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看见》谈记者与主持人的角色辨析

2013-08-28文/王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看见柴静新闻节目

□ 文/王 青

从《看见》谈记者与主持人的角色辨析

□ 文/王 青

柴静新书《看见》出版,引来各方关注,众声喧嚣中,也有“柴静到底是主持人还是记者?”“柴静在镜头前是‘表演’还是采访?”等问题提出。本文作者对新闻节目“记者”和“主持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记者”与“主持人”是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镜头前的表现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记者与主持人身份的因素?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涉及大到社会时代背景,小到一个台、一个节目的定位以及采制模式,还有记者与主持人的成长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因素。只有追根溯源,将这些话题的讨论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坐标系中,才有可能看清其发展的脉络与现实的走向。

记者型主持人:新闻节目主持人角色功能渐变的探索与尝试

当“主持人”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时,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不仅仅表现为主持人播音时语气、语调、态度的变化,它更是调整媒体与受众之间关系的符号,传达的是传播者“以受众为中心,与受众平等交流,建立友好互动”关系的传播理念。

随着广播电视改革的深入,主持人节目的大量出现,主持人节目类型的不断丰富,不同节目类型中主持人应承担的功能与职责也更加明确和清晰。“主持人”也不再只是一种话语方式,正逐步承担和发挥起本来应具有的职责与功能。在一些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中,采编播的界限被打破。一方面,主持人早已从过去单纯的串联功能走出来,参与前期策划,直面新闻事件和采访对象,把握节目进程;另一方面,既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又有良好镜头前语言表达能力的记者开始走上主持岗位,成为记者型主持人。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涌现出的一批记者型主持人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记者和主持人,早已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二者的角色功能也日渐交叉与融合。“一名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定先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正如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所说: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就是要走过一个“从记者到名记者再到主持人”的过程,“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是集合魅力、表达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三位一体”。而其中的发现能力就是职业的敏感,“只有长期的采访经历,主持人才能准确判断什么信息值得放大,什么信息应该放弃;……这是新闻节目主持人为什么只能在记者中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出镜、采访、提问,撰稿、挑选采访内容、画面剪辑制作、现场连线、配音等这些工作,并不专属于记者或主持人。这些工作,既应该是他们分内的事情,也是无论记者还是主持人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只不过,在不同的播出平台、不同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定位情况下,任务不同、各有侧重而已。而用分工来划分记者与主持人的界限是片面的,也是肤浅的。

记者、主持人:镜头前表现自我,还是展现事实

电视发展到今天,出镜不再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专利,为了体现新闻的真实性、贴近性和现场感,很多记者甚至编辑也都陆续从幕后走到前台,拥有了在镜头前表达的机会,这也是电视节目改革和进步的标志。

在面对镜头时,真实自然还是夸张“表演”,展现事实还是表现自我,是个人受益还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公众利益的解决之道,是记者和主持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至于“表演”与否,首先来自于观众的评价和感受,这种评价和感受,可以是对主持人的,也可以是对记者的。因此,镜头前如何表现自然不应该成为区分“记者”和“主持人”身份的标准和因素。另一方面,“表演”与否,也要靠主持人与记者的自觉,应该是每一位主持人和记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断认识自己、反思过去、修正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所以,作为记者和主持人,首先要拷问的还是自己: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知道什么?不想知道什么?想表现什么?不想表现什么?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有可能明了他人,满足受众需求。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孙玉胜:《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柴静:《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徐德仁:《世界明星主持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传媒大学)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看见柴静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