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同类古镇旅游资源的对比中寻求丽江古城的特色发展

2013-10-13王荣红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纳西族丽江古城

王荣红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云南丽江 650101)

当前,许多地方在对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上,普遍缺乏独特性和文化内涵,致使有相似自然景观的旅游区的各个景点雷同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相似旅游资源形成千景一面的现象,旅游景点没有独特性亮点。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以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特色发展,阐述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内和区外同类旅游资源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梳理资源赋存及类型,突出自己的特色实施个性化发展。

一 旅游资源分析的重要性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中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争论就像旅游资源本身那样多种多样和层出不穷。从我国学者陈传康,刘振礼(1990)、郭来喜(1982)、李天元(1991)、傅文伟(1994)、黄祥康(1995)、谢彦君(1995)、辛建荣(1996)、杨振之(1996)和申葆嘉(1999)等的国内研究者到很多国外研究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关注的核心问题上给“旅游资源”下了很多的定义,虽然每位学者关注的角度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定义都将事物是否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就本文研究实际角度出发,采用的“旅游资源”定义如下: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就是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二)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织,必须依赖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它是旅游产品的原料和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旅游资源,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出独一无二的,具有强烈排他性的旅游产品来,从而在众多的旅游产品中创造出自己的性格,而整个个性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的打造、构建和塑造,必须依托旅游资源自身,对本地旅游资源进行客观、正确、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整理、分类、比对,并挖掘其文化内涵,在认清本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住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地特色旅游,开发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旅游产品来,而这一切旅游开发行为,都必须依赖本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环境的核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发挥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吸引游客,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

(三)寻找同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是特色旅游开发前提

从以上旅游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是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然风貌以及人文资源,其中自然风貌包括地质地貌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森林植被景观等;人类在适应环境的选择中创造的人文景观包括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因此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会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异的地方甚至相距非常遥远的地方之间有很多的景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共性。如果对相似的旅游资源不加以甄别,易将他们混淆起来,张冠李戴,在开发中盲目开发,致使旅游景观失去个性,旅游形象模糊,使具有相似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产品失去竞争力和生命力,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各地旅游发展。为了避免同类旅游资源区的恶性竞争、旅游地形象模糊、旅游产品开发雷同等现象的出现,需要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作为突破点和出发点来开发地方特色旅游。

许多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从表象上看有某些相似性,从细微角度入手,其实这些资源之间都存在差异性,鲜明的差异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差异越大,独特性就越强。只有差异,才会有注意力,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注意旅游景区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进行有别于其他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能树立、形成、塑造起自己鲜明的特色,避免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出“双胞胎”或“多胞胎”,而是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形象。

二 丽江古城与同类旅游资源区的对比分析

(一)区内同类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包含着一位三体的三个部分,三者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作为一个区域开发的整体,三个古镇的旅游资源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避免区内近距离竞争的白热化,旅游开发的雷同现象。需要对世界遗产资源进行比较,找出各自优劣势,见表1:

表1 大研古镇与区内同质旅游资源对比分析表

对三个古镇的比较,可以看出三者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方面具有完整性与同一性,在资源上有很多的相似性,并一脉相承,大研古镇作为一个最后发展起来的古镇,在资源和文化上表现得更完整,更丰富,更有特色。束河属于手工艺产品发达的古镇,大研则是政治和商品交易的中心,白沙是丽江多元宗教文化积聚的地方。因此,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开发中,应把握三个古镇的整体性和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特色性差异开发。

(二)国内同类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

(1)与平遥古城的对比

在1997年12月4日,山西平遥古城与丽江古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了解同时被联合国批准的两个古城在资源有怎样的异同,在开发和宣传上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两个古镇资源对比见表2:

表2 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资源对比

通过比较,丽江古城的特色在于少数民族文化即纳西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以及高原水乡风貌,因此,在丽江古城的开发中要突出体现一个没有城墙的民族,一种古朴随意的边疆文化,一种悠远的茶马文化和一种更接近自然的生存环境,对丽江古城的水文化、桥文化、建筑文化、纳西文化、东巴文化和马帮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宣传,塑造与“城墙围起来的历史——平遥”不同的形象,整体氛围上体现安静、祥和、古朴、自然,形成个性鲜明的特色。

(2)与江苏周庄的对比

大研古镇不仅具有山城之貌,又具有水城之容,被人称为“高原姑苏”。周庄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相似资源的运用,形成特色开发,将两者的资源比较见表3:

表3 丽江古城与江苏周庄资源比较

通过比较,丽江古城的特色在于:活的水、具有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桥、浓郁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丽江古城应重点渲染动的、活的、清的水,在桥上着重体现马帮文化和桥市文化,文化上体现纳西族的民族文化和东巴文化,整体氛围营造上体现安静、祥和、古朴、自然。

