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期总书记活动报道看时政报道新趋势

2013-08-28李斌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新华社中央

李斌

导读

从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从参加世界艾滋病日活动到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从首次外出考察赴广东到元旦前夕赴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一线劳动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报道尤其是总书记活动的报道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作者尝试从新华社近期总书记活动报道的实践,分析时政报道的新趋势新格局。

趋势一:微博介入

政坛风云变幻,高层一举一动,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从作风建设的高度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要求,包括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作新闻报道,明确要求压缩字数、时长和版面,压缩发稿数量等。

一方面是严格的自律,一方面是“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摄像师、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残酷新闻竞争环境,从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外出考察——元旦前夕前往河北贫困地区看望困难群众开始,新华社通过“微博直播”的方式,抢占领导人活动在新媒体领域的报道先机,创新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模式。2012年12月30日上午9时4分,第一时间发出了第一条文图配合的微博《习近平顶风冒雪看望困难群众》,到30日24时,全天共播发微博26条,配图21幅,详实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困难群众的场景和“原滋原味”的讲话内容。当晚和次日,记者又播发了《总书记对咱百姓挺热乎》《习总书记送的慰问品已全部发到村民手中》《总书记去阜平是如何确定的?》等回访微博,对群众关心的慰问品发放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报道。这些微博被网站在显著位置大量转发,一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刊登。

如今,在新华社向“更多直接面向受众”进行战略转型的背景下,第一时间以“微博”方式播发新闻包括时政新闻,已不仅是编辑部的要求,更成为一线记者自觉的行动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广东考察结束当天,我们就在拿到考察消息稿定稿后第一时间摘发了《习近平: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瞻仰邓小平铜像: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等5条“新华视点微博”;在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时,记者也在第一时间播发《新华微评:习总谈“历史周期律”值得关注》等微博,及时披露消息稿和回访报道中的精彩细节。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的两次特殊看望——甘肃之行和北京“拜年”,都通过微博的方式进行及时报道。如《习近平为七旬老人端饭》《习近平兰州问菜价》《习近平:解决好“打车难”问题》《习近平:农民工夫妻好好团聚》等,都在网上反响强烈,引起热议。

微博因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以及巨大的传播裂变效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事实上成为通讯社发布新闻的新渠道之一。时政新闻尤其是领导人活动通过微博发布,满足了网民获取即时新闻的强烈需求,社会效果良好。当然,由于微博的再传播性和不可控性,时政新闻尤其是领导人报道的“微博”化,需要有序规范地进行。

趋势二:报道立体

中央领导尤其是总书记考察等活动,往往要释放某种信号,或者作出某种宣示。

两个多月来,新华社也通过播发对外报道、回访报道、评论报道等多种方式,加强解读,多层次、多角度阐释中央领导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和重大政策宣示的意义。

——回访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新华社在考察后第二天,对外播发了2000字的《“向世人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追访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的四位历史见证人》,通过对李灏、梁广大、陈开枝、欧广源四位老同志的采访,释放敬献花篮乃至广东考察的“强烈信号”;2012年总书记登门看望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新华社在看望后第二天播发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记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第一次公开透露“八项规定”制定缘何比较具体等细节,被103家媒体采用;2013年元旦前总书记赴河北考察结束后第二天,新华社播发了《“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回访》,透露了总书记叮嘱村民把小孙子的教育搞好、临别时叮嘱村支书“写信”等大量细节,使整个报道进一步立体化。

——评论。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外出考察,就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新华社以“2加5”的方式连续播发了7条评论员文章,“2”是指《坚决用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将“八项规定”落到实处》这两篇由随行记者采写的评论员文章,释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和将“八项规定”落实到底的坚强决心。随后,在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下,围绕总书记对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论述,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重要讲话”为副题,播发了《永不停顿,永不止步》《牢牢把握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等5篇评论员文章,层层递进,将报道引向深入。

河北阜平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攻坚工作作出了新的阐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为更好地阐释这些理念和要求,新华社播发了题为《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评论员文章。

2月2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表达美好的新春祝福。甘肃之行,新华社播发了《以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评论员文章,点出这次考察的特殊意义——除了春节看望的意义外,还向全党发出了进一步改进作风、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动员令。

——对外稿。元旦前夕总书记的河北之行,播发了《中共最高领导人踏雪看望困难群众昭示走共同富裕之路决心》的对外专稿,既结合了这次考察的主题,也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背景下中国扶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同时反映了当地干部的声音,引用了专家的评述,信源多元,内容多元,报道的信息含量更为丰富。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的第一次春节看望就选择了甘肃,第一站则选在了素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的定西,记者以此为主要指向采写了对外稿,开宗明义地指出《节前陇上行:中共最高领导人以实际行动倡导“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农历腊月二十八,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深入最基层、最一线,给地铁施工工人、环卫工人、街头巡逻民警、派出所一线民警、出租车司机等劳动者拜年、表达敬意,我们采写了对外稿《深入“最基层”、调研“打车难”:中共最高领导人给群众“拜年”》,通过看望对象评价、专家点评以及背景的穿插,凸显中央领导给群众“拜年”所传递的温暖和力量,凸显这次春节看望的特殊意义。

多种手段各有千秋,综合运用,相辅相威,符合更多人的信息接受方式,提升了稿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了媒体的导向性作用。

趋势三:主题深化

新媒体、回访和评论之外,几次考察中,我们还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丰富报道形式,深化报道主题。

——反响稿。多次活动中,新华社采用了反响稿这种报道形式:一次是习近平总书记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宣示“中国梦”,此举中外关注。新华社播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的重要讲话鼓舞各族各界群众》。

第一次广东考察,新华社组织播发了反响稿《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各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综述性报道。十八大以来,新华社统筹部署,围绕有关主题组织综述性报道,受到媒体欢迎。围绕“中国梦”在海内外产生的强烈反响、共鸣和思考,2012年12月6日播发《“中国梦”凝聚奋进力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虽然长达5500多字,仍被119家媒体采用;12月9日,新华社又播发《为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复兴之路展览巡礼》,对复兴之路展览的内涵再次进行深度挖掘。3600多字的文章被近百家媒体采用。12月15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一个月,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对外稿《奋发有为,新风扑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一月间》,对一个月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和点评。2013年2月2旧,是中共新领导集体履新一百天,新华社播发3000多字的对外稿《“中国梦”催动“正能量”——中国新领导集体履新一百天》,同时组织播发了综述《百日新政的世界印象》,被海内外媒体、网站广泛刊发、转载,引起强烈反响。

2013年1月4日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八项规定”整一个月的日子,新华社当天播发《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共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出台一月综述》,既反映了各地各部门的落实情况,也反映了社会各界的期盼和建议,被210家媒体采用。

——延伸报道。中央领导的每次重要活动都有鲜明主题,围绕主题,报道可进一步延伸。在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河北太行山区看望困难群众报道中,组织后方记者采访国务院扶贫办和有关专家,采写了《扶贫攻坚三问——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困难群众引出的话题》,同时采访当地干部群众采写了《“全面小康,我们不想也不能掉队”——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干部群众的“新年心愿”》于12月31日播发,一些网站和媒体将这两篇稿件和当天播发的回访报道《“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回访》以专题方式刊登,使整组报道得到进一步丰富。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内部)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新华社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再创新高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