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与防护措施探讨

2013-08-15周明宏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口腔科医务人员口腔

周明宏

(庄浪县人民医院,甘肃 庄浪 744699)

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特点和性质,每天不得不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等,以至于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口腔科工作经历,就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特点与防护对策提一些粗浅的见解。

1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特点

患者带菌或病毒的血液、唾液可通过空气、器械等进行传播,使口腔科医务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此外,口腔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一些有毒物质,如汞、牙托水、甲醛、酚类等化学物品,物理性损伤和社会性影响也会对其造成危害。

(1)细菌或病毒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为最常见、最严重的伤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口腔医务人员最容易感染的病毒,此外,结核杆菌的感染也呈上升趋势。造成直接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如注射器、根管扩大针、拔髓针、车针、磨头、缝合针、牙挺等。连丽[1]指出,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V监测阳性率:车针10.4%,手机头62.5%,牙钻62.5%,而HIV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也有报道称,80%以上的口腔科医务人员都有被锐器刺伤的经历,并且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医务人员一旦被刺伤,便有被感染的风险。同时,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等的高速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溶胶,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感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甚至被吸入呼吸道或溅入结膜,而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可能会造成间接感染。

(2)化学中毒。口腔科医务人员在诊疗中会接触多种化学药品,如口腔内科的银汞合金,口腔修复科的牙托水等。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导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腔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等,严重的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牙托水的主要成分为基丙烯酸甲脂,可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温度调节障碍以及慢性咽炎、结膜炎和萎缩性鼻炎等。我科的几名医生就因长期接触牙托水而出现手指皮肤剥脱现象。另外,口腔器械常用的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等,以及口腔科局部用药,如甲醛甲酚、樟脑酚、牙髓失活剂、塑化剂等,多具有挥发性,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都有伤害,可表现为急性咽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皮肤伤害等。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使用这些药品时很容易出现化学性中毒、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等病症。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企业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情况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企业特征,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处行业和地区特征均会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其次是劳动者特征,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和性别特征;第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4)社会性危害。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接受患者咨询,并安排他们就诊,准备器械和材料等。由于口腔科材料及技术改进更新较快,医务人员工作节奏快,学习压力较大。牙齿充填和义齿修复患者的舒适感要求及适应期因人而异,在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时容易将怨气发泄在医生身上,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拔牙过程中有些患者由于高度紧张不能较好地配合医生,有些老年患者术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使口腔科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上述种种持久的“过劳”情况,会危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疲乏,心情差,进而增加了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综合性医院不论是领导层还是执能部门,平时都把工作的重点较多地放在医院重点临床科室的发展上,对口腔科的发展普遍不够重视,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状况往往知之甚少。

(3)物理性损伤。针刺损伤或锐器损伤是口腔科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在于可能传播疾病。口腔科医务人员往往在被刺伤后不能及时、规范、仔细地进行处理。义齿的制作过程中也可能对医生和技师造成直接伤害。口腔科医生的职业习惯都是低着头弯着腰,长期维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单一强迫姿势,致使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疾病。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腱鞘炎是口腔科医生常见的职业病。据统计,近几年口腔科医生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口腔科门诊患者一般较多,并且候诊时间长,环境嘈杂,诊室内充斥着牙钻、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压力泵等运转时发出的噪音,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易使人心理紧张,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等。另外,口腔科放射性检查和治疗以及光固化治疗等,还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辐射性损害。口腔科压力蒸汽消毒箱以及高温铸造等过程中对医务人员造成热力伤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2 防护措施

(1)医院要加强对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护制度。加强对口腔科消毒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落实医务人员规范性操作措施。同时,医院领导要重视口腔科工作,合理改善口腔科布局,从硬件设施上予以支持,购置高效而方便的口腔器械消毒设备,规范清洗消毒流程,并在牙科治疗椅间设立一定高度的分隔栏,防止唾液飞溅。

大观园中美丽的自然景致可以激发青年男女对生命、情感的觉醒,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大观园是宝玉和众姐妹共同生活的乐园,是滋养爱情的百花园,只有在大观园这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才有产生爱情的可能。作者可以和他心目中“集日月山川之精秀”的女儿在园中喝酒行令,可以和她们泛舟池上,可以和她们簪花斗草,可以和她们吟诗联句,可以和她们挥毫作画,可以和她们弹琴围棋,可以和她们观戏赏乐……这一切都是借助于物质性功能建构而作精神上的“逍遥游”,从而满足了种种精神文化生态的需求。这是一个“游于艺”的理想境界。

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汇率预期(DNDF)、境内外利差(DLC)与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出(DLOHW)存在至少两个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预期(DNDF)、境内外利差(DLC)与证券投资跨境资金流入(DIZQ)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协整关系,而人民币汇率预期(DNDF)、境内外利差(DLC)与剩余八项跨境资金流动指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2)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全面落实防护措施。由于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一般不做各种详细检查,许多传染病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因此,医务人员应具有全面防护意识。一是严格洗手,每接诊完一位患者后必须用肥皂洗手,并用干毛巾擦拭,不能戴着手套写病历、接打电话等,以免交叉感染。调查显示,医院公用电话污染率为89.2%[4]。另外,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二是熟练掌握口腔科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清洁物品、半污染物、污染物的规范操作处理流程。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和重新盖针头帽。口腔操作完毕后要迅速卸下车针,并且要从车针根部卸下,以免在操作中划伤手。清洗、整理、消毒器械时应按照“双消毒法”的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并清洗、消毒、覆盖伤口,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及时注射疫苗。三是诊室内应每天开窗通风1~2小时,紫外线灯每天消毒1~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室内治疗台、椅、器械表面每日用“84”消毒液擦抹不少于2次,并用消毒液浸泡的拖把定时拖地。对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应采取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四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为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或口腔、眼睛等部位,应立即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再用消毒液泡手和擦拭相应部位。五是定期健康体检和相应的预防接种。

(3)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调整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克服个性弱点,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调整好综合治疗台和医师椅的位置,善于使用口镜,对于不能直视的部位,尽量通过口镜反光来操作。定时起身活动肢体,避免颈椎、腰、肩部疾病的发生。

3 展望

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并采取严格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也可避免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口腔健康的重视,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口腔科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口腔诊所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在城市和农村中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的口腔诊所医疗环境差,防护设备不完善且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欠缺。因此,要真正把防护措施落到实处,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而口腔医学界同行也需坚持不懈地努力,研制出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并使之能具体付诸实施。

[1]连丽.口腔医务人员职业防护[J].家庭护士,2008,9(6):2421.

[2]周冬平,杨宗萍,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4):15.

[3]李兰萍.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0,19(12):56-57.

[4]朴承权,刘彦华,宋英兰.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8):220-221.

[5]潘晓英,赵桂珍,张丽君.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9(23):42-46.■

猜你喜欢

口腔科医务人员口腔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安全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我院口腔科急诊病例的调查研究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