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躁”的受众:网络微型媒体的终极推手

2013-08-18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4期
关键词:言说博客媒介

文 马 萌

互联网时代培养了大量“急躁”的受众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创新使人们的阅读介质不断的变革,从最早的台式机,到个人PC,再到掌上电脑、手机,发展的最新趋势更是掌上电脑和手机的融合。如今,这些媒介使用者的一个浅近的经验是,在过往的时代受众可以对着印刷媒介(典型的就是书籍和报刊)阅读几个小时不感疲倦,而对电子屏幕上的同一个内容的忍受时间恐怕不会超过十分钟。所以,这些被统称为数码产品的阅读介质让它的拥趸变得日益焦急,催生和培养了大量“急躁”的受众。

这些“急躁”的受众的典型特征便是无法安静、细致的阅读,并且他们的阅读多为浅层和表面的。面对着电脑或手机屏幕时,他们总是不断焦急的变换着浏览的内容,匆匆地在信息的海洋中冲浪,打开一个又一个刺激神经的链接,却无暇停下来仔细阅读一条哪怕几十字的文章。相较于文字而言,“急躁”的受众对图片和视频更加热衷。在这里,受众寻求感官刺激的需求和媒体通过制造噱头博取商业利益的追求一拍即合,于是,大量涂抹着鲜亮的消费主义色彩的“文化产品”便应运而生了。正因为如此,早期的网络论坛和BBS才会被博客、微博取代,鸟叔PSY的《江南STYLE》和类似的视频内容爆红网络也才有了其合理的内在逻辑。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文字所能表达的细密万千,意态丰盈的内容在很多时候是视频和图片所不能企及的。所以,“急躁”的受众这种对图片、视频内容的倾心,使他们对主要以文字形态呈现的人类文化经典的接受产生了障碍,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阻隔。这令大量“急躁”的受众成为了“博闻”却“无知”的人。

“急躁”的受众之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充满了急切的言说欲望。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的时代,大众受众是被动的,是被居于强势的媒体支配的。他们能否言说和言说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对言说空间和言说权力让渡的多寡。到了互联网时代,情形为之一变。随着网络生态的深度演变,受众在相当程度上已不再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受众”与“媒介”已经有了同一的趋势。 “所谓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受者或者目标对象,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很显然,在大众受众兴起长达一个世纪之后,这样一种变化也许堪称革命。”

在日常的互联网应用中,作为媒介使用者的我们经常在“媒介”和“受众”这两种身份之间自如的切换,时而是此,时而是彼。从技术层面而言,受众的言说不再受制于媒体,信息技术的创新使之前被压抑的言说欲望释放了出来,并有了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这些互联网时代催生的精力充沛的,有着强烈的言说欲望,以匿名的散兵游勇的形态存在的,情绪极易被煽动的“急躁”的受众通过各样的方式急切、酣畅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人们已经有了自己言论狂欢的广场。在这个虚拟的广场上,各种纷繁芜杂的言论井喷式,粗放式的呈现,其形态的多样和内容的多元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急躁”的受众其表现欲望和言说欲望无比强大,任何新闻或者言论都能成为他们发表自己观点的材料,点燃自己情绪的引信,很多时候仅仅是看到了一个标题而已。由于监管的滞后和乏力,在这个虚拟广场上呈现的言论很多是粗鄙和自私的,充满了戾气和偏见,甚至是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情绪,违反人性的极端主义思想。今年3月4日,吉林长春发生了盗车杀婴案。因为婴儿父母驾驶的是某日系品牌的越野车,一些网民竟然因为主张抵制日货而为犯罪嫌疑人叫好。

近年来,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网络极端思潮呈泛滥之势。这些言论对网络生态、大众心理的污染、毒害值得严重警惕,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也值得社会各方深思与探究。学者马立诚认为:“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的声势与互联网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论坛、博客,特别是微博更新快,信息多,具有青年性、交互性、虚拟性、匿名性和非责任性等特点。一方面,它成为平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在促进公民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功不可没,……另方面,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炮轰打倒、传播不实之词等现象屡见不鲜,并且不时演化成话语暴政。”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言论却往往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追究和惩罚。

