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弘扬地域文化精神的责任与优势——以燕赵文化进高校为例

2013-08-15刘素萍窦竹君

关键词:燕赵河北文化

刘素萍, 窦竹君

(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燕赵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分支之一,它既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着现代河北人的独特价值观念和创新精神。在文化强省、“善行河北”战略的引领下,努力挖掘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把慷慨悲歌、诚义担当的燕赵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善行河北”道德实践密切相连,不仅从中寻找文化自信,更将其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和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这对建设河北文化,推进河北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设河北人民的幸福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一、弘扬地域文化精神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的使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引领社会文明。而在这四个方面中,都包含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内容,尤其是地方高校,这四方面的任务更为具体迫切。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同样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期待;如果高校的学术研究不能着眼于地方发展,其研究成果自然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和资助,研究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成了疑问;如果高校的社会服务不考虑所在地域,那么既会丧失很多服务机会,也会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如果高校的人才培养、文化素质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大方向脱节,就很难完成引领社会文明的重任。而着眼于所在地域,从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入手,弘扬地域文化精神,是高校承担地方社会建设责任的方式之一。

(一)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势各异,气候不一。在这种差异较大的自然环境中,自古至今形成了参差多态的中国文化,这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中华文化自古就具有多样性、统一性与互补性”[1]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与互补性,才使得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人们今天不仅喜欢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西安这些大城市旅游,更愿意到乌镇、周庄、丽江、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大理这些小城市甚至小城镇流连,主要就是为了感受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一个地方如果地域文化特征不明显,就会缺乏宣传吸引力。这包括两方面的可能:一是该地的确缺少地域文化魅力,另外一种则是该地在当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忽视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保护,使得地域文化处于被遗忘、割裂的状态。今天人们不但感觉城市同质化严重,就是农村发展也越来越同质化,从建筑到服装乃至生活方式千篇一律,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中国文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域色彩越浓才越能体现中国气派,才能真正享誉世界。苏州的拙政园因其小桥流水、楼台亭榭而闻名世界,假如这里变成迪斯尼乐园还会成为苏州的名片?河北的赵州桥因其建于隋代至今优美壮观而天下闻名,假如这里改建成到处皆有的斜拉桥模样还能成为河北文化的骄傲?假如因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缺失、保护的不到位而使地域文化渐趋消失的话,爱祖国、爱家乡就会失去文化支撑。大力弘扬地域文化、宣讲地域文化精神就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正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那样:“地域性是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特点,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热爱祖国不是空泛的,首先要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都不清楚,那么热爱祖国就会落空。”[2]

然而,可能是太过熟悉缘故,对于地域文化人们往往生活其中百用而不察,从而忽视甚至漠视自身生活其中的地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传播先进文化往往忽略地域特色文化,总难发现“自家文化”的优势。笔者曾以“你所了解的河北文化”为主题在校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当问及是否知道泥河湾、是否知道涿鹿三祖堂、是否知道中山国时,多数茫然;甚至对耳熟能详的荀子、祖冲之、扁鹊、董仲舒、魏征、张之洞,似乎也和河北联系不上;说河北是中国酒之故乡、陶瓷故乡,更是惊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削弱甚至濒临消亡无动于衷,让学生写一篇夸赞家乡的文章,往往空话套话连篇,对家乡地域文化没有真正的经验与体验,尤其缺乏细节支撑。反之,学生对外来文化却是津津乐道,情人节、圣诞节、美国大片等如数家珍。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今学校教育忽略地域文化传承职能,不重视学校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味地重视实用教育,围绕就业、考研做文章,使得学生地域文化知识断裂。由于这种断裂,学生对地域文化无知,以至于出现文化虚无主义。长此以往,何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何谈民族自信心,何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鉴于此,高校有责任及时为学生补上地域文化这一课。另外,从地方建设角度而言,高校也有义务弘扬地方文化。学生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影响其择业选择的因素不仅有薪水高低、工作环境,也有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假如学生在河北高校接受教育,却感受不到河北文化的魅力,受教育者对河北怎能产生热爱并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建设河北?