三 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旅游开发思路

(一)注重旅游资源在时空上的结合

旅游资源在时空上的结合主要是指旅游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包括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在空间上的组合和人文景观在时间上的结合。丽江古城由一位三体的三部分构成,即大研、束河和白沙,三者在位置上同属于丽江坝子,距离相隔较近,三者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在人文资源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共性方面主要体现在:以蓝天、雪山、流水、田野组成空间结构,并辅以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的生活轨迹,即纳西族创造的民居建筑、城建格局、风俗习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时空上结合的非常好,他们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所以大研、束河、白沙三个古镇作为一个区域开发的整体,他们之间应不存在竞争关系,需要建立一种资源互补的关系,形成合力,进行整合开发。同时白沙、束河、大研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发展过程,需要突出三者的个性与特色,依托现有历史遗存和遗迹,整理、挖掘、修复这些遗存,使其变成特色旅游资源。在白沙恢复木氏的家庙文化;束河建立手工业集镇,鼓励具有皮毛、皮革和打铜手艺的纳西人家继续从事这些工作;大研凭借更完善的城市系统,营造一种“休闲文化”之都。

(二)深化边疆民族文化,营造休闲氛围

作为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两个古镇——山西平遥和丽江古城,成为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首批获此殊荣的城市,因此两者同时蜚声海内外。两者皆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民居建筑群落、市井的生活气息。通过表2—2的对比,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建筑群落、市民生活等,主要体现在山西平遥古城区位上处于汉文化的典型区域,深受我国的主流文化—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是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有完整的城墙、结构严谨,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巷构成,成八卦图案,民居院落集中融合了中国通行的四合院,把规整的形制与礼制统于一体,显得端庄、厚重和威风。丽江古城是我国西南的一个边陲小镇,远离汉文化的中心区域,受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比较微弱,形成的是一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随意、洒脱、自由和奔放。整个城建格局由于没有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没有严格的城建规划,形成了一个没有城墙、民居建筑依山势地形和水流走向灵活随意建房,民居多为“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家家喜植花木,整个院落显得简朴、严谨、自然,充满生命和生活的气息。

首先,丽江古城远离汉文化的影响,整个古城体现的是纳西族所创造的一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纳西族在人口数量上、分布区域上都有限,地处边远,对外界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这就是丽江古城的特色、亮点和魅力。对纳西族所创造的这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古城的水文化、桥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东巴文化和马帮文化等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开发、宣传,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古城。

其次,丽江古城无论是从街道布局、道路的铺砌、河流的走势、民居建筑的装饰、花草树木的种植都体现出一种随意和自然,所用的一切仿佛不受任何规矩的制约,宛若天成,显得那样古朴、悠闲和贴近自然。在阳光沐浴下的古城随处可见小狗慵懒舒展着身体,三三两两的纳西老大妈聚在一起发布“最新新闻”,店铺老板翘着腿听着地方小曲,孩童在小河里嬉戏玩耍……,整个城市在自然和人文上都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形态,营造出一种休闲的环境氛围,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使丽江古城成为久居钢筋混泥土的、疲惫的都市男女、过累了快节奏生活 、厌倦了淡薄人情的城市人心中的世外桃源,为有着淡淡乡愁、怀旧情愁的“小资天堂”。

(三)抓住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开发

地域分异规律导致各地区旅游资源之间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旅游资源的特色,而且应尽最大可能地突出旅游资源特色。通过丽江古城与江苏周庄的旅游资源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的资源具有相似点。江苏周庄在区位上临近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与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相距50KM,吸引了周边广泛的客源市场,而丽江古城地处西南一隅,与我国的主要客源市场距离都较远,所以丽江古城就不能以与江苏周庄相似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要从细微处着手,抓住资源特色,开创自己的特色,在景区景点建设上,突出丽江古城本地特色,实现有别于江苏周庄的差异性开发。

