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兔防疫及常见病防治

2013-08-15李华章

四川畜牧兽医 2013年11期
关键词:疥癣拉稀患部

李华章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四川 雅安 625000)

1 防疫及卫生

1.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 平时做到“三勤六净”,即勤打扫、勤换垫草、勤消毒,饮水干净、饲料洁净、草净、用具净、槽净、兔体净。不喂腐烂、变质、发霉、霜冻的草料。

兔舍注意防潮,做到通风、透光,笼干、槽净。笼舍、用具等每半个月到一个月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10%石灰水,20%~30%热木炭水,2%烧碱水,5%漂白粉,3%来苏儿等),笼底板和饲具可采用煮沸、烫洗或暴晒方式消毒。

兔舍门前设消毒池,人员和车辆进入必须入池消毒,一般应谢绝外来人员参观。

1.2 自繁自养,严格检疫 有条件的兔场应实行自繁自养。如需引种,只能从无传染病的场(户)引入,并按规定进行严格检疫及取得检疫证明书。从外地引进的兔应隔离饲养半个月到一个月,确认健康无病者方可混群饲养。

1.3 搞好预防注射 及时给兔接种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应着重做好兔巴氏杆菌病和魏氏梭菌病的预防注射。

1.4 发现疫病及时扑灭 发现兔只发生疫病时要按“早、快、严”的原则及时扑灭疫情。

2 常见病防治

2.1 兔瘟(又称病毒性出血症)本病由病毒所引起,为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呈暴发性流行,对养兔场的危害很大,一般发生于冬春季节。

2.1.1 症状。兔感染兔瘟病毒后1~3 d内发病。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病兔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即突然倒地、抽搐、哀叫而亡。急性的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不好,食欲减退或完全不吃草料,其病程一般为12~36 h,死前兔体温下降,呼吸困难,最后抽搐或惨叫而死。慢性的体温升高到40℃或41℃,精神不好,食欲减退或停食1~2 d后逐渐恢复食欲,慢性病例病程拖延到3 d以上的一般能耐过不死。

病死兔呼吸道病变明显,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泡沫状血液,肺严重瘀血,有水泡及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切开肺脏,见流出多量红色的泡沫状液体。

2.1.2 防制。对本病应做好一年两次的兔瘟疫苗免疫及采取消毒、隔离、封锁、无害化处理病尸等综合预防措施。

2.2 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本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在春秋季呈散发性流行。

2.2.1 症状。患兔流涎,发烧(体温达40~41℃以上),呼吸困难,最急性的突然死亡,亚急性或慢性的发生传染性鼻炎、中耳炎、结膜炎等。剖检病死兔,见内脏充血、出血,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

2.2.2 防治。巴氏杆菌疫苗一年注射两次,以预防本病的发生。治疗可用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 5 d;青霉素,5~10 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5 d;磺胺嘧啶片,每天口服两次,连服 5 d;长效磺胺(SMP)每天口服一片(0.5 g);黄连、黄芩各3 g,黄柏6 g煎水服;出现鼻炎症状的,每天用青霉素滴鼻2~3次。

2.3 拉稀 拉稀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导致兔出现拉稀症状。有的拉稀是大肠杆菌引起,有的是沙门氏杆菌引起,有的是魏氏梭菌引起,此外饲养管理不善也可引起兔拉稀。

2.3.1 症状。患兔精神差,吃食少,初期粪便稀软、量多,严重者粪便呈水样,粪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有的混有黏液、血液,其粪便恶臭,并粘附于肛门周围和尾根。病程长者因失水、虚脱、衰竭而亡。

2.3.2 防治。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和魏氏梭菌病等可注射疫苗进行预防。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的治疗: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每天两次,连用3~5d;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SM),每千克体重0.2g,一天一次;白头翁煎服或拌饲料喂。

