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散文书写多形态特点及其文体困顿

2013-08-15王凌虹樊庆来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体乡土散文

王凌虹,樊庆来

(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在以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为基础的消费文化主导下,散文书写的态势继续呈现出多形态的格局,对散文写作从内容到形式的解构性开拓仍在继续。当下散文书写已基本脱离了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散文形态,即50年代俊青们所言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新时期以后的散文的变化和分流导致的多形态现状,至少包括文化散文,乡土散文,新锐散文和非主流散文。这些散文书写形态具有共同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文体困惑。

一 散文书写形态

1、文化散文。自从90年代中期文化散文写作形式滥觞以来,文化散文书写内容的核心部分较为集中在对“传统的文化精神,从文化古迹或人文风情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文化人格的构成;……” 这个层面,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望,从文化古迹或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里寻找灵魂的安慰。因为现代化的到来而产生的困惑迫切需要廓清,而转身与传统文化拥抱,急于在对历史文化的回望中寻找灵魂的关照,因而使文化散文彰显着浓烈的传统文化情结。

2、乡土散文。新时期以后的乡土散文在寻根文学的大趋势下,出现了以汪曾祺、贾平凹、韩少功的书写为代表的,以“乡土情感、追寻本源、怀乡情结、原初意象” 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散文;周涛、刘成章的乡土散文以表现西部风情的雄浑和辽阔为主题。新世纪以后,乡土散文随着乡村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贾平凹的乡土散文书写乡村文化的逐渐解体。较为突出的是谢宗玉、鲍尔吉•原野、刘亮程的乡土散文,在90年代以后中国乡村迅速小城镇化的背景下重述乡村人文景观,把得乡与失乡的痛苦与记忆中的乡村进行意象式的书写,赋予了“乡愁”一词另外的意义,是新词“乡痛”和“乡怨”似的叙述。

3、新锐散文。1998年云南《大家》杂志开设“新散文”专栏,推出了一批自称以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写作姿态来演绎的散文。新锐散文作者们不愿意拘泥于一直以来散文创作的旧理论、旧范本,试图将散文书写中更为深刻的、更为接近生命本真的东西呈现出来。用超出散文写作的形式演绎,包括诗歌和小说技法的运用,组合成一种跨文体的散文写作。在老愚编选的《群山之上•新潮散文选萃》的“编选者序”里,对“新生代散文”的概括则是“回忆的终结”“抒情的解体”和“新潮的散文语态”。

新散文创作是对传统散文的一次解构和变革。新锐散文作家们站在功利主义的对立面,在幻想、技巧等领域进行实验并且试图创造散文写作的奇迹。新散文作者之一祝勇认为,散文的叛逆者们,不可避免地对所谓“正统散文”表现出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从而寻求一种更接近真实的表达方法。这些“新锐散文”的探索者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专注内心比轻视别人更能显示一个创造者的自信”。

4、非主流散文。非主流散文大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都市生活、家居生活的书写,被戏称为小女人散文一类的休闲散文,它们大都出现于各种各样的休闲刊物和报纸副刊上,如《新民晚报》、《文汇报》。这类散文的作者都是女性,她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对时尚的接受和领略速度很快。其散文洋溢着对都市时尚文化的仰慕和虚荣追求,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产物。二是网络散文,博客文章、QQ空间日志等等。这类散文的书写是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网络散文写作的潜在作者数量也是巨大的,虽然这些散文的质量尚待商榷,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写作者们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场,在场的写作使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非主流散文的写作从内容上看大致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都市白领的日常生活、精神困惑和灵魂流浪的书写。其二,是年轻一代农民工城市打工生活的记录,他们内心的痛苦、矛盾和不安。其三,是直接与日常生活想关的休闲写作。这类型的散文从体式上来看,多为日记体和笔记体。同样体现了散文有类无体,或者说是“体”较模糊的特点。