(二)地域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地域文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对高校的办学实践,特别是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明四大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

1.地域文化对高校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与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对来说,地域文化对高校学科建设作用积极,它“既是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资源,也是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内容,利用地域文化开展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3]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素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如邯郸学院集中展开赵文化研究并形成特色。石家庄铁道大学的西柏坡红色文化研究并形成特色,高校教师以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或者是对地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切实问题进行研究,不仅系统梳理了研究对象,创造出大量关于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成果,而且对地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石家庄铁道大学教师的《京津水源涵养地生态及经济发展模式和用水补偿机制研究》、《打造省会个性色彩构建城市品牌形象——石家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等课题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发展,而且因其对河北地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而获得河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其他如对河北省地域经济文化“冀商文化”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唐山皮影、定州瓷窑的研究等也都成果累累。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学术研究,建设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地域文化对校园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而深入研究和融合优秀的地域文化,吸收地域文化精髓,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功能,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具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

河北内环京津,外延渤海,地域文化内容相当丰富:东方人类发源地泥河湾,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祖堂,成语故乡邯郸,神秘国度古中山,曹魏都城邺城(临漳),长城起点老龙头,辽国发祥地平泉,张库大道大境门,半部清史直隶总督府,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清西陵,一个王朝的背影避暑山庄,红色地标白洋淀、冉庄、狼牙山,红色圣地西柏坡……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荀子、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荆轲、祖冲之、扁鹊、毛亨、董仲舒、郦道元、魏征、赵匡胤、僧一行、郭守敬、关汉卿、王实甫、曹雪芹、纪晓岚、张之洞……民俗文化不胜枚举:蔚县剪纸、井陉拉花、正定战鼓、唐山皮影、武强年画、衡水内画、定州白瓷、曲阳石雕、吴桥杂技……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民族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校园德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具体做法:

(1)努力传承燕赵诚义文化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自唐代诗人韩愈把慷慨悲歌作为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核予以肯定后,千百年来,凡提到燕赵大地,无不以此来标识。所谓慷慨悲歌,就是重然诺、讲诚信、肯牺牲的精神。二千年前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后,燕赵地域文化就和诚信义气联系在一起,且不说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上、赵子龙单骑救主等燕赵古代英雄诚信守义的英雄事迹,在近现代中国摆脱殖民压迫、建立新中国和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更涌现出数不尽的讲诚信、肯牺牲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只手炸碉堡的董存瑞,新时期“善行河北”建设中涌现出的唐山十三勇士、爱心小院高淑珍,大孝儿媳张建霞……慷慨悲歌、诚信忠义至今仍是河北地域文化的标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从不缺乏优秀先进的文化因素,我们要把更多的视野放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上。通过致力于推广特色地域文化,例如闽商文化,发挥其在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培养中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福建高校把闽商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河北高校同样应把燕赵诚义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善行河北”唱响中国。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将这种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弘扬诚信勇毅、扶危救困的燕赵精神,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石家庄铁道大学,诚信传统届届相传,从寒冬腊月跳入水中勇救落水者的杨之亚,到创办“诚信驿站”的许法东,从各学院为患病学子踊跃捐款的学生群体,到积极主动扶危救困的青年志愿者团体,石家庄铁道大学历届学生中都涌现出无数的善行义举,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报道。

(2)大力弘扬河北的红色文化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红色地标和红色圣地为载体、革命英烈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而河北既有红色圣地西柏坡,又有红色地标白洋淀、冉庄、狼牙山,还有李大钊、马本斋、董存瑞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红色文化非常丰富。石家庄铁道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西柏坡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全校学子每年暑期都要在西柏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二十多年来风雨无阻,这是培养学生对河北红色文化情感的最好方式。在西柏坡纪念馆、领袖故居,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首感人的歌曲令人动容,领袖们指挥大决战时的镇定自若,七届二中全会时“两个务必”的高瞻远瞩,更使大学生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产生全新的认识。学校中文系也把专业实践教学放在西柏坡,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数万学子的柏坡情怀其实就是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教育部肯定,国内、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均多次给予大篇幅报道。《西柏坡“两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通过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兼容与创新意识。高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带着各自家乡的地域文化印记,而对所读高校的地域文化不太熟悉,通过地域文化的学习,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眼界,更扩展了自己的心胸。“大学生个体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俗语云‘入乡随俗’,要学会克服个人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尊重文化的差异与个性,勇于接受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追求等,并逐渐认识与领受地域文化的内涵,在文化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一种良好的文化兼容心态”。[5]

