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影视产业之电视剧与传统文化

2013-08-18王卓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4期
关键词:文化

文 王卓华

1958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称中央电视台)试播。同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为了配合当时进行的阶级教育而推出了二十分钟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这部黑白电视剧虽然全长只有二十多分钟,却收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自此,新中国电视剧便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习和努力,中国电视剧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但生产总量不断创造新高,优秀剧目更是不断涌现,可以说中国电视剧还有着旺盛的发展后劲。但是在中国电视剧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问题,例如题材老套、跟风现象严重以及传统文化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制约中国电视剧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国家图书馆是国家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在这个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更主动的开发自身资源,帮助电视剧在题材上进行创新,推广传统文化,,以使中国电视剧能够更加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将从中国电视剧的诞生开始详细述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以及几点思考。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从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1958-1977,宣传工具阶段;二,1978-1989,审美自觉阶段;三1990-至今,文化产业阶段。

1958年全国电视机的数量非常少,北京地区仅有32台电视机,更多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看到电视机实物,而是通过电影新闻纪录片来了解电视的,因此电视的影响十分有限,还不能跟报纸、广播以及电影等相比拟,但是自第一家电视台建立以来直至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1958年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便是当时配合中央“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的宣传精神的产物。它以解放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姐姐看到妹妹用一块枣丝糕逗小狗,制止妹妹后,与妹妹一起回忆起解放前家庭的悲惨遭遇:父亲在携家逃荒的路上病死,母亲又病倒在一座破草棚里,天下着雨,姐姐出去讨饭被恶狗咬伤,妹妹不懂事哭着要吃的,母亲从怀里摸出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给了她,自己含泪死去。妹妹听了姐姐的哭诉,想起妈妈临终留下的这一口菜饼子,痛悔自己不该忘记过去的苦难。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没有录制设备,这部电视剧采用了直播的方式播出。当时在一个高不足3米,面积仅有60平方米的演播室内搭建了布景,按事先准备好的分镜头脚本进行现场切换,其中有少量逃荒的镜头,是事先用电影胶片在外景拍好,然后按脚本插入播出。1960年《一口菜饼子》由原班人马重新表演拍摄了一次,但两次都没有留下珍贵的电视画面。尽管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都非常有限,但是《一口菜饼子》播出后,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又直播了电视剧《党救活了他》,这部电视剧是根据1958年9月3日报纸上报道的上海钢铁厂优秀工人邱财康因抢救国家财产被严重烧伤,上海广慈医院的医护人员奇迹般地挽救了他的生命的事迹创作的。该剧从选题到播出,只花了30个小时左右,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和观众见面了。该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同样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后,全国陆续播出了较有影响的电视剧,如《焦裕禄》、《火种》、《我的一家》、《莫里生案件》、《相亲记》以及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广州电视台播出的《像他那样生活》等等,其中由于《相亲记》广受欢迎,加上由于没有录制设备,电视剧均需现场直播,整个剧组更是远赴多地电视台演出。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草创时期,8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部,上海电视台35部,广州电视台30多部。

文革开始以后,电视剧“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更为明显,但由于文革的破坏,中国电视剧基本停滞,乏善可陈。

1978年文革结束之后,党中央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电视剧开始恢复制作和播出,中国电视剧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便携式录像机与录像设备的引进,也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78年开始,短短几年间全国的电视机数量一下猛增到几千万台,中国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数量也都大幅提高,影院剧场开始与电视产生矛盾,观影人数大幅下降。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收视要求,各地电视台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同时也引进国外的优秀剧目。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开拓,电视剧的艺术种类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制作水准也明显提高,相继问世了众多的优秀剧目,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今夜有暴风雪》、《便衣警察》、《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末代皇帝》、《努尔哈赤》、《济公》、《武松》、《甄三》、《凯旋在子夜》、《寻找回来的世界》、《围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等,这些电视剧情节紧凑生动,制作精良,不少还输出到了国外,弘扬了中国文化。《渴望》作为中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轰动,最高时收视率达到了90.78%,全国有300家电视台播放,近5亿人次收看,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中国也引进了很多优秀电视剧,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血凝》、《排球女将》、《阿信》、《姿三四郎》、《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昨夜星辰》等等,这些电视剧的引进不仅缓解了我国自制电视剧的压力,也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为中国电视剧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剧正式走向市场,电视剧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型,以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电视剧的融资不断多元化、制播分离模式不断深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很高的电视剧产业。电视台、各部委宣传机关已经不是电视剧投资主体,而完全市场化的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更多的民间资本越来越成为电视剧生产的主要力量,这些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国电视剧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更多的资金进入了电视剧市场,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被更广泛使用,更多的剧集被生产出来,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比如《我爱我家》、《宰相刘罗锅》、《和平年代》、《水浒传》、《还珠格格》、《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武林外传》、《闯关东》、《潜伏》、《士兵突击》、《甄嬛传》等等,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也由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逐渐回归到中国本土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再次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我国也更加重视使用国家软实力来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该决定提出了包括优惠补贴等很多有益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让民营企业享有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通过制度设计打破山门,破除壁垒,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法律面前公平竞争。该决定颁布之后,包括动漫、游戏等行业迅猛发展,沉寂多年的“国学”也再次升温。由于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各种补贴优惠政策,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格外迅速,并且由于其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更加引人关注。目前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如表1示。

