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三品一械”市场“十大”骗术

2013-10-19王东波唐华茂葛献英任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3期
关键词:骗术假药批准文号

□文 王东波 唐华茂 葛献英 任婧

▲药监部门组织群众学习辨别假劣药品知识

▲掺加了西药颗粒的胶囊

生命健康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追求,而利用这一需求行骗的违法行为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药品监管部门执法能力不断加强,警示宣传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识别骗术的能力也在增强,但违法人员的行骗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为此,笔者通过盘点2006 年以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石景山分局处理的“三品一械”案件,揭秘市场上出现过的各种骗术,以提醒消费者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2006 ~2012 年,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石景山分局共受理“三品一械” (即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案件500 余起,涉及生产、流通、使用等多个环节,笔者据此归纳出违法人员行骗的十大经典骗术。

骗术一 以祖传之名制售假药

这种骗术常见于城乡接合部的农贸市场和黑诊所。违法者自制膏剂、丸剂、胶囊、药粉等,谎称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此类药品有的或许真是祖传秘方,或许真的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但《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的药品,按假药论处。任何未按药品生产工艺流程自制的药品,都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此类现象目前虽已不多,但消费者仍须小心。

骗术二 以现代手段销售假药

此类骗术较为常见。骗子没有营业场所,只是通过报纸、广播、网络投放广告。他们往往假借北京各大知名医院或虚拟的医疗机构名义,称其药品能够治愈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疑难杂症,通过手机、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联系,利用邮政系统或快递公司邮寄药品。这类骗子多为团伙作案,组织庞大。分工明确,从假药生产到销售都有专人负责,行动隐蔽。所生产的假药大都使用虚假批准文号,大都是中药胶囊剂,其中往往掺加超量西药颗粒。初期服用会有一定疗效,长期服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骗术三 正规医院大夫私卖假药

正规医院对药品的购入、验收和使用都有严格流程,但个别“黑心”的医生也会利用患者的信任进行欺骗。此现象多见于医院出租科室,如某医院康复理疗科的技师,给患者理疗的同时推荐某种药品,患者认同后开具理疗收费单,患者交完费后不能去药房,而是必须从技师手中取药。此种药品实为技师自制假药,患者如果不说,医院很难发现。

骗术四 以保健食品冒充药品

此现象常发生在正规药店,多为厂家促销员所为。在消费者没有明确购买意图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极力推销本厂的产品。此类产品多为消毒产品、保健用品、化妆品、甚至是普通食品。只是产品名称与某些常见药品的通用名相似或者相同,由于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如果没有看清产品批准文号很容易购买受骗。某些保健用品店也有类似产品,包装上标注红色“OTO”标识,与甲类非处方药的红色“OTC”标识类似,实为普通食品。《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为假药。这些产品不能冠以药品的名义,却冒充药品出售,不但性质上属于假药,而且不会有什么疗效。

骗术五 利用免费健康讲座行骗

利用保健食品行骗多为团伙作案,骗子假借知名医院名义,或者谎称聘请某专家到居民区进行免费健康讲座和义诊,往往租借宾馆、饭店、图书馆、电影院、社区中心等场所,时间多在清晨六点到八点,只进行一天或者两天,只针对中老年人。活动现场通常赠送大米、白面、鸡蛋甚至自行车等生活用品,其健康讲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往往能够对消费者进行“洗脑”,片面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进而推销保健食品。他们推销的保健食品价格昂贵,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一旦有人购买,即变成单线联系,不仅送货到家,还组织各种免费旅游活动,服务态度极好,从而达到拴住消费者的目的。

其实,保健食品只是一种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取代药品,不能治疗疾病。保健食品包装上都有“蓝色飞碟”标志,易与药品区分。消费者还需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

骗术六 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品

多见于减肥、壮阳、调节血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其中往往添加西布曲明、二甲双胍等化学药成分,以达到抑制食欲、降低血糖和壮阳的效果。长期大量服用这类非法添加的药品,会有害健康,而受害者多为年轻女性和老年人。此种保健食品肉眼难以鉴别,需要权威机关检验。目前药监系统的“药品快检箱”已能现场快筛出特定药品成分,但这种快检工具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骗术七 冒用或编造批准文号

冒用正规厂家的批准文号违法生产保健食品,这类产品多来自地下黑加工厂。还有的违法分子自编批准文号和产品名称生产药品,这类产品多见于性保健品店。对此,消费者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进行信息查询,如果产品名称、批准文号、生产厂家、规格与网站相关信息不符,即说明其属于冒用或编造批准文号的假劣产品。

骗术八 进口化妆品真假难辨

多见于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化妆品摊位,还有美容美发店。违法者谎称某产品为进口化妆品,实为假货,也有部分产品是未经国家批准的走私产品。这些产品往往都无中文标识,也没有进口化妆品的批准文号。建议消费者购买进口化妆品,应尽量到大型商场购买品牌产品,谨防上当受骗。

骗术九 免费体验试用有玄机

▲很多免费健康讲座内藏玄机

街头的医疗器械免费试用点,即使取得了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也只限于做技术咨询,如果没有药监部门审发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就不能销售医疗器械。这类试用点的工作人员在吸引消费者免费试用的同时,往往有意夸大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怂恿消费者购买。

以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为例。现在市面上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多为正规医疗器械,即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且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但猫腻在哪呢?骗子在试用之前,先采集受试者的一滴指血,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是连接电视的,受试者可直接观察红细胞。他们首先给受试者看到的图像上显示红细胞呈钱串状,基本固定没有游动,然后告诉受试者其红细胞粘连在一起,血液黏度较大,随后使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为患者治疗半个小时。然后,重新为受试者采集指血,镜下观察,这时受试者看到的图像就会是红细胞已经相互分离而且游动活跃,以此来证明治疗效果明显。而实际上,钱串状红细胞和分离的红细胞都会出现在两组切片中,只是在不同区域而已,骗子在显微镜下查找的时候关闭电视,受试者只能看到结果,只要亲自看看显微镜,轻轻转动螺旋钮,就能识破骗术。

骗术十 未经国家注册鱼目混珠

医疗器械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和销售,而一些农村集贸市场和个别药店中在售的某些产品却是未经注册的,消费者购买时需注意查看包装上有无医疗器械注册证号。

从小商小贩到大型批发,从路边摊位到大型商场,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网络,“三品一械”商家多如牛毛,“三品一械”产品琳琅满目。尤其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违法者已不受地域限制,许多骗子都具有机动性大、隐蔽性强的特点。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管他们的骗术五花八门,只要认清其特点,把握其规律,就能够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骗子无法得逞,无处藏身。

猜你喜欢

骗术假药批准文号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动物骗术大曝光
新《药品管理法》施行后制售假药案件认定的思路转向
附表6 2020 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2019 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降尿酸——我是不是吃了假药?
传销常用六大骗术
“朋友圈”销售假药花样翻新
行鸟的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