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渔岛穷娃到中医大家
——记国家级名老中医周耀庭

2013-10-19席春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3期
关键词:温病西医

□本刊记者 席春慧

50 年临床工作,30 年教学育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周耀庭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医疗事业的实践和传承。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夏日,记者来到周耀庭教授家中,终于见到了这位可敬的老人。此时,他正和自己的一位学生亲切交谈,并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伴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手捧一杯清茶,周老以其特有的轻声细语缓缓述说着自己的从医、从教之路。

渔岛穷娃立志学医

周耀庭的出生地岱山岛,是浙江省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主要以打渔晒盐为生。人们把捕捞上来的鱼虾或晒好的盐卖给鱼行和盐行,再由鱼行、盐行转卖到其他地方。上个世纪30 年 代,这 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很贫穷、艰苦。儿时的周耀庭家中共有5 口人,除了父亲母亲,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家中生活虽然清贫却也还算美满。假如生活一直这样平静,周耀庭肯定也会成为一位渔民,在小岛上度过简单的生活。然而就在周耀庭9 岁那年,一个不幸事件突然降落到这个祥和的家庭。

那天上午,周耀庭正在外面和小伙伴玩耍,姐姐匆匆跑来,让他赶快回家。待和姐姐赶回家时,他看到卧室里有许多邻居,围在面色苍白的母亲床前。年幼的周耀庭不明白母亲一天前只是有点肚子疼,自己早上出门时还没有大碍,为什么现在一下子就变得这样痛苦、这样憔悴。尽管热心的邻居们闻听后都跑来探望,却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应对。焦急的父亲请来当地的医生为母亲诊断,大夫也说不出是什么病,只能开些止痛药为母亲减轻痛苦,却没有办法挽救母亲生命,当天晚上,母亲就离世了。年幼的周耀庭悲痛万分,巨大的不幸也使整个家庭蒙上一层厚厚的阴云。

交通不便,知识匮乏,像周耀庭母亲这样,一旦得了病,人们都是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在这个超过一百平方公里的岛上,只有两个私人诊所,仅仅能开几种普通常见的药,连输液都做不了。病了的人,只能熬,痊愈了是福气,更多人则因为病情恶化,不治而亡。其实也不是没有求医的途径,从岱山岛出发,向西南方向横渡汪洋,到达宁波或上海,在那里必然能找到正规的医院。但是,过海求医对于尚且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生病了,人们最常念叨的就是“听天由命”。但有时候,命运的安排也十分残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岛上许多人开始闹肚子。起初只是认为吃坏了东西,没人在意。可是腹泻的人一天之中排便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并且出现呕吐的情况,渐渐的,这些人双颊深凹,眼眶下陷,甚至神志不清。一些小孩子也有头痛、困倦的症状。这时居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可怕的霍乱!周耀庭当时也就是十几岁,却亲身经历了岛上的这场灾难。他亲眼看到原本能将鱼网撒出大半个海的阿伯被腹泻折磨得手脚无力,痛不欲生;他亲眼看到阿婆原本红润的脸颊脱水干瘪,苍白的嘴唇勉强笑起来瞬间干裂,渗出鲜红的血滴;他亲眼看到原本在院中嬉笑谈天的一家人全部病死家中,连曾经一起追逃玩乐的伙伴也了无生气地被人抬走……

母亲去世时,周耀庭体会了失去亲人的伤心,渔岛霍乱肆虐的时候周耀庭更了解了什么叫做“触目惊心”。那种面对亲人的逝去,朋友的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于是周耀庭便萌发了自己学医的想法,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一个个挣扎在病痛中的人,挽回逐渐失色的生命。

克服艰难追寻梦想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偏远渔岛的普通家庭,即使孩子有什么志向,也往往被贫困的现实生活和父母的不理解消磨殆尽。但是周耀庭很幸运,他的父亲是一位会计,有一定文化知识,思想上十分开明,甚至主动提出了希望儿子学习医术的想法,并且给了周耀庭许多支持,为他铺垫最初的学医道路。父亲知道若真的学习医术,文化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学西医还需要有英文基础。面对当时岛上只有小学,连高中都没有的情况,父亲决定将周耀庭送到离家很远的蜛山,因为表姐住在那,而表姐夫又是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在那里可以一边读高中,一边跟表姐夫学习英文。学习基础课程的需求还勉强能够满足,但是大学却着实离普通百姓太遥远。在当时,全国正规的医学院极少,而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周耀庭选择在诊所开始自己习医的历程。

