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憨山德清的书法艺术

2013-09-05张晓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结体德清用笔

张晓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憨山大师,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著有《观楞伽经记》、《法华经通义》等。其弟子编辑其遗文,整理为《憨山老人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德清在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界也是一位成就卓著者,写了许多学术专著,如《大学中庸直指》、《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论》、《春秋左氏传四法》等。他认为南北禅宗应该融合,释、儒、道应该三教调和,共同发展,不应该相互排斥。而这在学术思想以及教界门户之见很深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憨山大师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博大,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哲人的风范,他的见解对后世影响甚大。

憨山大师博学多艺,精通诗文,擅长书法。他创作的诗歌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禅意深邃;书法笔力劲健,柔中显刚,线条圆润灵转,结体正直通达。现有《憨山大师自书六咏诗》、《明释德清行书证道歌》、《住山法语》、《行草书卷》等作品传世。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对憨山大师书法评价极高,曾写诗夸赞:“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1]166文徵明、董其昌是明代颇具影响的大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席位,而启功先生写诗赞扬憨山大师的书法艺超文、董,可见憨山大师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憨山大师的书法渊源

憨山大师书法,考其渊源,精学晋唐诸帖。中年因人生挫折,辗转流离,内心悟道精进,达自由达观的境界,书风更近宋代的书家苏、黄、米、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他在《梦游集》的《杂说》中叙自己的书法说:“余生平爱书晋唐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即苏、黄、米、蔡)犹未经思。及被放海外,每想东坡居儋耳时桄榔庵中风味,不觉书法近之。”[2]在晋唐诸家中他特别青睐唐人欧阳询、虞世南、孙智永,尤多得益于虞世南。

初唐书家推崇并盛行“二王”一派的晋人书风,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因为帝王所好,已被定为一尊,况且他们的书法确实也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他们的行书作品墨迹淋漓,清秀俊逸,多取侧面对人之势。虞世南典型地承续了王羲之书法笔意飘逸、清秀雅静的风格。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他曾求教于同郡沙门孙智永,虞世南在智永大师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承续二王传统,养成了外柔内刚的书风,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结构疏朗,气韵秀健。对孙智永,苏东坡有深切的品评:“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3]

憨山大师取法于虞世南、孙智永,上追东晋,取笔“二王”,尤其精得《兰亭序》神髓。《兰亭序》用笔触遇生变、极艳尽态,结字错落有致、欹正相生、简易洗练、动中寓静、千变万化,章法浑然天成。《兰亭序》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所特有的灵动变化,于柔媚之中寓存骨力,匠心独运处又见自然之神韵。表现在用笔上,王羲之多采用偏锋侧压的方法,用笔极富变化,既圆浑劲健,而又方列爽快。在整体风格上,笔势变幻多姿,笔画形态各异,情随体变,法无定法,突出地表现出爽快飘然的神态,以及曲张回转、跌宕起伏的艺术韵律。结体上也同样变化莫测,其字有大小,有扁长、有疏密、有伏仰、有含放,有轻巧凝重,无一固定的格式,皆随情而发、因势而变,错落有致而神态自然,致使一行乃至全篇形成统一完美的整体,体现出其书法具有风骨爽利、姿态妍美、神情飘然、气势酣畅,以及起伏跌宕的奇妙韵律等超神入化的艺术特色,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二、憨山大师的书法成就

憨山大师采王右军之潇洒风流的神韵以润大唐谨严宽博的风度,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憨山行书《证道歌》(图 1)[4]乃是他的精意之作。在用笔上,毫无潦草敷衍之笔,而多采用藏锋中行,因而线条圆劲雄厚,呈现出沉着稳健的刚阳之美。在结体上,静雅端庄,法度森严,轻重灵动的笔画更显示出字体的凝重与遒劲。用笔疾徐的节奏感很强,疏密布白和点画轻重显得机智灵巧,使得作品行气突出,表现出畅达、爽快的情致,具有一泻千里之势。这又与他沉着雄厚、含蓄蕴藉的用笔风格相结合,形成中和完美的艺术境界和神完气足之精神风貌,在艺术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观赏其作,令人神清气朗,为其书法中所表达的沉雄静穆和大智慧所熏染。

