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陪护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3-09-19李琳

大众标准化 2013年4期
关键词:护工病患者医护人员

● 本刊记者 李琳

医院陪护让人欢喜让人忧

● 本刊记者 李琳

“请问需要陪护吗?我护理过各种病人,经验丰富,价钱可以商量。”3月17日上午,在太原市双塔东街山西省人民医院,有一名年近40岁的女子频繁地穿梭于各个病房。她叫闫晓东,她一边将自己印好的名片递给病房里的患者家属,一边向每一位患者及家属恭敬地推荐着自己。闫晓东在太原市做陪护1年多了,由于收入还不错,她将无业的妹妹也“培训”入行。她对记者说,进这个行业不需要什么门槛,在这家医院光她的护工老乡就有30多个,“业务”多时大家都会相互介绍。

像这样的陪护在省城太原有很多。这些护工中有8成左右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文化素质较低,几乎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大多数陪护打的是“游击战”,工作基本靠的是“经验”。有些医院陪护由于知识匮乏、技能储备不够,又受到不良卫生习惯影响,经常会出现护理措施不科学、护理不到位,遇到突发事件手足无措甚至是出现帮倒忙的情况。

另外,一些病人及家属由于支付了较高的护工费就对陪护要求很高,甚至有些苛刻,再加上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固有的种种偏见,导致与护工有着种种难以化解的矛盾。

矛盾一:雇佣费用

患者及家属:请不起

在山西省中医院的骨科病房里,记者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刘奶奶和她的老伴儿。这位刘奶奶告诉记者,老伴儿因腰椎骨折住进了医院,因为请不起护工,她只好寸步不离亲自照顾老伴儿的生活起居,因为年纪大了,自己的身体也不大好,所以觉得很是吃力。儿女们都要工作,不可能守在医院里,原本想请个护工的,可一打听一天就得100多,算下来1个月就得3000多元,比她儿子1个月的收入还多呢,于是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

记者在各个骨科病房走访了一圈发现,虽然许多患者都坦陈行动不能自理,家人过于辛苦,非常需要护工照顾,但是真正请护工的却是少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难以负担每日100多元钱的陪护费用。病人和家属直呼“请不起”。

医院陪护:直叫屈

医院陪护真的是高收入职业吗?做了11年护工的老张感到很委屈。老张今年已经58岁了,在这行当也算是颇有资历的。提起这行的收入问题,他苦苦一笑说,虽然近年来护工收入提高了不少,但是我们的投入和回报其实仍然不成比例。一般正规的护工不比那些“黑护工”,都是跟家政公司有合同的。在2002年时,雇佣一名护工一天的费用是25元,家政公司会抽掉一部分,护工拿到手的只有17元。而如今雇工费用涨到了100元左右,家政公司往往会抽掉30~40元,拿到手的就只有60~70元了。此外,护工的吃饭问题由雇佣双方协商,若雇主不愿承担,护工就得自己解决。“就算天天有活干,雇主三餐全包,1个月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块钱,我们真的挣得多吗?”老张反问道。

矛盾二:专业技能

患者:需要具备一定医护技能的陪护

医院陪护实际上应是介于保姆和护士之间有一定护理知识的服务人员,应是护士的得力助手。在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国家标准GB/T 28917-2012《医院陪护服务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医院陪护服务人员应了解患者护理的常识和内外科病患者护理的要点,观察病患者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应掌握褥疮护理的知识,协助医护人员对病患者进行护理;应协助病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应了解药品滴注的基本常识,根据药品滴注的进展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应掌握收集大小便标本的方法,根据医护人员的要求协助病患者正确收集大小便标本;协助病患者实施功能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简单按摩等。

医院陪护:大多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

由于从事医院陪护行业的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或下岗工人,因此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做陪护前也根本没有经过相关的上岗培训。

据山西省中医院骨科的刘建雄大夫介绍,他们医院的护工多数是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中年妇女,也不懂什么护理知识,就是只会简单的日常起居的照料,比如端个便盆啊,洗个脸,梳个头什么的,技术含量很低。“即使我们一再教给她们如何才能让病人预防褥疮的发生,还是不免有一些病人由于护工照顾的不够细心而患上褥疮,真是没有办法!”

照现实情况看,目前的医院陪护人员距离标准的要求尚且有很大距离,要想做到够“专业”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好在医院陪护人员这种素质低下,专业技能较差的情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12年底开始,针对医院陪护人员良莠不齐的局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开办了山西省内首次护工免费培训班,30余名社会零散护工人员接受了每周2次的免费培训。这批参训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2013年1月9日培训完毕后,他们还参加了结业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了结业证书。

山医大二院临床服务中心主任郝国珍说,这次护工培训班主要以讲座和现场模拟操作的形式,对护工进行患者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目前社会护工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培训,缺乏专业的基本护理技能、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影响患者的康复,这样的培训很有必要。

“以前我从没受过专业的培训,对很多病人的护理知识不懂,也就能照顾个吃喝拉撒。”学员王玉梅说,现在需要陪护的老人越来越多,有了培训证书后我再也不愁找工作了,还能正规上岗,不像以前在医院当护工有时候还得冒充病人家属的身份很不方便。

医院陪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陪护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对陪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说,社会要对“医院陪护”这个职业进行正确定性定位,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规范行业管理,建立健全护工行业准入,加强培训、考核,让更多的陪护人员能够“持证上岗”;同时我们应消除社会上对陪护人员的偏见,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当然广大消费者也不要“病急乱投医”,被黑护工中介所蒙蔽,选择医院陪护时要多存个“心眼儿”。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医院陪护这个职业健康成长,才能有效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猜你喜欢

护工病患者医护人员
北京护工故事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上海市护工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模范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