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主流报纸媒体对日本形象的建构——以2001~2012年的《人民日报》为考察对象

2013-09-20刘晓倩张玉川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客观性人民日报负面

□ 刘晓倩 张玉川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选取2001年到2012年的《人民日报》纸质版进行抽样,采用人工翻阅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与统计。具体抽样方法为:先从每年12个月中随机抽取3个月,在3个月中抽取1个随机点,每8天抽1天,形成3个构造周。里夫、欧斯特等人认为,以日期作为层的分层抽样在对更大的总体作出推论时,要比简单随机抽样更有效率。研究发现,对于6个月的日报这个总体,1个构造周就像4个构造周一样有效,而它的估计还要超出根据概率理论所做的预期。为减少误差,本次抽样每年抽取3个构造周,以期在对总体作出推论时取得更好的效果。研究内容也均为显性内容,即可见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针对其隐性内容。

二、《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针对《人民日报》中关于日本的客观性报道的内容分析,不包括新闻评论。经过对样本的收集与记录,从2001年到2012年间,《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报道一共有206篇,平均每年17篇。其中政治类报道120篇,经贸类报道25篇,社会类报道44篇,剩下的为科技类报道。

(一)政治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政治形象

1.整体概述。

经统计发现,政治类报道一共120篇,正面报道占43篇,负面报道39篇,剩下38篇为中性报道。其中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日本对于二战历史的歪曲与否定以及和东亚各国的领土争端问题,比如日本歪曲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等。日本和韩国的“竹岛”之争,和中国的“钓鱼岛”之争以及日俄领土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另外,关于该国内政治的负面报道多为领导人的更换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问题。其中2005年12月30日的《五洲同庆珍爱和平 小泉拜鬼惹怒众邦》更是成为年度十大国际新闻之一。而政治类的正面报道多集中在外交时的领导人访问会谈、协商以及各国领导人接见民间友好团体等报道。

2.不同时期政治类报道的变化。

从2001年到2012年,不同时期日本政治类报道的变化如下:

图1:不同时期下政治类报道分布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对日本政治类的报道在数量上和正、负分布上都有明显波动。在2005年,总报道量和负面报道量都远多于其他年份的报道。这是因为在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右翼势力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掩饰历史、歪曲二战期间的侵略行径,引起中国及国际社会的不满。另外,在2005年,韩日、朝日、俄日关系也不容乐观,也是造成这一年政治类负面报道增多的又一重要因素。

经上述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中对日本政治形象的构建虽在不同时期有相应变化,但整体呈现出正负平衡的倾向。

(二)经济贸易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经济形象

1.整体概述。

在经济类报道中,负面报道占9篇,中性报道9篇,而正面报只占7篇。在9篇负面报道中,股市暴跌与财政赤字是报道重点,其中还有对日本新经济政策的报道。而正面报道主要是关于中日经济贸易与新战略的,对中日经贸持乐观态度,并表示日本国内经济有望改善。总之,《人民日报》中呈现的日本经济形象不容乐观但又有复苏的迹象。

2.不同时期经济贸易类报道的变化。

图2:不同时期下经贸类报道分布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对经济贸易类的报道时,各时间段也有变化。2004年之前以负面报道为主,2004年之后以正面报道为主。

(三)社会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社会形象

关于日本社会新闻的报道,在21篇正面报道当中,有5篇关于中日民间友好的报道,表现出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与互相帮助;另外也有报道呈现出日本新近的流行文化与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丰富了日本的形象。而社会类的负面报道则多是关于传染疾病和企业丑闻方面,这一类的报道比较少,一共9篇;剩下14篇为中性报道,一般是写日本国内的一些逸闻趣事之类,不带有明显价值倾向。在不同时期对日本社会类的报道也都是以正面为主,没有明显变化。

(四)科学技术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科技形象

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先进的科技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和动力。在一共17篇的科技类报道中,正面报道占了14篇。而且在各个时期对日本科技类的报道都以正面为主,并不因为时间不同而产生明显变化。

(五)《人民日报》对日本形象建构的历时性变化

图3:不同时期对日本的报道情况

如图3所示,在2001年到2012年这12年间,《人民日报》对日本的报道在数量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比较平衡,平均每年的报道量在17篇左右,价值倾向上各个时间段也有所不同,总体呈现出相对正面的形象。

(六)《人民日报》中关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报道

经过对样本的统计,《人民日报》在2001年到2012年间对日本的报道中,有8条是直接针对靖国神社问题的(报道题目中明确提及或者文中以这一事件为主);有7条是关于日本当局通过审定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3条针对钓鱼岛主权问题。

2001年到2012年间,“抵制日货”、“反日”的游行和活动时常都有发生。针对这些行为,《人民日报》是比较理性的,在谴责日本否认历史的同时,也表明中方立场,呼吁加强对话,促进理解。一方面以事实说话,谴责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言行,一方面也报道反对右翼势力的民间团体和政府领导人所做的努力。没有以一概全,并呼吁理性爱国。

(七)《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的日本综合形象呈现

经由以上几个部分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在构建日本形象时选择以分类的形式呈现,重点在政治方面,兼以经济、科技与社会方面。从总体上来说,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政治较动荡的国家。《人民日报》中的日本形象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不是浅薄单调的。

三、《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新闻评论的内容分析

经统计,在12年的涉日新闻中,有27篇新闻评论,其中政治类评论占17篇,负面评论为12篇;经济贸易类评论占9篇,7篇为负面评论。

经过进一步分析比较,《人民日报》在有关日本的新闻中,客观性报道多为正面,新闻评论多为负面,整体上看,客观性报道保持中立,而新闻评论则以负面为主。如下图:

图4:新闻评论与客观性报道正、中、负比例对比

如图4所示,在客观性报道中,政治类方面的报道是正面多过负面。而在新闻评论中,则是负面评论多过正面评论。政治类的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探讨上。而在经济方面的负面评论则关注日元汇率问题,评论认为日本的新经济政策并不能根本缓解日本经济低迷的状况,并且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为是将经济危机“嫁祸于人”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总体而言,在政治类的客观性报道中,《人民日报》中的日本形象是偏正的,但在新闻评论中,则呈现出负面的趋向;在经济贸易类方面,新闻评论之中的日本经济形象相对更差。

四、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探讨《人民日报》中建构的日本形象。研究发现,内容方面,《人民日报》在建构日本形象时,主要涉及日本的国内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国内事件、科学技术等方面。国内政治和外交是重点,占所有内容的一半以上,突出呈现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其他议题类的报道偶有涉及,在报道篇幅和数量、频率上都不及政治类报道;价值倾向方面,《人民日报》在构建日本形象时有正有负,整体上是保持中立的,不带有明显价值倾向;报道体裁方面,客观性报道占大多数,兼有少量新闻评论,但在评论中,负面内容多过正面内容,与客观性报道的正负比较平衡存在明显的差异。

[1](美)丹尼尔·里夫,斯蒂文·赖斯,弗雷德里克·G.菲克.嵇美云(译).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客观性人民日报负面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