图1

仔细推究,《证道歌》乃为人生修养之说,涉佛理。书法用笔本于王羲之,很多字的结体又与《圣教序》相类。然用笔取势颇有憨山自己的特色,欹正相生,端庄灵动,结字相对独立,收放自如,又顾盼生姿,与明末书家喜一笔顺势带下,连绵不断的行草写法迥然不同。这幅作品总体的特点是静穆而不乏灵动,端稳而不乏妍美;取行楷法,字字独立,以倚侧引势,以大小错落取得变化,以粗细轻重彰显节奏。舒展处尽展其势,内敛处不乏其韵。全篇章法以若干重字以醒目,若干轻字显灵动,通篇取左低右高侧势,款款书来,极为自然,恰如一股清泉从山间缓缓而下,绝少火气和鼓噪之气,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时趣。所谓“古意者”,取王羲之儒雅的神韵;所谓“时趣者”,用王献之内擫笔法圆转引带,以消泯火气,不过分追求转折顿挫的变化,因而显得妩媚而不飘浮。憨山悟性极高,极富聪慧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个性突出,有时还善于在个别点画中以草书出之,这在妍美的风格上掺进了一点娴雅灵动的笔趣和意味。

梁启超先生珍藏的憨山大师行书作品六言偈立轴 (图2)①憨山法师手书遗偶,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署款“憨山清”。这件作品是憨山大师的晚年之作,用笔流转老道,结体俊朗,书风通达。具体说来,第一,用笔没有特别明显的顿挫,也没有刻意夸张的笔触,全篇线条圆润、顺畅、自然、平滑;第二,结体、章法上没有大开大阖的俯仰、错落的布局,一切都显得匀称、严谨、平和。以侧势为主,欹正相生。整幅作品充满了一种豁达、静穆、优雅的审美特征。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道:“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3]憨山大师的书法做到了心手合一、由巧返拙、由拙生奇、由奇返朴的境界,源头乃是其高深的禅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亦如此。

憨山大师又善行草,下笔平稳、含蓄凝炼、秀润中和,于平淡中见功力。他的行草书婉畅多姿,变化多端。最为突出的特色为“空灵”,表现的是一种风度,一种最微妙、最飘忽的心情的变化。他的作品充满着精妙的健康温婉气息和洒脱之中的超越心境,呈现灵动之美。如图3①憨山《住山法语》草书作品。。从憨山大师的这幅作品来看,线条洒脱而又着力,结构妥帖而又充满变化,整体动静结合,协调平衡,让我们看到了憨山大师的人格、胸怀和心智,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宽阔的想象余地。

图2

图3

憨山大师的书法又是多面的,每幅作品都有不同风貌,裨阖纵横之外更有精妙绝伦的意趣。他既能营造恢宏气势,又能使笔底的一切变得精妙细腻——既极广大奔放又致精微幽深。无论是用笔的流畅、多变、结体的和谐大方,还是章法布局的端庄协调,都臻于一种高妙的境界。他又是极其轻松的似乎是在一种漫不经心的书写中将线条从自己的笔底缓缓地送出,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而又精密、完美。

憨山大师又是一位极重视思想精神的艺术家,追求一种达观的生命意味和人生真意,是他书法艺术的主旨。因而,自然、随意、悟道始终是其书风的最大精神特色。“其字随笔,到不模拟而法。”[5]明末书论家朱谋在《书史会要续编》中评憨山德清的书艺:“风韵超逸,直追东坡、山谷,且为当代松雪、玄宰所不及。”[6]

憨山大师的书法,点画秀逸空灵,自然雅淡,结体端庄正直,浑融一体,荡涤了浮躁的凡俗之气,除去了刚强的凌厉之风。他的书法内容多谈人生悟道,实为艺术珍品,释家、史家、书法爱好者皆珍若拱璧。梁启超珍藏的《憨山法师手书遗偈》用笔流转,收放有度,体态圆通,气势绵绵,有如高山流水,气度不凡,格调高妙。“一念忘缘寂寂,孤明独照惺惺。看破空中闪电,非同日下飞萤。”内容充满禅味,让人回味隽永。

袁中道云:“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7]在憨山大师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萧散端庄的点画之中,从而体现出大师正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总之,憨山大师的书法艺术极具特色,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启功先生说:“先师励耘老人每诲功曰,学书宜多看和尚书。以其无须应科举,故不受馆阁字体拘束,有疏散气息。且其袍袖宽博,不容腕臂贴案,每悬臂直下,富提按之力。功后获阅法书既多,于唐人笔趣,识解稍深,师训之语,因之益有所悟。明世佛子,不乏精通外学者,八法道中,吾推清(憨山德清)、明(破山海明)二老。”[1]166这段话既道出了“和尚书”的特点,也表明了启功先生对憨山大师书法艺术的推崇,同时对当代探寻书道之人也具有启发意义。

:

[1]启功.论书绝句[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2.

[2]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60.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78.

[4]明释德清行书证道歌——历代名家墨迹传真[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4.

[5]王演畴.古学斋文集[M].万历四十七年刻本.

[6]朱谋.书史会要续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02.

[7]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5.

猜你喜欢

结体德清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明亮的眼睛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德清裸心堡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走路看脚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