其临床症状与IPF相近,主要表现为杵状指、双肺发生Velcro啰音,以及进展性的呼吸障碍等[2]。胸片检查结果呈现出肺纹理紊乱、增粗、增多,肺体积改变,桶状肺,肺透光度提高和蜂窝型、磨玻璃状和网状结节病变等。HRCT检查结果表明:除了肺气肿的临床症状之外,中下肺、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壁增厚,特别是以支气管和核心逐渐扩散至周围的胸膜下线征、磨玻璃样变、蜂窝状影和弥漫性网状结节影等病变。其临床检查结果能够早期诊断该疾病是否逐渐进展,以及累积的范围。肺功能临床检测的结果不符合限制型或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的通气功能障碍,并处于两者之间。血气分析的结果主要呈现为少量的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低氧血症等[3]。

[1] 张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8(14):1340-1341.

[2] 王建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研究.山东医药,2010,45(4):31-32.

[3] 刘丽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43例临床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28(6):507-508.

猜你喜欢

肺纤维化特发性阻塞性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特发性腹痛一例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