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的“人文大讲堂”——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3-08-15黄伦峰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大讲堂人文精神医学生

黄伦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学校党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人文大讲堂”开设的必要性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通过的《爱丁堡宣言》称:“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自信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但是,在我国当前医学院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却缺少这种较高的人文素养。

网上流传着“医生3句话能吓死病人”的帖子,说一名不善于人际沟通、不了解病人心理的医生3句话就能吓死一位病人。他对病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才来?”(言下之意是病人的病已经很重了)第二句话是:“你来晚了。”(言下之意是病人的病可能没有救了)第三句话是:“你回去吧。”(言下之意是再治疗也是多余,回去准备后事吧)或许医生说这3句话的本意并不是我们理解的言下之意,但是,对一位有着身心负担的病人来说,他有可能接受医生言语上的消极暗示。

这或许只是一个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的人文素养的确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医学不仅是一门呵护人的健康,拯救人的生命的特殊的自然学科,而且还是一门人文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医学不同于机械制造或者化工这类单纯与物打交道的科学,它服务、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与病人打交道的“人学”,其必然与人的心理、社会等特征以及文化和环境等因素有关,这决定了医学具有一定的人文学科特征。

另一方面,作为不懂医学的病人,他们将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系于医生身上,医生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话语,都可能对病人产生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简单地“将医学看作纯科学是危险的。科学与人文高度结合才能造就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并使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发生病变的器官,而是病因各异、心情各异、处境各异的病人。与不同的病人接触,不是纯科学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医学生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前就提高人文素养”[1]。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病人减轻甚至消除肉体痛苦;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病人紧张、害怕情绪。

医学生是未来医学职业的从业者,其未来工作的对象是遭受不幸和痛苦的病人。所以,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不能忽视的大课题。

我校作为一所升格不久的医学专科院校,文化底蕴、学生人文素养与本科院校、老牌院校、综合院校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如何从医学人文视域考辨医学生人文信仰问题,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对上述问题的积极应对。

学校党委为了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针对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从“医学是人学”角度出发,于2010年创办“人文大讲堂”并出台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人文大讲堂”实施方案》。“人文大讲堂”围绕理想信念、人生哲理、社会交往、励志教育、情感生活、心理健康、创新实践、创业发展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文学名著、人物传记、音乐书画、学海探究、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等,采用主题演讲、专题讲座、交流、互动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与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和先进人物对话的平台,为学生架起一座传承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桥梁。

2 “人文大讲堂”的做法和成效

2.1 做法

为了确保“人文大讲堂”的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运作,学校专门设立“人文大讲堂”专项经费,用于主讲人的讲课费和活动宣传、筹备费用支出。

“人文大讲堂”创办3年来,以“感受名家风采,共享文化盛宴”为主旨,广邀校内外专家学者,就文学与艺术、文化与传播、传统与现代、素质与成才、经济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等重大主题进行演讲和报告,以现代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成为为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

目前,“人文大讲堂”已举办了上百场大型的学术讲座,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活跃了校园文化,塑造了人文精神,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提升了文化品位,营造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引导青年学子健康成才,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被誉为我校的“百家讲坛”。

“人文大讲堂”尤其侧重于医学人文方面的教育。本学期开学以来,先后聘请了陈军教授、胡宏伟教授等做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漫谈》《拷问医学的人文温度》等讲座,在广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2 成效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终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除了具有一般的人文精神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品位高雅、善于合作等品质外,更应体现为对人的医疗权利、生命价值、健康利益、人生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关怀,其核心突出表现为医学人文精神。我校“人文大讲堂”紧密结合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2.2.1 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 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理应珍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继承与弘扬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做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2 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品格和道德情操 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而医风医德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间的紧张关系。要预防、化解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靠教育,尤其是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品格培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公共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学习医学的目的,明确自身的定位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医学观。通过长期的培育和熏陶,使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白衣战士”,献身医学事业。几千年来,我国医学界一直传承并践行着悬壶济世、济世救人、仁爱为怀、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作医的古训,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

2.2.3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了解了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非但未感到负担加重,反而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加强,社会学知识更加丰富,英语水平提高较快 ,对专业课学习兴趣大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2]。开设医学史等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让学生通过医学史的学习,了解祖国灿烂、丰富的古代医学文化。如《易经》的博大精深,体悟古人所谓的“不读《易》,无以成大医”的道理;求索《黄帝内经》里人与自然的和谐,明白中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追崇孙思邈、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名医的高超医术和伟大人格。

2.2.4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活动的灵魂和生命,医学要发展,就需要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医学生通过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了解和感受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盖伦、维萨里、达·芬奇、哈维等医学先驱身上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不断进取、善于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3 总结“人文大讲堂”创办经验,提升文化育人内涵

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推动“人文大讲堂”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在认识上有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人文大讲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努力占领高校文化建设主阵地;其次,需要在内容上有新的深度,积极探索文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先进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开辟文化教育新阵地;再次,需要在形式上有新的力度,不断拓宽人文素质教育阵地,将“人文大讲堂”这一校园文化辅助阵地逐步打造并提升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目前,我校已经为来校讲学的专家、学者建立了“人文大讲堂”专家档案;在学生工作网站设立专栏,将“人文大讲堂”相关资料上传,供更多学生浏览和学习;每学年将“人文大讲堂”内容汇集成册。下一步,学校党委研究将“人文大讲堂”升级为“大学生灯塔课程”,这是我校开展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在个别系部试行,然后逐步推广,最终将其纳入全校学生必修课范畴。目前,作为“人文大讲堂”升级版的“大学生灯塔课程”,已经初步建立了课程体系,选定了课程内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为学生开设。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将继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凝聚大学生的奋斗力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黄伦峰.给医学生打开一扇人文之窗[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22-23.

[2]曲跃华,皇甫超申,闫文义.公共选修课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9-10.■

猜你喜欢

大讲堂人文精神医学生
瞎闹腾大讲堂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别样”履职大讲堂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快乐大讲堂{2}打嗝怎么办?
快乐大讲堂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