周耀庭是幸运的,他的梦想得到了父亲的赞同,亲人的呵护,更重要的是他有在种种困难中依旧坚持最初的想法毫不动摇的执著。当他站在整个舟山群岛上唯一一所公立医院——沈家门存济医院门前时,心中有抑制不住的兴奋。对面是高耸的门诊大楼,整洁的院落,走进这道大门,周耀庭终于踏上了习医求学的道路。整齐的化验室、明亮的手术室,还有手术经验丰富的张开甫医生做老师。张开甫医生是医院的院长兼外科主任,周耀庭跟在他身边不仅学到了临床的专业技法、医学理论,还学到了他手术时井井有条的良好习惯以及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难得的学习机会和良好条件,使周耀庭求知的欲望不断得到满足。但知识面的扩展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周耀庭渐渐发现由于缺少医学专业基础,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很多是他根本不懂的。比如他只知道出现局部红肿有分泌物的现象是属于炎症,但实际上医学上所说的炎症还可以有一系列典型微观变化……一天,张主任语重心长地对周耀庭说:“你天资聪颖,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基础培养,提高起来会有不少阻碍。好在你文化基础不错,又懂英文,假如能进到医学院深造,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啊。”在解放战争时期,张主任说出这番话不免有几分求学无门的惋惜,也正是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周耀庭得知华东区医药院校统一招生的消息后,立即赶往杭州报考。当接到山东医学院的录取通知时,周耀庭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中医大师西医出身

所谓温病是中医上对病种的划分,指的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也包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诊治紧密结合的学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内经》中出现过记载。经过漫长的中医发展,温病被从伤寒的范畴中分离出来,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一个临床学科。周耀庭擅长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尤其在治疗温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中医治疗温病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因其本身对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颇深,所以对治疗腹泻、无名热高烧不退等尤其擅长,对各种病况都有十分精准的判断。

周耀庭的弟子李明向记者讲述了她当年跟师时亲眼目睹的一件事:一天,周老在京郊,突然接到一个学生打来的求助电话,语气十分焦急。了解情况后得知原来学生的母亲是个糖尿病患者,突然得了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情况严重。住院后用了许多药物,都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学生只好向周老求助。周老在电话这边问了问患者小便情况、化验指标,当即便开出一道药方。跟在周耀庭身边的李明当时十分诧异,心想“没看舌,也没看脉的,就这样开药,能行吗”。为解疑惑,之后李明向那位求助的师弟询问了用药情况,师弟告诉她,患者当天晚上服用第一煎药,夜里立即有了好转,待服用第二煎时已经基本痊愈!这样的疗效不仅让李明钦佩,也让为患者治病的医生感到惊讶。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医术精湛的中医名家,最初学习的却是西医,并且医术也十分高明。

▲在山东医学院图书馆学习的周耀庭(右)

▲2002 年,周耀庭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周耀庭大学就读儿科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央直属机关第四医院儿科工作,并担负门诊、病房以及急诊的工作。在不断的临床工作中,周耀庭越来越多地发现西医治疗儿科疾病的不足之处。比如小儿腹泻、小儿咳嗽等常见病,往往出现久治不愈的情况。印象最深的是儿科病房收治的一个小儿腹泻患者。患儿腹泻不止,渐渐出现脱水症状,治疗手段只有不断输液,而病情就在输液中不断恶化。最后无奈之中,孩子家长终止了治疗,出院回家了。过了很久,周耀庭在一次偶遇中认出了这个孩子的父亲,于是向他询问孩子之后的病况,得知孩子出院后吃了些山药粥,病情竟迅速好转,周耀庭十分惊奇,也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有了用中医治疗手段来补足西医中的不足之处的想法。

这一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1958 年,党中央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周耀庭参加了北京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这个培训班集中了北京市和中央中医教学、研究单位的最优师资,学员也是全市各个单位抽调的得力医务人员。

起初大家对学习中医还都是热情满满,但很快就暴露出许多问题。许多西医大夫在学习中发现中医的很多观点和疗法是与自己之前的认识相违背的。比如一些中药方剂中含有重金属成分,而重金属在西医的认识中是对人体有害绝不能摄取的。于是很多学员对中医产生了怀疑。与之不同,周耀庭在此前已经对中医药疗效有一定的认识,他通过这次培训将中西医密切联系起来,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理论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诊断上。这次学习也成了周耀庭从单纯的西医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过渡的转折点。