对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的拉稀,主要应除去病因及进行对症治疗。

2.4 仔兔黄尿病(急性肠炎)仔兔吃了患乳房炎母兔的乳汁可发生急性肠炎。

2.4.1 症状。本病一般全窝发生,病仔兔肛门潮湿、腥臭,昏睡、体软,如不及时治疗,2~3d 即可死亡。

2.4.2 防治。母兔患乳房炎后应禁止哺乳,仔兔可实行代养或人工哺乳。病兔口服抗菌素眼药水,每天两次,每次二、三滴,也可服用磺胺或大蒜汁,但不宜过量。

2.5 乳房炎 母兔乳房炎主要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引起,其多发于产后5~20d左右的哺乳母兔。

2.5.1 症状。乳房炎可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以急性型多见。临床可见哺乳母兔乳腺肿胀、发红、发热,触摸有痛感,时间稍长,其乳房变成乌黑色或蓝色,病初期乳汁似黄水,乳中有白色凝块,有的混有脓汁或血液,病程稍长的乳房形成大小不等的硬结。这些变化有的局限在一个乳头,有的几个乳头同时出现。严重病例精神差,吃食减少,体温升高,拒绝哺乳。严重乳房炎可引起母兔和仔兔死亡。

2.5.2 防治。母兔产前产后几天要控制喂量,并注意笼舍、兔体的清洁。治疗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万单位,每天两次,连用3~5d,在应用青霉素的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链霉素或口服磺胺药物;病初患部冷敷24 h后热敷,热敷每天2~3次,每次15 min,中期患部可涂5%碘酒或鱼石脂软膏;乳房周围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3~5万单位,0.25%普鲁卡因 10~20 mL);蒲公英、紫花地丁、剪刀草煎服或捣汁敷患处。

2.6 兔球虫病 其多发于断奶至三月龄的幼兔。本病死亡率高,梅雨季节易发。

2.6.1 症状。患兔精神不好,吃食减少,腹部饱胀、臌气,拉稀、下痢,其消瘦,生长迟缓。

2.6.2 防治。每千克饲料混入氯苯胍150 mg,从兔出生15 d开始连续饲喂45 d,以预防球虫病,治疗时剂量加倍;兔球灵、磺胺噻唑(ST)、磺胺二甲基嘧啶(SM)、磺胺嘧啶(SD)等对本病有疗效。

2.7 疥癣病 兔疥癣病是兔常见的外寄生虫病,其多发于秋冬季节,阴雨天气,笼舍阴暗、潮湿时其蔓延最快。引起兔疥癣病的病原是兔疥癣和痒螨。

2.7.1 症状。兔疥癣病的易发部位是耳根、鼻、唇、眼角、阴部、乳房及股内侧,痒螨多寄生于外耳道。临床可见患兔病部流黄水或形成死皮,或脚爪上形成石灰样的硬壳。病兔常用脚爪搔痒或用嘴啃咬患部或在笼壁上摩擦患部,严重者烦燥不安,瘦弱而死。

2.7.2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清洁卫生,笼舍和用具定期消毒,病兔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治疗:病兔患部剪毛,用温水浸泡,再用0.2%~0.5%消虫净溶液涂搽,每天一次,连续 2~3d;1%~2%敌百虫溶液涂搽患部,每天一次,连用二次;5%碘酒局部涂抹,连用3 d;烟叶水(烟叶或烟梗15 g用300 g水浸泡半天)局部涂抹;百部酊(百部 100~150g,切碎后加75%酒精浸泡7d)局部涂抹。

猜你喜欢

疥癣拉稀患部
WGZ1165/17.5-2型锅炉前包墙过热器拉稀管断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防控家兔疥癣病验方20例
肉牛疥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疥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怎样防仔猪拉稀
什么原因可致蛋鸡拉稀
羊疥癣病如何预防?
夏天热卖
大黄治疗银屑病
阿维菌素长效缓释油胶防治绵羊疥癣病和虱病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