二 特点

当下散文书写所呈现多形态局面并非如看热闹者似的确证就是散文繁荣的表现。总结其特点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向内的散文转为向外的趋势

散文本是向内的文体。当散文从二分法名下的散文变成为四分法名下的散文,散文就不仅仅是言志和载道的文字,更多地成为抒情性的文字。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便、篇幅无限制的,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而又富有文采的写实性(相对而言)的文学样式。散文以“我”为主,因“实”出“虚”,是向内、主情的以表达情致为目的的文体。散文要的是写作者的文化高标和内涵积淀。散文还必须是真实的内心表达,是人在生存境遇中最艰难时被逼到尽头的倾吐。肖云儒说:真正的散文家,却得裸着身子站在审美的旷野上,让生命的光柱通体无遗地照射着自己。

自文化散文滥觞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后的散文越来越多的将文字的视野转为向外,散文越来越缺乏写作者的内心审视和倾吐,而是以外界事物为契机借以发挥和抒发情感,并愈演愈烈。不仅文化散文、乡土散文,尤其是新锐散文更是如此。散文本是以真实和抒情为渠道,包括内心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当散文出现一定的虚构以后(比如文化散文中出现的场景位移和想象性发挥),真实性就受到极大的挑战,进而更多地转为向外的文字了,

(二)“谈话风”格调的淡化与丧失

“谈话风”是五四以后小品文的主要格调,是周作人在1921年6月8日刊登在北京《晨报》上的一篇标题叫做《美文》的500来字的短文中提出来的,究其意就是说散文需要写得从容、随意、丰富、有余韵、耐咀嚼,也就是周作人提出来的散文的“余情”。散文更多的不是对着别人的宣讲,而是喃喃自语似的表达。就如李广田在《谈散文》)中所说的: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大可以随随便便的。

散文是率真、自由和坦白的文体。当下的散文自文化散文以后,已经从一种内心独白似的表达转为对着大众宣讲似的表达。传统散文似的优雅、内敛均被淡化或已经逐渐丧失。当下散文也像小说一样被写得剑拔弩张、歇斯底里、急吼吼的。用很极端的、以往在小说里才会用到的大词,大语,极尽夸张的笔法来写散文。安静的文字也不那么安静了,变得很嘈杂。不再是冬日焙着火炉品茗的悠闲,而是急不可耐的大众宣讲。

(三)内容的庞杂与无序

散文在归入四分法以后,凡是不能纳入诗歌、小说和剧本文体范畴的其他文类,都归入了散文,比如杂文、游记、回忆录等等,使散文成为有类无体的杂文学形态。散文的自由、边界模糊的特点,是使散文书写内容庞杂的主要原因。出现在九十年代初期关于散文大与小的争议,贾平凹提出来的“大散文”观与刘锡庆教授所持的“纯散文”观,也就是散文文体范畴的争议。这种争议至今仍然在继续,争议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在散文创作实践中的体现。目前尚未能够得出结论,这需要时间与实践的考量。

新世纪以后的散文书写继续延续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庞杂,而且更加无序化。不仅是所涉及到的文体本身的庞杂,而且是形式与内容的无序化。从文化散文、乡土散文、新锐散文到非主流散文,尤其是网络空间里的文章,博客、微薄等等,相互之间从文体的角度看,似乎有所关联又差异甚大,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种现状是在四种文体中最为突出的。

三 文体困境

当下散文写作仍然表现出最为旺盛的写作态势, 继续呈现多形态书写格局。但是,从散文本身来说,没有哪种散文能够对散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散文本来就没有“体”的严格要求。在纷繁复杂的散文书写形式中,看似眼花缭乱其实存在着深刻文体困顿。