临床教学医德育人

“西医学中”培训结束后,周耀庭辗转来到北京市中医医院,在这里遇到了许多负有盛名的中医名家,擅长清热交表退热的祁振华、精于宣肺化痰止咳的周慕新以及专长于健脾利湿的杨艺农,都是周耀庭的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周耀庭不断地学习老中医的思路技法,并且将吸收的知识应用到临床的实践中去,在积累深厚中医功底的同时,形成了自己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风格。

文革后期,停滞的中医学校教学工作逐渐恢复,周耀庭的工作由临床转为中医教学,担负中医儿科学和温病学两门课程的讲授。教学过程中,周耀庭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学生到医院病房。在他看来,儿童医院是个非常好的教学基地,全国的疑难杂症都会在那里汇集。周耀庭在那里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也让学生们见识到了中医药的实力。有一次,他们在儿科病房遇到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病情非常严重,用西医疗法久治不愈,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不起效,体温居高不退,孩子嘴唇干裂,舌头呈现红绛色,已经出现半昏迷状态。周耀庭根据患者情况,对症下药,清营汤加白虎汤和西洋参一同服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仅仅两三天时间便控制住了患者的体温。

▲1988 年的全家合影

还有一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突然高烧不退,甚至达到40℃以上,神志不清,被紧急送往儿童医院救治。在医院抗生素和静脉点滴的治疗中体温仍然不退。经过20 多天的煎熬,孩子已经瘦成了皮包骨,身上还出现了大片褥疮,孩子家长几乎要放弃治疗了。周耀庭带领学生深入临床时为这个患儿进行了诊断,问诊中了解到该患儿之前在体育课时不慎扭伤过脚踝,有外伤病史。郊区农民的孩子平时扭伤不会过多地在意,而中医对外伤则十分重视。无形的邪热和有形的瘀血结合,高热将很难退去。于是周耀庭在清热解毒滋阴的思路之上,又着重注意为患者化瘀,很快患者就能进食了。中医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能吃东西表示患儿已经开始好转,体温也渐渐恢复,经过一两个星期的治疗,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随后,周耀庭又用一剂补阳环五汤治好了这个孩子因高烧导致的并发症——腿部瘫痪。

不论是本科生实习,还是研究生进修,周耀庭都会带领学生到医院的病房里进行实践。临床教学中的这些案例不仅让学生们学会实践操作中的对症下药,更震动了西医学中医的学生们。原本对中医抱有怀疑的学生开始改变态度,不仅对中医满怀热情,同时被周耀庭的医术和医德深深折服。

耄耋之年妙手常青

从医多年后,当周耀庭再次回忆起母亲当年突然的腹痛,推测可能是急性阑尾炎穿孔,引起了弥漫性腹膜炎。在如今看来,阑尾切除是个多么小的手术啊,在当年那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小岛上,却生生夺走了母亲的生命,这让周耀庭无限惋惜哀叹。周耀庭的行医之路走得十分坚定,在行医救人的工作中或许能找到些对当年遗憾的慰藉。在周耀庭的影响下他的弟弟成为了一名医生,女儿也在考大学时选择了天津医科大学,目前正从事肿瘤免疫的科研工作。

▲为患儿看诊的周耀庭

周耀庭如今已到耄耋之年,可老人精神矍铄,切脉问诊毫不逊色。现在周耀庭仍然在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坐诊,挽救着疑难病患者的生命。就在几个月前,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一位63 岁患者脑干出血,并有败血症和噬血细胞综合症。一年之中反复发热,住院治疗的4 个月时间里高烧达到41℃难退。患者家属得知周耀庭擅于治疗温病,于是通过地坛医院向周耀庭提出会诊请求。经周耀庭治疗,一周内便将体温控制在39℃以下,并在后续治疗中逐渐恢复正常温度,目前该病患其他病症已经基本痊愈。

周耀庭行医救人,不单自身发光发热,更在薪火相传中让医术为更多的人服务。他带过的学生纷纷在医疗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有一些人成为优秀的医生,有自己的专家门诊。但是周耀庭认为自己在传道授业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使温病学以及诸多行医经验为更多患者服务。2007 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启动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抢救挖掘与优秀传承人才培养联动工程”。首批建设项目中就有“周耀庭名医传承工作站”。工作站将周耀庭教授的各种资料汇聚,分门别类入档保存。目前,工作站已经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传承人员7 人,1人获博士学位,2 人获硕士学位。2012 年,工作站获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展“周耀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周耀庭希望能让自己的所有理论、经验和成果为更多的人使用,让更多的人获益。

猜你喜欢

温病西医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伤寒温病统一思想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