地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是通过比较显现的。宣传河北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在了解燕赵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和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在发现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指出燕赵文化中存在的不太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因素,如河北元代叫中书省,明谓京师,清称直隶,从称呼可看河北长期属京师之地,封建正统思想严重,和南方沿海的地域文化如闽商文化相比,开拓性不足,灵活性不够,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到央企就业意愿强烈,下海经商、自己创业者寥寥。人们求稳求安逸,满足现状者多。教师在传播地域文化时通过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指出燕赵文化中存在的不适合现状的因子,激励学生走出思想的束缚,敢于创业,有胆量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一展风采。

二、高校弘扬地域文化精神的优势

高校因其教育与被教育人才的密集性和情感互动性、教育资料的丰富性和教育手段的先进性,在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中占有优势,而且因被教育者正处在观念逐渐定型阶段,育人效果更加突出。

(一)师资优势

千百年来,地域文化的形成以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形式存在,其丰富性和悠久性又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难以把握性,想靠一个人的力量传播地域文化十分困难。而在高校中,因为专业的齐备,各专业教师在其学科研究中凡涉及燕赵地域文化的内容单列一章,既是其专业研究的深入,更是弘扬河北文化的最好方式。如河北的建筑文化、河北的音乐文化、河北的宗教文化、河北的民俗文化、河北的陶瓷文化、河北的文学成就、河北的红色文化、河北的戏曲文化、河北的成语文化、河北的水文化等等,内容丰富,领域宽广。而高校教师的专业研究恰好可以绘成燕赵地域精神的“文化地图”,给学生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二)路径优势

在高校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精神,路径多样,大体可分为课上课下两条。课上可分为教学路径和讲座路径,课下则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实践等环节完成。

1.开设“文化河北”类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

以往的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缺乏地域文化类课程,使得学生在一地上学,却对一地文化认知不够,了解不到位。尤其是从五湖四海来河北上学的大学生,离开时不仅没有加深对河北的热爱,反而留下了河北“没文化”的印象。为了打造持续宣传燕赵文化的课堂阵地,凝聚一支宣传燕赵文化的教师队伍,石家庄铁道大学开设了两门宣传燕赵文化的课程:《文化河北》、《燕赵文化十五讲》,采用讲座式教学方式,涉及教师十多人。这些教师“术业有专攻”,讲授内容涉及燕赵的哲学思想、民俗民风、音乐戏曲、文学艺术,套用一句广告语叫“荟萃百家,各施精彩”;教学方式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已在学生中建立起良好声誉,出现选课难、上课满的喜人局面,共有700多人选修了这两门课,这不仅是教师的吸引力所致,更是燕赵文化的吸引力所致。相信听过该课的大学生们毕业后留在河北,是建设河北的主力军;离开河北,是河北文化的宣传员。

除了通识课教学外,文化讲座也是普及河北文化的又一窗口。课堂是固定的听课人群,讲座是流动的听课人群。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和校团委组织开展人文知识讲座,每年一个主题。2012年全年6次讲座均是燕赵地域文化内容,每次讲座300多人,近2000人通过讲座进一步了解了河北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弘扬燕赵文化

学校将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巧妙的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宣传河北文化。石家庄铁道大学开办端午诗歌文化节多年,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为了传播河北文化,学校举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专场活动,聘请专业表演人士进行专场演出,把河北的“井陉拉花”、“常山战鼓”、“蔚县剪纸”等非遗文化引进高校,使大学生们对河北文化有更直观认识。除此之外,还有话剧表演比赛、PPT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宣传燕赵文化,深受学生的欢迎。

社会实践是通过班团活动、党员活动为载体的组织活动和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平台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借助在高校附近工厂农村的参观、学习、实践,大学生们一方面了解河北基层社会现状,一方面了解河北地方的民俗文化精神,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基层。如石家庄铁道大学中文系学生参加石家庄市桥东区政府组织的地方文化普查工作,深入南北翟营村调查研究,写出了近万字的考察报告《千年村落的古往今来——南北翟营文化调查》,通过一个村落从春秋战国衍生到当今工业化致富的二千多年的衍变发展,特别是该村重视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的民风民俗,使学生对河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传播地域文化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并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既有责任更有优势,同时还必须看到这也是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良好途径。石家庄铁道大学“燕赵文化进校园”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而且,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意义更加深远。

[1]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统一性与互补性[J].思想战线,2010(1):9-13.

[2]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总绪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20.

[3]曹毓民.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12-3.

[4]刘朝晖.论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闽商文化精神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10):12-15.

[5]王振星、朱松涛.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高校人文素质校本课程建设——《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课程刍议[J].济宁学院学报,2011(10):45-49.

猜你喜欢

燕赵河北文化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谁远谁近?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