(一)散文本体的被遮蔽

过多运用非散文技法造成对散文本体的遮蔽。每一种散文新形态的出现,都有散文创新的诉求,散文是体征和边界模糊的文体,边界模糊就意味着没有限制,所以散文的跨界似乎很容易,可以任意加入其他文体元素:诗化、小说化,同时也可以口语化、平面化、消费化、快餐化……消解深度,解构思想。比如文化散文中运用了场景位移和对历史事件的想像性发挥,造成对历史的误读和曲解;新锐散文中加入想象、虚构和组合,文字表达不再清晰和完整;而乡土散文中“新乡村主义”立场的提出,打破了乡土散文一乡村生活经验为主的写作,而是以乡村心灵体验为写作圭臬,造成“伪乡土”的嫌疑……而这些恰恰是对散文的一种伤害,造成对散文本体的遮蔽。文体革命不是可以没有限度的,是必须有边界的。“在一种革命的要求下,文学很可能会忽略精神内部真实境遇的有效展开,而发展成对文体的过度热爱。更多的时候,文学的贫乏,不是因为缺少文体的探索,而是因为文体的滥用”

散文本体是散文本质的最佳表现形式,散文的本质是什么?是真实、透彻的精神世界的裸露、剥光了自己的文体。散文之于写作者则意味着一种扬弃、拯救和回归,扬弃疲惫、冷漠、茫然,扬弃逐渐堆积的愚钝;拯救宽容、理解、爱;回归清纯、简单、真实,回归心灵的自然。如果说小说是彼岸的人生,那么散文就是此岸的人生。小说可以使作者躲藏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帷幔背后;诗歌也可以让诗人隐身于语言文字的精巧;散文则是截然不同的写作,肖云儒说:真正的散文家,却得裸着身子站在审美的旷野上,让生命的光柱通体无遗的照射着自己。散文是人被生活逼到尽头的宣泄和呐喊。直陈其事的散文更适于表达人内心的真实景象和意图。如果在散文中过多加入其他文体的元素,运用其他文体的技法,会造成对散文本体的一种伤害和遮蔽。“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如果散文因为革命而变得不真实不透彻了,连文体本体被遮蔽掉,散文变得与散文本身无关了,那么它还是散文吗?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革命意义何在?这其实并不是完全值得庆幸的事情。

(二)主体性的弥散和漂移

刘再复于80年代提出的文学主体性的观念,指出人是作为实践和精神的主体而存在,尤其是作家本人。主体性的“弥散”是洪治刚教授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寻根文化与文学思潮的到来,以张承志、张炜为首的作家提出“以笔为旗”,文化“寻根”与“寻根文学”的兴起,带来了主体性的张扬。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主体性弥散的年代。90年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引入中国,在中国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存在即是合理’的生存法则被引入审美价值谱系之中,使个人的世俗欲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彰显。而这种彰显的结果,便是导致了很多普世价值的崩落,以及人类长期以来引以为荣的各种宝贵品质的缺席、失散甚至被贬抑。” 多元文化共存环境的形成,使散文写作者们可以将主体性的自由度放到最大,可以肆意挥霍,变成了一种大面积的弥散。“这种弥散是自发的,也是令人忧伤的。它让我们看到,由80年代文学前辈们艰辛营造出来的有关主体性的自觉意识,在世俗伦理的侵蚀下,迅速地演变成一种为所欲为似的狂欢。”

这种文字的狂欢在散文那里也不例外,17年文学中的杨朔式散文的话语是“非我”和“无我”的,作者必须把自己缩小、隐藏起来。散文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在言说,是融入了时代洪流的话语模式,并不代表自己,是一种对外的宣讲。21世纪的文学已经演变成一种喃喃自语似的呓语。当下散文在竭力彰显个性和个人话语的同时,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了语言形式上,自说自话,喃喃自语,絮絮叨叨,篇幅加长,直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问题是文字的长短要有思想来支撑,否则就只是文字试验品或者文字的裹脚布了。