“急躁”的受众成了网络微型媒体的终极推手

在现今的互联网上,“急躁”的受众其浮躁的情绪和猎奇的心理被激发到了极致。他们没有兴致仔细读完任何一则哪怕仅有数百字的文章,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关键字”(如“抵制日货”、“反腐败”等)急切的发表评论,以他人之行之言宣泄自己的情绪,浇灌自己心中之块垒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就这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微型媒体应运而生了,并迅速成为“急躁”的受众的宠儿。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增幅达到23.5%。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报告》指出,经过2011年的高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庞大的用户规模又进一步巩固了其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的转向微博平台,这一因素让微博的个人用户规模在2012年继续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在博客的时代,受众尚需读完一篇往往数百,甚至上千字的文章之后才能参与评论,而且这种与博主沟通和争论的机会还会随时在对方关闭评论功能后丧失。对于很多博客作者来说,博客只不过是以电子形态存在的报刊、书籍而已,他们并不愿意被大量匿名的受众肆无忌惮的评论,有时甚至是人身攻击和言语侮辱。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依然是传统式的媒体,主导权仍然牢牢的掌握在信息发布者即媒体的手中。情况到了微博的时代则大为不同了。首先,微博上发布大多是仅有几十字,最多不超过140字的信息片段,具有强烈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特征。篇幅的短小使微博较之博客更加适合随时随地在手持式的信息终端(如iphone)上发布。博客作者对于博文的构思被以简短的、不加雕琢的语言呈现个人种种细琐的思维碎片、生活细节的行为所取代。

其次,相较于博客,微博的转发显然更加及时和便捷,微博发布者对于转发者和评论者的控制也大大弱化。所以,一些微博屡屡在经过大量的转发后产生了让最初的发布者始料未及的巨大影响。“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公开的新闻报道在信息来源首发方面的优势地位日渐削弱,微博日益成为信息主要来源。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统计了2011年上半年的网络热点事件消息来源,18.8%源于微博。”2012年4月9日,央视新闻主持人赵普发微博称:“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此微博一出,老酸奶立即被卷入了新一轮食品安全的风波当中,引来大批网友关注,13万多位网友转发了此条微博。“老酸奶”事件最终发酵成了引起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直到最近才算尘埃落定。

微博发布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微博的转发更加便捷及时,微博的评论更加不受限制和约束,这种种的特性都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大量“急躁”的受众的需求。于是,微博在诞生之后便迅速地受到了追捧,成为了宠儿。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培养出来的“急躁”的受众是微博等网络微型媒体勃兴的终极推手。当然,微博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移动属性,以及移动硬件的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移动硬件的创新(最显著的莫过于诞生于2007年的Iphone)使信息的移动性大为增强,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满足自己对于信息浏览、发布的渴望。“新新媒介的移动应用和移动性硬件互相促进,形成显著而强大的互相推进关系:新新媒介的移动应用功能越好,拥有‘酷’型移动设备的刺激就越大;反过来,移动设备越好,开发新新媒介移动应用功能所受的刺激就越大。”

网络微型媒体让“急躁”的受众更加“急躁”

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急躁”的受众,以其庞大的群体效应让以微博为代表网络微型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信息技术创新的最新标志,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巨量的商业利益。反过来,网络微型媒体却让本已“急躁”的受众更加“急躁”,使他们更加沉溺于片段式的,碎片化的信息、图片和视频,在不断的转发中获得快感,在简短的“爱憎分明”的跟帖评论中获得成就感。在“急躁”的受众和网络微型媒体之间存在的这种紧密的互动关系利弊参半,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态产生的影响尚有待更加深入的观察。

猜你喜欢

言说博客媒介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博客天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