丽江古城在对外宣传上常用的口号是“高原姑苏”和“高原小江南”,而“江南古镇”在人们的印象中大抵不过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模式,相似是难以避免的。⑴“小桥”。江南在地理位置上临近于海或湖,把一个个街区分割开来的湖水都较深,实现人与人交流、往来和沟通的桥,既要适应路上行走的功能,也要满足桥下舟楫通过的功能,为了实现桥的双重功能,桥面是阶梯,桥下拱形高,整个桥体显得高大、结实和厚重。丽江古城的水也像江南古镇的水一样,把各个街区分划开来,丽江古城的水源自于玉龙雪山融化的雪水,水流量小,桥的类型多样,比较简单,有的用一块石头或一块木板搭起就现成了桥,桥遍布整个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丽江古城的桥的作用仅仅是满足人们陆上的交通需要,便于人的往来和马帮的行走,所以丽江古城的“小桥”——石拱桥的桥面较平缓,没有阶梯,体现的是一种马帮文化,因而江南古镇的“小桥”和丽江古城的“小桥”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不一样的,江南古镇的“小桥”体现了人类在适应环境选择和改造环境的杰作与成果,丽江古城的“小桥”是一种不经任何雕琢、修饰的接近自然的、原始的、古朴的思想果实。在人们越来越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时尚潮流的引领下,这就是丽江古城“小桥”的魅力、亮点和独特所在。整理、挖掘部分有历史文脉的桥文化,把这些桥文化进行一定的恢复或再现,如可以恢复卖鸭蛋桥和卖豌豆桥的“坐商”景观,重现纳西族优良经商习俗——诚信。⑵流水。在江南古镇中,水资源是丰富的,能见到像丽江古城内穿街过巷的、清澈见底的、活的、流动的水,在江南古镇中已经变成了历史,清澈见底的水在这里成为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在丽江古城任何一个角落,可见清泉涌出,碧波荡漾,各种生物享受着清泉的沐浴,健康的成长。如果在丽江古城内把流水、潭、泉和井等各种水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发出来,并将纳西族保留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用水习惯、节水意识等贯穿于水景资源的开发中,那么丽江古城将是独一无二的。⑶人家。古镇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在江南古镇中的“人家”体现的是以汉文化为载体的休闲生活文化,而丽江古城的“人家”展现的生活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纳西族的闲时、恬淡的生活状态,从资源的稀缺性和神秘性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丽江古城民居中的“人家”,即活动的人,他们自然、本色的生活,“储存”了纳西族的语言、文化、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等,他们淳朴的民风、闲适的生活节奏、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状态及手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到此参观的旅游者,不仅需要与物质形态的河道、小桥和流水进行交流,更需要与居民进行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流,政府可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经营与旅游相关的一些服务项目,如经营客栈、工艺品店、饮食店等。设计一些DIY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纳西族的日常生活,学说纳西话,书写东巴象形文字,学做酥油茶、丽江巴巴、鸡豆凉粉等地方特色饮食,设计并制作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了解纳西族的音乐舞蹈、节日习俗等,让旅游者通过与纳西族的老人、小孩和年轻人面对面的往来与信息交流,认识纳西族深层次的生活及精神追求。

(四)采取各种措施,把“根”留住

丽江古城的文明即“桥文化”、“井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东巴文化”和“马帮文化”等的创造都离不开世居于此地的人——纳西族(古城居民)。生活在古城里的纳西居民不仅给古城注入了生命力、活力,同时更是一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古城纳西族居民的日常起居构成的生活城市是古城的精髓和灵魂,是古城的价值所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具有“魅力资源”和“活资源”的纳西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出古城,即古城常住居民的外迁、人口置换和原生文化逐步衰亡,“生活城市”的功能缓慢消失。要保持“生活城市”需要留住更多的土著居民住在古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多种人文关怀的措施,吸引纳西人留在古城生活。首先,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从硬件设施入手,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提供方便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古城内的道路系统,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古城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土著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在民居的修复建设中,从外观上,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其内部设施要保证生活所需的各种基本设施。其次,政府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鼓励古城原住居民自主创业,给予他们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古城原住居民自主创业,并请相关专家对他们的创业项目给予论证和指导,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创业资金者,经过简易程序的申报和审批,可以从创业基金中申请贷款(这些贷款应该是无息贷款或是贷款利率低),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减免或者全免。再次,提高古城维护费的“反哺”度。从古城维护费中拿出更多的钱发放给留住古城居民每人每月几百元或上千元的生活补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留住他们,让他们长期居住于古城。同时倡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维护古城的水乡风貌和生态环境,在追求经济富裕要继承和发扬古城纳西族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五)切实保护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鳞次栉比的纳西族民居建筑、穿户过街的水系景观,天籁之音的纳西古月,悠然自得的纳西家居生活以及周围优美的田园风光是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许多旅游开发短视行为,即“只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注重资源的保护”时常在很多旅游区不断的上演。丽江古城与具有同类旅游资源的古镇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仅要保持丽江古城的特色文化和特色风光,还要未雨绸缪,对这些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使这些资源既能满足本代人的需要,不牺牲今后世世代代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中,把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做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与周边村落、田园山川实行整体保护,保持良性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古城的整体风貌,做到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1]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1).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3]代莹,曾克峰.小桥 流水 人家——江南古镇资源特色及联合开发设想[J].城镇旅游.2005,(2).

[4]木基元.他山归来的启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考察报告[J].丽江民族研究.2007,(7).

[5]李丽雅,黄芳.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和同里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6]权小勇,谭福琛.浙江古镇盐官旅游资源优化开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8]权小勇.江南古镇南浔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湖州师范学院学,2008,(2).

[9]张环宙.论南浔在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中的地位及旅游资源开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纳西族丽江古城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安居古城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