主体性弥散的同时,还存在漂移的现象,即在不知觉状态下的对主体性的解构。主体性的弥散和漂移,还表现为一种极端的个人化写作,“作家从内外各种束缚、各种限制中超越出来,其结果就获得一种内心的大自由,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此时,只有超越,才能自由。这种自由是作家主体性的深刻内涵。 ”但是,新时期以后作家所获得的思想解放并没有得以正常地运用,作家的主体性并非完全代表他自己,而应该代表作家所能够代表的社会群体,才能体现文学的社会性,作品才有意义。宏大叙事的萎顿,思想并没有更加深刻,而是思想的萎缩和文体的困顿,只好缩小为个体心灵和私人生活的书写。极力把微不足道的私人琐碎生活常态放大到极致。散文写作也纳入了个人化写作的窠臼。比如格致的系列散文《婚姻流水》,在《美文》上连续刊登。全篇都是对自我婚姻中的微小事件的梦呓似叙述,意境是混沌而模糊的,语言刻意使用了陌生化手法的,以带来阅读上困难,拉长阅读的时间和过程,充满了语言的自恋。

(三)文学性的被解构

散文写作在中国源远流长,至清末桐城派姚鼐所编散文选集《古文辞类纂》中分为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铭箴、赞颂、辞赋、哀祭。旧散文在文体本性上更多的是明志与致用,至晚明小品,为求独抒性灵,散文才得以抛开“明志”与“致用”的禁锢,以抒发情趣和情怀为主,使其文学性得以更好的体现。中国现代散文以周作人以及同仁人们所界定的“美文”小品为起点,经历了余光中提出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以及90年代散文大发展等历史阶段,至现在散文书写的多形态现状,散文本质上的文学性依然是衡量散文以及好散文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种文体的文学性最根本的要素是情感的抒发和审美,其次是特点、结构和语言。就散文的本体性来看,散文是一种轻松自由的文体,是思想的自然流露。散文书写强调的是自由随意,没有压迫感和强迫性,带给读者最愉悦的阅读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文体。站在本质主义的立场上看,散文书写多个形态中,还能保持散文本质的已经很少了,写作者几乎都沉浸在文体被解构的狂欢之中。例如刘烨园在《新艺术散文札记》中较集中地提出了新散文的理论主张:“打破‘形散神不散’的套路。大量进入想象、虚构和组合;它不再完整、明晰,变得更主观更自我更灵魂更内在也更膨胀更支离破碎。”在新散文那里,散文面临着文体及语言的碎片拼缀。从而使散文本性中的文学性被肢解,这种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文学革命的后果如果是文体的被解构,乃至于文体的模糊与消失,就不再是一件好事情了。“所有的艺术革命都是为了更好地到达心灵和事物本身,而不是远离它。这种加强心灵力量的艺术探索,有效地矫正了80年代艺术革命中的玄学气质,艺术革命不再是一种不着边际的字词迷津。也就是说,艺术不再是单纯美学的艺术,它也显现为存在的艺术;艺术不单是技术,也是一种心灵形式。我们有理由把那些不知所云的艺术探索,理解为它已经走向了艺术的反面:平庸、以及无所事事。” 新世纪以后的文学在现代性以及审美日常化的侵蚀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推动下,作家也蜕变为旁观者,冷漠、调侃的情绪成为普遍存在,文学逐渐走向纷繁迷离的状态,散文作为最贴近人性本真的文学形式,也是最难把握的文体,在一次次的变化中,散文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散文本体和本质,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可以断定的是,无论生活生态环境如何变化,如何一种文学形态在前进过程中,或许会有偏离与漂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衡量有其内在尺度,无论走到多远,回归本质还是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所有枝节都不能脱离主干而存活,散文也不例外。

[1]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34.

[2]陈德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3]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48.

[4]谢有顺.文体革命的边界[J].大家,1999:196.

[5]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间词[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47.

[6]洪治纲.主体性的弥散[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3.

[7]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

[8]谢有顺.文体革命的边界[J].大家,1999:195.

猜你喜欢

文体乡土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乡土中国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