表1 全国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申报公示拍摄制作的电视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年电视剧的产量都稳步上升,2011年和2012年在申报公示数量(部)上分别比2010年高出19%和26%,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持续繁荣。但是,由于准入门槛的降低,各类资本、各种企业都纷纷投身于电视剧行业,也造成了行业内很多问题的存在。

1.盲目投资、产量过剩

随着各种资本的涌入,我国每年电视剧的产量严重过剩,下面我们来看组数据,如表2示。

从表2中不难看出,每年全国申请拍摄的电视剧数量众多,但获得批准的电视剧只有申请的70%-80%,而最终能够完成拍摄并获得发行许可,也就是准许播出的电视剧数量更少,只有原来的30%-40%。虽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会在整体数量和题材上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电视剧的产量仍在逐年升高。而全国电视台每年的电视剧播出总量仅仅是7000集左右,黄金时间的播出量更少,仅为3000集左右,那么每年有一多半的电视剧不知所踪,许多投资上千万元的电视剧无法播出,有些即便播出了也无法收回巨额投资,据统计每年都有十几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这些对国家对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表2 全国电视剧申报、拍摄、发行数量对比

2.题材雷同、缺少精品

虽然我国电视剧的产量世界第一,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但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不多,大多数作品缺乏创新,题材雷同,跟风现象十分严重。例如:2006年《亮剑》播出之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屡创新高,不断刷新纪录,先后受到很多奖项。《中国骑兵》、《战火西北狼》、《狼毒花》等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便接踵而至,《亮剑》更在2011年被重新翻拍。《媳妇的美好时代》热播之后,反映婆媳之间的电视剧也层出不穷,如《婆婆来了》、《欢喜婆婆俏媳妇》、《当婆婆遇上妈》、《媳妇的美好宣言》、《媳妇是怎样炼成的》等等。2011年是中国电视剧的“穿越”和“宫斗”年,很多投资人纷纷跟风,准备趁热打铁再赚一票的时候,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进行了宏观调控,才没有造成此类题材蜂拥扎堆的现象。

以上的现象究其原因,说明很多投资单位创新能力枯竭,或者说懒于创新,不愿冒风险探索新题材,而是跟风创作一些省事又保险的题材,这导致每年电视剧的产量虽然在15,000集左右,但精品却很少,电视台只能反复重播那些广受欢迎的作品,比如《亮剑》,在五年的时间里全国各电视台竟然反复播出了3000次,而且每次收视率都不低。

有些电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一味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出现了低俗、媚俗、庸俗之风。有些电视剧用反常伦理现象结构全剧或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比如,有的剧目为了彰显友情而不顾亲情,反而使本应歌颂的情感变得偏执乖戾;有的剧目为了增加悲剧苦情而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含混;还有的剧目因表现反常伦理关系而造成整体格调不高。这些剧目不但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反而受到了观众的遗弃,收视率低下。

3.面临国外同业的激烈竞争

2001年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在这种趋势下,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数量逐年提高,使广大观众看到了更多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电视剧画面精美,结构紧凑,叙事性强,进一步提高了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品。相比之下,国内电视剧在题材创新、情节结构、拍摄质量上都有所欠缺。国外电视剧一经引进便收到很高的收视率,尽管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禁止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国外电视节目,但是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能够从互联网上观看国外电视剧,观众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国内电视剧没有边际的胡编乱造,脱离历史真实和实际生活,这些对国内电视剧都有非常大的冲击。

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作品创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取得了长足地发展,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诸如《亮剑》、《媳妇的美好时代》、《士兵突击》等很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就我国电视剧整体水平而言,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有些影视创作者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却不在剧本和细节上下功夫,于是一些低俗、价值取向混乱的作品出现了,在作品中,看不到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还有些影视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不在题材、内容上进行创新,一味跟风,造成了我国电视剧市场的混乱,整体发展环境的不健康,这些已经确切摆在影视创作者和影视作品监管部门面前。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观点,下面谈些粗浅看法:

1.把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岁月里积累下大量可供影视创作者使用的宝贵资源和素材。在中国电视剧跟风现象严重,缺乏创新的形势下,影视创作者更应该在中华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更有利于我们的电视剧走出国门,在海外开花结果,正如人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很多年轻人懒于读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还没有对韩国、美国的文化了解的多,这时推广民族文化意义更加重大。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在这个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更主动的开发自身资源,帮助电视剧在题材上进行创新。笔者的工作便是依托国家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并以纪录片、专题片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给普通读者,推广传统文化。在多年的工作中,笔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无穷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和资源。如果影视创作者能够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更加拓展影视的发展空间。比如86版的《西游记》经过20多年的时间,至今还在不断重播,每到寒暑假各个电视台必定重播一遍。最近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也是取材于《西游记》,它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对唐僧收孙悟空等三人为徒的故事进行了重新演绎,使观众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师徒四人,一个不一样的观音和如来,大家在大笑的同时又多了很多触动人心的感悟,对唐玄奘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去天竺取经更多了些理解。《西游降魔篇》刚一上映便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最终取得了全球最高的华语片票房记录。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的总书库,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传承文明上更是有着先天优势。研究国图的书目我们会发现《西游记》只是我国文化长河里的一滴水,类似的情节曲折想象力丰富的古典文学作品举不胜举。自宋朝至清朝﹐先后产生了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小说重视情节﹐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比如《封神榜》、《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老残游记》、《孽海花》、《儒林外史》、《野叟曝言》、《今古奇闻》、《金玉缘》、《明清笔记小说》等等,还有诸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这类正史,如果能够将以上这些作品全篇或取其中的片段改编成电视剧,加入当代人的理解和时代的脉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的话无论从情节还是题材上都会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不但古典文学作品可以改编成电视剧,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也非常吸引人。比如司马迁受到宫刑还毅然坚持写作,终于写就了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史记》。在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本草》类书籍了,比如南宋的《履巉岩本草》、宋代刻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元代刻本《新编证类图注本草》、明代刻本《食物本草》,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在总结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自己长期学习、采访、尝试,最终纠正了很多草本学中的错误,增添了许多新的本草,并用新的分类方法将药物重新分类而形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在李时珍印证传说中的药效时,更是不惜自己亲身试药,比如能引人发笑不停地“曼陀罗花”。再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古籍善本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北平馆被迫精选出102箱善本精品运往上海,从此踏上了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这些故事如果深入挖掘同样会是非常好的电视剧素材。

需要注意的是改编不等于胡编,影视创作者在改编古典名著的时候一定要自觉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经典、热爱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责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坚持以社会效益第一为准则。拥有传统文化精髓的影视作品一定会是一部精品。

2.科学地学习和吸收外国影视创作成果和经验

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电视剧,在运作方式、制作技术以及叙事结构上都有其先进的地方。近年来美剧虽然没有在电视中热播,但是在网络中却有为数众多的粉丝,例如《老友记》、《24小时》、《越狱》、《生活大爆炸》、《兄弟连》、《吸血鬼日记》等等,观众被美剧紧张的情节、精细的布景、时尚的服装、优美的音乐等等这些深深吸引。几乎每部美剧都有自己的论坛,网友可以在这里交流对这部美剧的感想和心得。

大部分美剧都是每周播出一集,而且是边拍边播,虽然对整个剧组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但是编剧却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响调整剧情的发展方向,电视台也可以根据电视剧的收视率情况决定是继续播出还是整个砍掉。这些因素迫使大部分美剧在题材上不断创新,在剧情上更注重多重矛盾冲突,在人物刻画上更加细腻真实,贴近普通人,在拍摄技术和理念上勇于推陈出新。

中国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操作方式,但是却可以将美剧创新、严谨的态度,先进的拍摄理念和艺术传播手段用于中国电视剧的制作上。

结束语

中国电视剧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期,中国电视剧市场也持续繁荣发展,电视剧在思想深度、艺术水准、制作水平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品质稳步提升,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是中国电视剧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各制作机构和创作人员要坚持以社会效益第一的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精品意识,努力提升电视剧的品质,要坚持积极开拓题材领域的原创精神,遏制盲目跟风的不良创作倾向,要坚持把握时代脉搏,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应不忘将目光投向世界,在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努力使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份额,促进我国文化影响力的发展和提高。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